分析 (1)铜和浓硫酸加热一生成二氧化硫气体,二氧化硫比空气重,用向上排气法收集,进气的导气管长进短处;
(2)①铜和浓硫酸加热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元素化合价变化计算氧化还原关系;
②证明硫酸剩余是证明氢离子的存在;
③浓硫酸随反应进行浓度变稀后不与铜发生反应;
(3)方案一,碱石灰增重为二氧化硫和水蒸气的质量分析;
方案二,硫酸钡沉淀是二氧化硫被氧化为硫酸生成的硫酸钡沉淀和硫酸酸化高锰酸钾溶液,气酸化作用的硫酸生成的硫酸钡沉淀.
解答 解:(1)铜和浓硫酸加热一生成二氧化硫气体,二氧化硫比空气重,用向上排气法收集,进气的导气管长进短处,图中补进气管伸入近集气瓶底,装置图为:,故答案为:
;
(2)①铜和浓硫酸加热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浓)$\frac{\underline{\;\;△\;\;}}{\;}$CuSO4+SO2↑+2H2O;分析化学方程式若有m g铜物质的量为$\frac{m}{64}$mol参加了反应,被还原硫酸物质的量为$\frac{m}{64}$mol,电子转移物质的量为$\frac{m}{64}$mol×2=$\frac{m}{32}$mol,
故答案为:Cu+2H2SO4(浓)$\frac{\underline{\;\;△\;\;}}{\;}$CuSO4+SO2↑+2H2O;$\frac{m}{64}$;$\frac{m}{32}$NA;
②能证明反应停止后烧瓶中有硫酸剩余,只能证明氢离子的存在才能说明,不能证明硫酸根离子,因为浓硫酸和铜反应生成了硫酸铜;
A.硫酸钠溶液不能能证明硫酸根离子存在,也不能证明氢离子的存在,故A不符合;
B.氯化钡溶液能证明硫酸根离子存在,但不能证明氢离子存在,故B不符合;
C.银粉和稀硫酸不反应不能证明氢离子的存在,故C不符合;
D.碳酸钠溶液和氢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用来证明溶液中存在稀硫酸,故D符合;
故答案为:D;
③有一定量的硫酸剩余但未能使铜片完全溶解,因为浓硫酸随反应进行浓度变稀后不与铜发生反应,故答案为:稀硫酸不与铜反应;
(3)方案一:铜和浓硫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中含有水蒸气,碱石灰吸收的质量为二氧化硫和水蒸气,或装置中二氧化硫未被完全排除,称量的不全是二氧化硫质量,
故答案为:水蒸气;烧瓶中的二氧化硫不能完全排出;
方案二:生成的沉淀是高锰酸钾溶液中起酸化作用的硫酸与氯化钡反应而产生的沉淀和二氧化硫被氧化为硫酸生成的硫酸钡沉淀,不全是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生成的沉淀,
故答案为:高锰酸钾溶液中起酸化作用的硫酸.
点评 本题考查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题目难度中等,明确实验目的及实验原理为解答关键,注意随反应进行浓硫酸变为稀硫酸后不与铜发生反应,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化学实验能力.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试用分液漏斗分液时,应将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打开 | |
B. | 蒸馏实验不一定使用温度计 | |
C. | 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 | |
D. |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物质 | 熔点 | 沸点 | 溶解性 |
三苯甲醇 | 164.2℃ | 380℃ | 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 |
乙醚 | -116.3℃ | 34.6℃ |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笨等有机溶剂 |
溴苯 | -30.7℃ | 156.2℃ | 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
苯甲酸已酯 | -34.6℃ | 212.6℃ | 不溶于水 |
Mg(OH)Br | 常温下为固体 | 能溶于水,不溶于醇、醚等有机溶剂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实验步骤 | 1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中 2将一小段用砂纸打磨后的镁带,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加热至水沸腾,再向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3将一小段镁带投入稀盐酸中 4将一小片铝投入稀盐酸中. |
实验现象 | A剧烈反应,迅速生成大量的气体 B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不断游动,小球渐小最终消失,溶液变红 C反应不剧烈,产生无色气体 D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红色 |
实验步骤 | 1 | 2 | 3 | 4 |
实验现象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生成物是丙酮 | |
B. | 1-丙醇发生了还原反应 | |
C. | 反应中有红黑颜色交替变化的现象发生 | |
D. | 醇类都能发生图示的催化氧化反应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