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8.电镀污泥中含有Cr(OH)3、Al2O3、ZnO、CuO、NiO等物质,工业上通过“中温焙烧-钠氧化法”回收Na2Cr2O7等物质.

已知:在水浸后的Na2CrO4溶液中含有少量NaAlO2、Na2ZnO2等物质.
(1)水浸后的溶液呈碱性(填“酸”、“碱”或“中”).
(2)完成氧化焙烧过程中生成Na2CrO4的化学方程式.
4Cr(OH)3+4Na2CO3+3O2$\frac{\underline{\;中温\;}}{\;}$4Na2CrO4+4CO2+6H2O
(3)滤渣Ⅱ的主要成分有Zn(OH)2、Al(OH)3
已知:①除去滤渣II后,溶液中存在如下反应:2Cr+2H+?Cr2+H2O
②Na2Cr2O7、Na2CrO4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溶解度
化学式
20℃60℃100℃
Na2SO419.545.342.5
Na2Cr2O7183269415
Na2CrO484115126
“系列操作”中为:继续加入H2SO4,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继续加入H2SO4目的是促进平衡CrO42-+2H+?Cr2O72-+H2O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尽可能生成更多溶解度更大的Na2Cr2O7
(5)工业上还可以在水浸过滤后的溶液(Na2CrO4)加入适量H2SO4,用石墨作电极电解生产金属铬,写出生成铬的电极反应方程式CrO42-+8H++6e-=Cr+4H2O.
(6)已知Al(OH)3为难溶物(常温下,Ksp[Al(OH)3]=2.0×10-33).当溶液pH=5时,某溶液中的Al3+能(填“能”或“不能”)完全沉淀.(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小于1×10-5 mol•L-1时沉淀完全).

分析 以含有Cr(OH)3、Al2O3、ZnO、CuO、NiO等物质的电镀污泥为原料,烘干后加入碳酸钠和氧气高温灼烧发生反应4Cr(OH)3+4Na2CO3+3O2$\frac{\underline{\;高温\;}}{\;}$4Na2CrO4+6H2O+4CO2,Al2O3+Na2CO3$\frac{\underline{\;高温\;}}{\;}$Na2AlO3+CO2↑,ZnO++Na2CO3$\frac{\underline{\;高温\;}}{\;}$Na2ZnO2+CO2↑,水浸后过滤得到滤渣CuO、NiO,滤液为Na2CrO4,NaAlO2、Na2ZnO2等,调节溶液PH沉淀ZnO22-离子和偏铝酸根离子,过滤得到滤液Na2CrO4,滤渣Ⅱ的主要成分有Zn(OH)2、Al(OH)3,滤液Na2CrO4加入硫酸酸化生成重铬酸钠溶液,通过提纯得到重铬酸钠.
(1)根据水浸后的溶液成分结合盐类水解的规律解答,强碱弱酸盐水解溶液呈碱性;
(2)氧化焙烧过程中有氧气参加反应,结合质量守恒定律产物有水,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最小公倍数发配平;
(3)水浸后溶液中存在Na2CrO4、NaAlO2、Na2ZnO2等物质,加入硫酸调节溶液的pH可得到Zn(OH)2、Al(OH)3沉淀;
(4)水浸后溶液中存在Na2CrO4,加入硫酸发生CrO42-+2H+?Cr2O72-+H2O,从平衡移动的角度分析;
(5)生成铬的电极发生还原反应,CrO42-得到电子生成Cr;
(6)根据浓度积与溶度积常数相对大小判断,如果浓度积大于溶度积常数,则有沉淀生成,否则没有沉淀生成.

解答 解:以含有Cr(OH)3、Al2O3、ZnO、CuO、NiO等物质的电镀污泥为原料,烘干后加入碳酸钠和氧气高温灼烧发生反应4Cr(OH)3+4Na2CO3+3O2$\frac{\underline{\;高温\;}}{\;}$4Na2CrO4+6H2O+4CO2,Al2O3+Na2CO3$\frac{\underline{\;高温\;}}{\;}$Na2AlO3+CO2↑,ZnO++Na2CO3$\frac{\underline{\;高温\;}}{\;}$Na2ZnO2+CO2↑,水浸后过滤得到滤渣CuO、NiO,滤液为Na2CrO4,NaAlO2、Na2ZnO2等,调节溶液PH沉淀ZnO22-离子和偏铝酸根离子,过滤得到滤液Na2CrO4,加入硫酸酸化生成重铬酸钠溶液,通过提纯得到重铬酸钠.
