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目前,锂电池已扩展到镍酸锂、钴酸锂、硅碳负极、磷酸铁锂等电池体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基态Ni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与Ni同周期且基态原子核外的成单电子数与Ni相同的元素还有__________种。
(2)酞菁钴分子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中心离子为钴离子,分子中氮原子的杂化类型为___。
(3)Li+过度脱出易导致锂电池结构坍塌产生O2而爆炸。实验证实O2因具有单电子而成为顺磁性分子。下列结构式(黑点代表电子)中最有可能代表O2分子结构的是__(填字母)。
A B C D
(4)如图为SiO2晶胞中Si原子沿z轴方向在xy平面的投影图(即俯视投影图),其中O原子略去,Si原子旁标注的数字表示每个Si原子位于z轴的高度,则SiA与SiB的距离是______。
(5)PCl5晶体的晶胞如图所示,该晶体熔融时形成一种能导电的液体,实验测得其中含有一种正四面体阳离子和一种正八面体阴离子,且P—Cl键的键长只有198pm和206pm两种,试用电离方程式解释PCl5熔体能导电的原因____,正四面体形阳离子中键角大于PCl3的键角原因为_____。已知该晶体的晶胞边长为apm,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则该晶体的密度为__________g·cm-3。
【答案】 3 、 B 分子中P原子有一对孤对电子,中P没有孤对电子,孤对电子对成键电子的排斥力大于成键电子对间的排斥力
【解析】
(1)Ni元素为28号元素,其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63s23p63d84s2,则其价电子排布式为3d84s2;Ni原子核外电子中单电子有2个,同周期单电子同样2个的有3种元素,价电子排布分别为3d24s2、4s24p2、4s24p4,分别是Ti、Ge、Se,共3种;
(2)该分子中,N原子有形成3个σ键,含有1对孤对电子,有形成4个σ键,没有孤对电子,这两种N原子的杂化类型均为sp3;还有N原子形成2个σ键,含有1对孤对电子,这种N原子的杂化类型均为sp2;
(3)实验证实O2因具有单电子而成为顺磁性分子。根据选项进行分析,可知A、C、D中的O2分子的结构式中,均没有单电子存在,因此不符合事实事实;而B选中O2的结构式中的化学键有3个电子,有单电子,因此B实验事实;
(4)根据图可知其三维模型为(图中黑球和白球均为硅原子,氧原子位于两个硅原子之间,省略),图中ABCD四个Si原子形成正四面体结构,且AB距离等于AC距离,AC距离在底面投影为底面面对角线的一半,则SiA与SiB的距离=。
(5))含有自由移动离子的化合物能导电,PCl5是一种白色晶体,熔融时形成一种能导电的液体测得其中含有一种正四面体形阳离子和一种正八面体形阴离子,阳离子、阴离子分别为PCl4+、PCl6-,其电离方程式为2PCl5=PCl4++PCl6-;PCl3分子中P原子有一对孤电子对,PCl4+中P没有孤电子对,孤电子对对成键电子的排斥力大于成键电子对间的排斥力,所以正四面体形阳离子中键角大于PCl3的键角;该晶胞中PCl5个数=,晶胞体积=(a×10-10cm)3,晶胞密度g/cm3。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酸件废水可能含有Fe2+、Fe3+、Al3+、Mg2+、Na+、K+、CO32-、SO42-。取废水祥品分别进行如图所示①~④四个实验。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废水含有Na+,不含K+
B. 废水含有SO42-和CO32-
C. 废水不含Fe3+,可能含Fe2+
D. 废水一定含有Na+、Al3+、SO4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利用光能和光催化剂,可将CO2和H2O(g)转化为CH4和O2。紫外光照射时,在不同催化剂(Ⅰ、Ⅱ、Ⅲ)作用下,CH4产量随光照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1)在0~30小时内,CH4的平均生成速率vⅠ、vⅡ、vⅢ从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反应开始后的12小时内,在第________种催化剂作用下,收集的CH4最多。
(2)将所得CH4与H2O(g)通入聚焦太阳能反应器,发生反应:CH4(g)+H2O(g)=CO(g)+3H2(g) ΔH=+206 kJ·mol-1。
①在下列坐标图中,画出反应过程中体系能量变化图(进行必要标注)。________;
②将等物质的量的CH4和H2O(g)充入1 L恒容密闭反应器,某温度下反应达平衡,平衡常数K=27,此时测得CO的物质的量为0.10 mol,则CH4的平衡转化率为________(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已知:CH4(g)+2O2(g)=CO2(g)+2H2O(g) ΔH=-802 kJ·mol-1,写出由CO2生成CO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科学家设计了一种太阳能驱动从海水中提取金属锂的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该装置工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铜箔上的电势比催化电极上的高
