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9.某实验组为研究“不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一定条件下,向一个1L密闭容器中加入等物质的量的X、Y和一定量的Z三种气体,甲图表示发生反应后各物质浓度(c)随时间(t)的变化〔其中t0~t1阶段c(Y)、c(Z)未画出〕.乙图表示化学反应速率(v)随时间(t)的变化,四个阶段都只改变一种条件(催化剂、温度、浓度、压强,每次改变条件均不同),已知t3~t4阶段为使用催化剂.
回答下列问题:

(1)若t1=5min,则t0~t1阶段以Y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v(Y)=0.016mol•L-1•min-1
(2)在t2~t3阶段Y的物质的量减小,则此阶段开始时v>v(填“>”、“=”或“<”).
(3)t4~t5阶段改变的条件为减小压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frac{{c}^{3}(Z)}{c(X)•{c}^{2}(Y)}$.
(4)t5~t6阶段容器内Z的物质的量共增加0.30mol,在反应中热量变化总量为a kJ,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X(g)+2Y(g)?3Z(g)△H=+10a kJ/mol.在乙图Ⅰ~Ⅴ处平衡中,平衡常数最大的是V.
(5)在相同条件下,若向该容器中只加入X、Y,反应也可以达到完全相同的平衡状态,则n(x)=0.16mol,n(Y)=0.17mol达平衡时,X的转化率=31.25%.

分析 (1)由图象计算X的浓度变化,根据反应速率v(Y)=$\frac{△c(Y)}{△t}$计算;
(2)由图乙可知t2时增大了某一物质的浓度,已知t2-t3阶段,Y的物质的量减小,则增大了X的浓度,根据平衡移动来判断正逆反应速率的关系;
(3)t4~t5阶段正逆反应速率减小且相等,如果是降低温度,平衡移动发生移动,则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根据Y、X浓度的变化判断二者计量数关系,根据t4~t5阶段判断化学方程式;
(4)计算生成1molZ反应的热量变化,结合方程式书写热化学方程式;降温时平衡正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
(5)在相同条件下,若向该容器中只加入X、Y,反应也可以达到完全相同的平衡状态,则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相同.