(1)CuO、NiO为难溶物,溶液中含有Na2CrO4,NaAlO2、Na2ZnO2等,通过水浸后过滤得到滤渣CuO、NiO,回收Cu、Ni;水浸后溶液中存在Na2CrO4、NaAlO2、Na2ZnO2等都为强碱弱酸盐,水解呈碱性,
故答案为:碱性;
(2)氧化焙烧过程中有氧气参加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可知还应生成水,化合价变化为:Cr(+3→+6),O(0→-2),最小公倍数为12,所以Cr(OH)3前系数为4,O2前系数为3,反应的方程式为:4Cr(OH)3+4Na2CO3+3O2$\frac{\underline{\;中温\;}}{\;}$4Na2CrO4+4CO2+6H2O,
故答案为:4、4、3、4、4、6H2O;
(3)Zn(OH)2、Al(OH)3具有两性,水浸后溶液中存在Na2CrO4、NaAlO2、Na2ZnO2等物质,加入硫酸调节溶液的pH可得到Zn(OH)2、Al(OH)3沉淀,
故答案为:Al(OH)3
(4)水浸后溶液中存在Na2CrO4,加入硫酸发生CrO42-+2H+?Cr2O72-+H2O,加入硫酸可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将溶液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可得到晶体,
故答案为:促进平衡CrO42-+2H+?Cr2O72-+H2O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尽可能生成更多溶解度更大的Na2Cr2O7
(5)生成铬的电极发生还原反应,CrO42-得到电子生成Cr,反应的电解方程式为CrO42-+8H++6e-=Cr+4H2O,
故答案为:CrO42-+8H++6e-=Cr+4H2O;
(6)pH=5的溶液中c(OH-)=10-9mol/L,c(Al3+)=$\frac{2.0×1{0}^{-33}}{(1{0}^{-9})^{3}}$mol/L=2.0×10-6mol/L<1×10-5 mol•L-1,所以能完全沉淀,
故答案为:能.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的综合实验设计,侧重于分离、提纯方案的设计和操作,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把握题给信息和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注意难溶物的溶解平衡的应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反应过程的绿色化,即要求原料物质中的所有原子完全被利用且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下列过程不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
A.甲烷、CO合成乙酸乙酯:2CH4+2CO$\stackrel{催化剂}{→}$CH3COOCH2CH3
B.烯烃与水煤气发生的羰基合成反应:RCH=CH2+CO+H2$\stackrel{催化剂}{→}$RCH2CH2CHO
C.甲烷与氯气反应制氯仿:CH4+3Cl2$\stackrel{光照}{→}$CHCl3+3HCl
D.乙烯合成聚乙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除杂所用试剂和操作不合理的是(  )
选项物质(括号中为杂质)除杂试剂操作
ACO2(SO2饱和NaHCO3溶液洗气
BBaCO3(BaSO4饱和Na2CO3溶液搅拌、过滤
C苯(苯酚)浓溴水过滤
DCl2(HCl)饱和食盐水洗气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5.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氯气有关性质的实验,用下列溶液中的一种来吸收残余氯气,你认为合理的是 (  )
A.氢氧化钠溶液B.碳酸钠溶液C.浓硫酸D.饱和食盐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实验室以铜、稀硫酸、硝酸为原料制取硫酸铜晶体的原理如下:将适量硝酸分多次加入到铜粉与稀硫酸的混合物中,加热使之反应完全,通过蒸发、结晶得到硫酸铜晶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节约原料,硫酸和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最佳为:3:2.
(2)为了吸收该反应中产生的尾气,请选择下列装置中合适的装置序号B.
(3)为了使制备实验更加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如下设计:
第一组:以空气为氧化剂法.
【方案1】将铜粉在坩埚(填仪器名称)中反复灼烧,使铜与空气充分反应生成氧化铜,再将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
【方案2】将空气直接通入到铜粉与稀硫酸的混合物中,发现在常温下几乎不反应.向反应液中加少量FeSO4,即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铜.反应完全后,加物质甲调节pH,铁元素全部沉淀(注:铁离子的浓度下降到10-5mol•L-1,就认为沉淀完全),然后过滤、浓缩、结晶.
已知:Ksp[Cu((OH)2]≈10-22,Ksp[Fe((OH)2]≈10-16,Ksp[Fe((OH)3]≈10-38若开始时加入的铜粉为3.2g,最后所得溶液为500mL,溶液中含有铁元素0.005mol.则:
①为了使铁元素全部沉淀,应调节pH至少为3.
②上述物质甲不可以选用的物质是BE.
