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0.某化学小组在实验室中利用CaSO4、NH3、CO2制备(NH42SO4,其工艺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Ⅱ一系列操作包括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操作Ⅲ中盛装CaCO3的仪器是坩埚(填名称).
(2)X物质为NH3(填化学式,下同),Y物质为CO2,可循环利用的物质的有NH3,CO2
(3)图1装置不能用于实验室制氨气的是甲(填序号).

(4)该化学小组组装了如图2所示装置来探究NH3的还原性.用酒精灯加热C处硬质试管一段时间后,将(3)中产生的气体干燥后通入C,过一会撤去C处酒精灯.若实验过程中F处铜片没有任何变化,D中无明显现象,只观察到C中黑色粉末变红,则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3CuO$\frac{\underline{\;\;△\;\;}}{\;}$N2+3Cu+3H2O.
若实验过程中C中只观察到黑色粉末变红,F处铜片逐渐溶解,则:
①D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出现红棕色气体.②F中铜片逐渐溶解的原因是从E中出来的气体含有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使铜片溶解.

分析 硫酸钙溶液通入足量的氨气,使溶液成碱性,再通适量的二氧化碳,与溶液中的氨水、硫酸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硫酸铵溶液,经过过滤分离得到碳酸钙沉淀再煅烧生成生石灰,而旅游硫酸铵经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硫酸铵晶体,
(1)从硫酸铵溶液中获得硫酸铵晶体,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固体物质加热,把固体放在坩埚中;
(2)中性条件下CO2的溶解度很小,但是氨气易溶于水,得到的碱性溶液易和二氧化碳反应,能把CaSO4完全转化为CaCO3
(3)根据实验室制备氨气的化学原理及实验操作的可行性、实验安全等进行分析判断;
(4)氨气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氨气被氧化成氮气或一氧化氮等,根据F处铜片没有任何变化、D中无明显现象、只观察到C中黑色粉末变红,可知,该反应的产物应为氮气和铜等,若实验过程中C中只观察到黑色粉末变红,F处铜片逐渐溶解,则产物为铜和一氧化氮,D中一氧化氮遇空气生成二氧化氮,F中二氧化氮遇水生成硝酸,硝酸能溶解铜,据此答题.

解答 解:硫酸钙悬浊液通入足量的氨气,使溶液成碱性,再通适量的二氧化碳,与溶液中的氨水、硫酸钙悬浊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硫酸铵溶液,经过过滤分离得到碳酸钙沉淀再煅烧生成生石灰,而旅游硫酸铵经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硫酸铵晶体;
(1)由分析知:B为碳酸钙沉淀和硫酸铵溶液,分离二者的实验操作应为:过滤,滤液硫酸铵溶液,使硫酸铵在溶液中析出的方法为:先加热制成饱和溶液
(蒸发浓缩)再降温冷却,结晶析出(冷却结晶),过滤;酸钙为固体,高温加热或煅烧固体,应把固体放在坩埚中,故盛放碳酸钙所用的仪器是坩埚,
故答案为:冷却结晶;坩埚;
(2)中性条件下CO2的溶解度很小,但是氨气易溶于水,得到的碱性溶液易和二氧化碳反应,能把CaSO4完全转化为CaCO3,往CaSO4悬浊液中加入NH3后,发生反应如下:CaSO4+2NH3+2H2O?Ca(OH)2+(NH42SO4,向其中加入CO2可以生成CaCO3,平衡向正方向移动,有利于(NH42SO4的生成,则X为NH3,Y为CO2;根据反应流程得知:工艺流程中生成NH3和CO2,也需要使用NH3和CO2,可循环利用的物质的有NH3,CO2
故答案为:NH3;CO2; NH3,CO2
(3)甲:氯化铵受热分解成氨气和氯化氢,但氨气和氯化氢一冷却马上又可以化合成氯化铵,这个方案很难制氨气;
乙:氨水中存在平衡关系:NH3+H2O═NH3•H2O═NH4++OH-,加热浓氨水,氨气溶解度降低,从溶液中逸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可以制取氨气;
丙:熟石灰和氯化铵混合后加热可以制取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frac{\underline{\;\;△\;\;}}{\;}$CaCl2+2NH3↑+2H2O,可以制取氨气;
丁:利用CaO与H2O剧烈反应,生成Ca(OH)2,放出大量热,促进NH3•H2O的分解及NH3的挥发逸出,又由于Ca(OH)2是强碱,也促进NH3•H2O的分解及NH3的挥发逸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H2O+CaO═NH3↑+Ca(OH)2,可以制取氨气,
故答案为:甲;
(4)氨气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氨气被氧化成氮气或一氧化氮等,根据F处铜片没有任何变化、D中无明显现象、只观察到C中黑色粉末变红,可知,该反应的产物应为氮气和铜等,反应的方程式为2NH3+3CuO$\frac{\underline{\;\;△\;\;}}{\;}$N2+3Cu+3H2O,若实验过程中C中只观察到黑色粉末变红,F处铜片逐渐溶解,则产物为铜和一氧化氮,D中一氧化氮遇空气生成二氧化氮,F中二氧化氮遇水生成硝酸,硝酸能溶解铜,所以①D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出现红棕色气体,②F中铜片逐渐溶解的原因是从E中出来的气体含有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使铜片溶解,
故答案为:2NH3+3CuO$\frac{\underline{\;\;△\;\;}}{\;}$N2+3Cu+3H2O;出现红棕色气体;从E中出来的气体含有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使铜片溶解.