解答 解:(1)图甲中t0~t1阶段Y浓度变化为0.15mol/L-0.07mol/L=0.08mol/L,X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v(Y)=$\frac{△c(Y)}{△t}$=$\frac{0.08mol/L}{5min}$=0.016 mol•L-1•min-1
故答案为:0.016 mol•L-1•min-1
(2)由图乙可知t2时增大了某一物质的浓度,已知t2-t3阶段,Y的物质的量减小,则增大了X的浓度,增大X的浓度平衡向正方向移动,所以v大于v
故答案为:>;
(3)t3~t4阶段与t4~t5阶段正逆反应速率都相等,而t3~t4阶段为使用催化剂,如果t4~t5阶段改变的条件为降低反应温度,平衡移动发生移动,则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则t4~t5阶段应为减小压强;反应中X的浓度变化为0.15mol/L-0.11mol/L=0.04mol/L,Y的浓度变化为0.15mol/L-0.07mol/L=0.08mol/L,反应中X与Y的计量数之比为0.04:0.08=1:2,则该反应中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和前后相等,则有:X(g)+2Y(g)?3Z(g),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frac{{c}^{3}(Z)}{c(X)•{c}^{2}(Y)}$;
故答案为:减小压强;K=$\frac{{c}^{3}(Z)}{c(X)•{c}^{2}(Y)}$;
(4)t5~t6阶段容器内Z的物质的量共增加0.30mol,在反应中热量变化总量为a kJ,则生成3molZ,热量变化为10a kJ,由于降温Z的量增加,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所以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X(g)+2Y(g)?3Z(g)△H=+10a kJ/mol;降温时平衡正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所以Ⅴ时平衡常数最大,
故答案为:X(g)+2Y(g)?3Z(g)△H=+10a kJ/mol;Ⅴ;
(5)在相同条件下,若向该容器中只加入X、Y,反应也可以达到完全相同的平衡状态,则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相同,已知平衡时c(X)=0.11mol•L-1,c(Y)=0.07mol•L-1,Z(g)=0.15mol•L-1,按照方程式把Z转化为X和Y,所以c(X)=0.16mol•L-1,c(Y)=0.17mol•L-1,达平衡时,X的转化率=$\frac{0.16-0.11}{0.16}$×100%=31.25%;
故答案为:0.16;0.17;31.25%.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的计算、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等,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考查,题目难道中等,注意从乙图判断各阶段的影响因素,此为解答该题的关键,易错点为各阶段影响因素.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金属镍有广泛的用途.粗镍中含有少量Fe、Zn、Ag、Pt等杂质,可用电解法制备高纯度的镍,(氧化性Fe2+<Ni2+<A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阴极发生氧化反应,其电极反应式:Ni2++2e-═Ni
B.电解后,溶液中存在的金属阳离子只有Ni2+和Zn2+
C.电解后溶液中Ni2+数目减少
D.电解后,电解槽底部的阳极泥中有Pt和F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5.兴趣小组乙取336mL某由SO2和N2组成的混合气体Y,将其通入足量溴水中,然后加入足量BaCl2溶液,经适当操作后得干燥固体2.33g.由此推知气体Y中SO2的体积分数为66.7%.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500℃、20MPa时,将H2和N2置于一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3H2+N2?2NH3△H<0.反应过程中H2、N2和NH3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开始到第一次平衡时,N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62 5 mol•L-1•min-1,H2的转化率为75%
B.反应35 min时,达到第二次平衡时,反应的平衡常数:K=$\frac{0.1{5}^{2}}{0.07{5}^{3}•0.125}$
C.从曲线变化可以看出,反应进行到10~20 min时可能采取的措施是使用了催化剂
D.从曲线变化可以看出,反应进行至25 min时,采取的措施是分离出0.1 mol的氨气,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在1.0L密闭容器中放入0.10mol A(g),在一定温度进行如下反应:A(g)═B(g)+C(g)△H=+85.1kJ•mol-1
反应时间(t)与容器内气体总压强(p)的数据见表:
时间t/h0124816202530
总压强p/100kPa4.915.586.327.318.549.509.529.539.53
回答下列问题:
(1)欲提高A的平衡转化率,应采取的措施为升高温度、降低压强;(写出两项措施).
(2)由总压强p和起始压强p0计算反应物A的转化率α(A)的表达式为($\frac{P}{{P}_{0}}$-1)×100%.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94.1%,列式并计算反应的平衡常数K1.5mol/L.
(3)由总压强p和起始压强p0表示反应体系的总物质的量n和反应物A的物质的量n(A),n(总)=$\frac{0.10P}{{P}_{0}}$ mol,n(A)=0.10×(2-$\frac{P}{P0}$) 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4.A、B、C、D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元素,A2-和B+具有相同的电子构型;C、D为同周期元索,C核外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D元素最外层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回答下列问题:
(1)四种元素中电负性最小的是Na(填元素符号),其中C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s23p3
(2)A和B的氢化物所属的晶体类型分别为分子晶体和离子晶体.
(3)B、C均可以与D形成化合物,其中熔点较高的是NaCl(用化学式表示)
(4)A和B可形成1:1型的化合物E,E的电子式为
(5)化合物D2A的立体构型为V形,中心原子的孤电子对数为2,单质D与湿润的Na2CO3反应可制备D2A,其化学方程式为2Cl2+2Na2CO3+H2O=Cl2O+2NaHCO3+2NaCl.
(6)A和B能够形成化合物F,其晶胞结构如图所示,晶胞边长为0.566nm,F 的化学式为Na2O;晶胞中A 原子的配位数为8;晶体F的密度=$\frac{4×62g/mol}{(0.566×1{0}^{-7}cm)^{3}×6.02×1{0}^{23}/mol}$g•cm-3(只列式,不计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根据平衡移动的原理,能说明提高氨的产量的措施是(  )
A.及时把生成的氨液化分离B.升温有利于氨的生成
C.使用催化剂促进氮的转化D.增大压强,不利于氨的生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乙烯(C2H4结构式:)既可以做果实的催熟剂,也可以做燃料,燃烧时有关化学能量变化如图所示.断裂1mol化学键所需的能量(kJ):C=C为615、O=O为500、C-H为414、C=O为750,则断裂1mol O-H键所需能量是(  )(已知:C2H4+3O2=2CO2+2H2O)
A.542B.391C.1834D.917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含碳的化合物能形成上千万种化合物,并且有的物质之间很容易发生转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有机物M在有光的时候很容易转化成N,其过程如图:

其中较稳定的物质是M,原因是M转化为N为吸热反应,能量升高,M能量低,稳定些.
(2)已知(l)的燃烧热为3267.5kJ•mol-1(l)+6O2(g)═6CO2(g)+3H2(g)
△H=a kJ•mol-1,则a>-3267.5(填“>”、“<”或“=”).
(3)使Br2(g)和H2O(g)在1500℃时与焦炭反应,生成HBr和CO2,当有1mol Br2(g)参与反应时释放出125kJ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2Br2(g)+2H2O(g)+C(s)=4HBr(g)+CO2(g)△H=-250kJ•mol-1
(4)将C(石墨)、Al粉和TiO2固体在一定比例的条件下,在极高的温度下煅烧,所得物质可作耐高温材料,4Al(s)+3TiO2(s)+3C(s)═2Al2O3(s)+3TiC(s)△H=-1440kJ•mol-1,则反应过程中,每转移amol电子放出的热量为120akJ(用含a的表达式表示).
(5)已知:Fe2O3(s)+3C(石墨)=2Fe(s)+3CO(g)△H=+490.0kJ•mol-1
CO(g)+$\frac{1}{2}$O2(g)=CO2(g)△H=-280.0kJ•mol-1
C(石墨)+O2(g)=CO2(g)△H=-390.5kJ•mol-1
2Fe2O3(s)=4Fe(s)+3O2(g)△H=+1643.0kJ•mo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