B.海水的pH变大
C.若转移1mol电子,理论上铜箔增重7g
D.固体陶瓷膜可用质子交换膜代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乙酸甲酯的催化醇解反应可用于制备甲醇和乙酸己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CH3COOCH3(l)+C6H13OH(l)CH3COOC6H13(l)+CH3OH(l)
已知v正=k正×x(CH3COOCH3) ×x(C6H13OH),v逆=k逆×x(CH3COOC6H13) ×x(CH3OH),其中是k正、k逆为速率常数(受温度影响),x为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反应开始时,CH3COOCH3和C6H13OH按物质的量之比1:1投料,测得338K、343K、348K三个温度下CH3COOCH3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H>0
B.348K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1.8
C.A、B、C、D四点中,v正最大的是D
D.在曲线①、②、③中,k正与k逆的差值最大的曲线是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可逆反应:2NO2(g)2NO(g)+O2(g)在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A.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O2的同时,生成2nmolNO
B.用NO2、NO、O2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2:1的状态
C.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
D.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小组用下列装置进行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已知:乙醛可被氧化为乙酸。
(1)实验过程中铜网出现红色和黑色交替的现象,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不断鼓入空气的情况下,熄灭酒精灯,反应仍能继续进行,说明该乙醇催化反应是____________ 反应。进一步研究表明,鼓入空气的速率与反应体系的温度关系曲线如图所示。
试解释出现图中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和乙两个水浴作用不相同。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4)若试管a中收集到的液体用紫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显红色,说明液体中还含有_______。要除去该物质,可在混合液中加入________ (填写字母)。然后,再通过________________(填实验操作名称)即可除去。
A.氯化钠溶液 B.苯 C.碳酸氢钠溶液 D.四氯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1909年德国化学家哈伯在实验室首次合成氨,合成氨技术的创立开辟了人工固氮的重要途径,其研究正是基于科学化学反应原理的指导。
(1)已知298K时,N2(g)+3H2(g)2NH3(g),ΔH=–92.2kJ/mol,ΔS=–198.2J/(K·mol),则根据反应进行的方向综合判据,常温下合成氨反应___(填“能”或“不能”)自发进行。
(2)目前处于研究阶段的化学固氮新方法是N2在催化剂表面与水发生如下反应:
已知:N2(g)+ 3H2(g)2NH3(g) ΔH1=﹣92.4kJ/mol
2H2(g)+ O2(g)2H2O(l) ΔH2=﹣571.6kJ/mol
2N2(g)+ 6H2O(l)4NH3(g)+3O2(g) ΔH3
则ΔH3=___kJ/mol。
(3)合成氨反应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如图是某一时间段反应速率与反应进程的关系曲线图。
①t4时刻,体系中是什么条件发生了变化?t4____。
②下列时间段中,氨的百分含量最高的是____。
A.0~t1 B.t2~t3 C.t3~t4 D.t4~t5
(4)在容积为1L的密闭装置中,充入4mol合成气(N2、H2),在400℃时反应,N2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①N2、H2的投料比为____。
②反应达到平衡后,测得装置中H2的体积分数为25%,则400℃时,合成氨反应的平衡常数为___(可用分数表示)。
③在恒温恒容下,N2、H2、NH3的投料为1.5mol、0.5mol、1mol,平衡时H2的体积分数为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所示的两种有机物都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和②都含有官能团羟基B.①和②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C.①和②为同系物D.①和②所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