点评 本题为工艺流程题,涉及原料、产品的判断、方程式的书写、检验、气体的制备等.做题时要充分利用所给的信息,结合自己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有依据性的推测、计算,难度较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对反应:2X(g)+Y(g)?2Z(g),减小压强时,对反应产生的影响是(  )
A.逆反应速率增大,正反应速率减小B.逆反应速率减小,正反应速率增大
C.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D.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以硫铁矿(主要成分为FeS2)为原料制备氯化铁晶体(FeCl3•6H2O)的工艺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一定条件下,SO2转化为SO3的反应为2SO2+O2?2SO3,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frac{{c}^{2}(S{O}_{3})}{{c}^{2}(S{O}_{2}).c({O}_{2})}$;过量的S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NaOH=NaHSO3
(2)酸溶及后续过程中均需保持盐酸过量,其目的是提高铁元素的浸出率、抑制Fe3+水解.
(3)通氯气氧化Fe2+时,发生的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Fe2+=2Cl-+2Fe3+
(4)将FeCl3•6H2O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后最终得到的物质是Fe2O3,若想得到无水FeCl3,怎样操作?在HCl气流中灼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已知苯甲酸乙酯的沸点为213℃(在此温度以下水、乙醇和环己烷以7.0%、17.0%、76.0%的比例成为蒸汽逸出).请回答上述实验室制备苯甲酸乙酯的有关问题:
(1)①在三颈烧瓶中加入苯甲酸、浓硫酸、过量的乙醇、沸石;②再向该烧瓶中加入环己烷,装上分水器的回流冷却管.实验中使用分水器的目的是(从化学平衡原理分析)分离反应生成的水,促进酯化反应正向进行.
(2)缓慢加热回流,至分水器下层液体不再增多,停止加热,放出分水器中液体,分水器中液体的三种主要成分是水、乙醇、环己烷.
(3)将圆底烧瓶中的残液倒入盛有冷水的烧瓶中,用碳酸钠溶液中和至弱碱性分液,分出粗产品;水层用乙醚萃取(填实验操作名称),醚层与粗产品合并;用纯水洗有机层两次,将醚层与水尽量分净,醚层从上口倒入一个干燥的锥形瓶.
(4)加入适量豆粒大小的无水氯化钙干燥剂,摇动锥形瓶,至醚层澄清透明;醚层过滤入一个干燥的圆底烧瓶;进行蒸馏(填实验操作名称),先蒸出乙醚后蒸出苯甲酸乙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一种含铝、锂、钴的新型电子材料,生产中产生的废料数量可观,废料中的铝以金属铝箔的形式存在;钴以Co2O3•CoO的形式存在,吸附在铝箔的单面或双面;锂混杂于其中.
从废料中回收氧化钴(CoO)的工艺流程如图1:

(1)过程Ⅰ中采用NaOH溶液溶出废料中的Al,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2OH-+2H2O=+2AlO2-+3H2↑.
(2)过程Ⅲ得到锂铝渣的主要成分是LiF和Al(OH)3,碳酸钠溶液在产生Al(OH)3时起重要作用,请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Al3++3CO32-+3H2O=2Al(OH)3↓+3CO2↑.
(3)碳酸钠溶液在过程Ⅲ和IV中所起作用有所不同,请写出在过程Ⅳ中起的作用是调整pH,提供CO32-,使Co2+沉淀为CoCO3
(4)在Na2CO3溶液中存在多种粒子,下列各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BCD(填序号).
     A c(Na+)=2c(CO32-
     B c(Na+)>c(CO32-)>c(HCO3-
     C c(OH-)>c(HCO3-)>c(H+
     D c(OH-)-c(H+)═c(HCO3-)+2c(H2CO3
(5)CoO溶于盐酸可得粉红色的CoCl2溶液.CoCl2含结晶水数目不同而呈现不同颜色,利用蓝色的无水CoCl2吸水变色这一性质可制成变色水泥和显隐墨水.如图2是粉红色的CoCl2•6H2O晶体受热分解时,剩余固体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A物质的化学式是CoCl2•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二氧化氯泡腾片,有效成分(ClO2)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杀菌、消毒剂.
方法一:氯化钠电解法是一种可靠的工业生产ClO2气体的方法.该法工艺原理如图.其过程是将食盐水在特定条件下电解得到的氯酸钠(NaClO3)与盐酸反应生成ClO2
(1)工艺中可利用的单质有H2、Cl2(填化学式),发生器中生成ClO2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O3+4HCl=2ClO2↑+Cl2↑+2NaCl+2H2O.
(2)此法的缺点主要是同时产生了大量的氯气,不仅产率低,而且产品难以分离,同时很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用电解的方法耗能大.
方法二:最近,科学家又研究出了一种新的制备方法,纤维素还原法制ClO2,其原理是:纤维素水解得到的最终产物X与NaClO3反应生成ClO2
(3)配平方程式:1C6H12O6+24NaClO3+12H2SO4→24ClO2↑+6CO2↑+18H2O+12Na2SO4
(答题纸上,仅写出方程式中所有的系数以及未知物质的化学式)
若反应中产生4.48L(折算成标准状况下)气体,电子转移0.16NA个.
(4)ClO2和Cl2均能将电镀废水中的CN-氧化为无毒的物质,自身被还原为Cl-.处理含CN-相同量的电镀废水,所需Cl2的物质的量是ClO2的2.5倍.
方法三:实验室常用氯酸钠(NaClO3)和亚硫酸钠(Na2SO3)用硫酸酸化,加热制备二氧化氯,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aClO3+Na2SO3+H2SO4$\stackrel{△}{→}$2ClO2↑+2Na2SO4+H2O
(5)反应中的Na2SO3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H2O?H++OH-和SO32-+H2O?HSO3-+OH-.(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常温下,0.1mol/L该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排列c(Na+)>c(SO32-)>c(OH-)>c(HSO3-)>c(H+)(用离子符号表示)
(6)常温下,已知NaHSO3溶液呈酸性,在Na2SO3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中性时,溶质的主要成分有Na2SO3、NaHSO3、NaCl.(用化学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反应4A(g)+5B(g)═4C(g)+6D(g),在5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C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30mo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容器中含D物质的量至少为0.45 mol
B.A的平均反应速率是0.010 mol•L-1•s-1
C.容器中A、B、C、D的物质的量之比一定是4:5:4:6
D.容器中A的物质的量一定增加了0.30 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某学校化学兴趣小组以在不同的温度下淀粉遇碘变蓝色的快慢为背景来研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具体研究过程:
1、反应原理:NaHSO3首先和KIO3反应先产生碘离子,NaHSO3消耗完碘离子再和过量的KIO3溶液反应生成I2.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当NaHSO3完全消耗即有I2析出,即淀粉变蓝.请写出此反应过程的离子方程式:3HSO3-+IO3-=I-+SO42-+3H+、IO3-+5I-+6H+=3I2+3H2O.
2、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已知NaHSO3溶液在不同温度下均可被过量KIO3氧化,根据I2析出所需时间可以求得NaHSO3的反应速率.实验如下:将浓度均为0.020mol•L-1NaHSO3(含少量淀粉)10.0mL、KIO3(过量)酸性溶液40.0mL混合,记录10~55℃间溶液变蓝时间,55℃时未观察到溶液变蓝,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讨论:
(1)兴趣小组对于55℃时未观察到溶液变蓝原因进行了猜测:
假设一:此温度下,亚硫酸氢钠分解;
假设二:没有生成单质碘;
假设三:淀粉变质;

(2)由图分析:温度的变化与溶液变蓝时间的关系是:40℃以前,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40℃后温度越高,变色时间越长,反应速率越慢.
(3)图中b、c两点对应的NaHSO3反应速率为v(b)小于v(c)(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图中a点对应的NaHSO3反应平均速率为5.0×10-5mol•L-1•s-1
(5)根据图象分析,你认为淀粉能否作为检验碘单质的试剂?简述理由:温度高于40℃时,淀粉易糊化,不宜在高于40℃的条件下作指示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0.已知A(g)+B(g)═C(g)+D(g)反应的平衡常数和温度的关系如下:
温度/℃7008008301 0001 200
平衡常数0.40.61.01.11.6
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frac{c(C)×c(D)}{c(A)×c(B)}$,△H>0(填“<”、“>”或“=”);
②830℃时,向一个5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0.20mol的A和0.60mol的B,若反应经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75%.如果这时向该密闭容器中再充入1molA气体,平衡向右移动(填“左”、“右”或“不移动”).平衡时A的转化率减小;(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