A、CuO   B、NaOH   C、CuCO3   D、Cu2(OH)2CO3   E、Fe2(SO43  F、Cu(OH)2
③反应中加入少量FeSO4可加速铜的氧化,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其原因如下:4Fe2++O2+4H+═4Fe3++2H2O、2Fe3++Cu═2Fe2++Cu2+
第二组:以过氧化氢为氧化剂法.
将3.2g铜丝放到45mL 1.5mol•L-1的稀硫酸中,控温在50℃,再加入18mL 10%的H2O2,反应0.5h;然后升温至60℃,持续反应1h.反应后先过滤除去过量的铜;再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并用少量95%的酒精淋洗后晾干,称量得CuSO4•5H2O 10.5g.则:
④反应时温度控制在50℃~60℃不宜过高的原因是防止双氧水分解.
⑤本实验中CuSO4•5H2O的产率为8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氯化亚铜(CuCl)为白色晶体,微溶于水,能溶于氨水、浓盐酸,并生成配合物,不溶于硫酸、稀硝酸和醇.
I.实验室用图一装置制备CuCl:向三颈烧瓶中加入铜、氯化铵、浓硫酸、浓盐酸等,持续通入氧气并控制温度为50℃~85℃范围,生成配合物NH4[CuCl2],继续分解即可产生CuCl.
(1)由NH4[CuCl2]分解产生CuCl的化学方程式为NH4[CuCl2]═CuCl↓+NH4Cl或NH4[CuCl2]═CuCl↓+NH3↑+HCl↑.
(2)反应完毕后待冷却至室温,再打开瓶塞,沿a或c(填字母)口倾出棕色反应液于大烧杯,加蒸馏水,即有大量白色沉淀析出.
(3)将容器中所得白色沉淀过滤,并用95%乙醇代替蒸馏水洗涤,用乙醇洗涤沉淀的优点在于降低CuCl的溶解度,避免CuCl溶解而造成损耗,且乙醇易挥发性,易分离除去;工业生产时,乙醇可通过蒸馏的方法回收并循环利用.
(4)实验时产生O2选择下列图二装置,设计右边锥形瓶的目的是观察氧气的生成速率,控制反应.
II.工业上还可以通过下列反应制备CuCl:
2CuSO4+Na2SO3+2NaCl+Na2CO3═2CuCl↓+3Na2SO4+CO2
CuCl制备过程中需要配置质量分数为20.0%的CuSO4溶液,试计算配制该溶液所需的CuSO4•5H2O与H2O的质量之比为5:11,所需玻璃仪器为烧杯、玻璃棒、量筒.
(2)该反应过程中对CuCl产率探究时发现:
①在隔绝空气条件下进行时CuCl产率较高,由此推测CuCl具有还原性;
②CuCl在溶液的pH较高时产率较低,试分析其可能的主要原因是pH较高时Cu2+与碱反应生成Cu(OH)2,生成CuCl较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绿矾(FeSO4•7H2O)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特效药.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绿矾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Ⅰ.【制备产品】
该小组由废铁屑(含少量氧化铜、氧化铁等杂质),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FeSO4•7H2O晶体,步骤如下:
(1)预处理:先将废铁屑加入到饱和Na2CO3溶液中洗涤,目的是洗去铁屑表面的油污,然后将废铁屑用水洗涤2~3遍.
(2)将洗涤后的废铁屑加入到圆底烧瓶中,并持续通入N2,N2的作用是排除装置中的空气或氧气.
(3)再加入足量稀硫酸,控制温度50℃~80℃之间,充分反应后,圆底烧瓶中剩余的固体为Cu.
(4)获取产品:先向步骤(3)中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加入少许蒸馏水,趁热过滤,冷却结晶.
滤出晶体,用少量冰水洗涤2~3次,再用滤纸将晶体吸干,密闭保存.
Ⅱ.【测定FeSO4•7H2O含量】
(1)称取上述样品10.0g,溶于适量的稀硫酸中,配成100mL溶液,需要的仪器除天平、胶头滴管、烧杯、量筒外,还需要的仪器有(填仪器名称)100mL 容量瓶、玻璃棒.胶头滴管,250ml容量瓶

(2)准确量取25mL该液体于锥形瓶中,用0.1000mol/L KMnO4标准溶液滴定,则滴定终点的判断方法是当最后一滴标准液滴入时,溶液变为紫红色,且30s保持不变.
(3)用同样的方法滴定3次,平均消耗10.00mL标准液,该样品中FeSO4•7H2O的质量分数为55.6%.
(已知Mr(FeSO4•7H2O)=278)
(4)若测量结果偏小,则可能是在定容时仰视(填“俯视”或“仰视”)读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八角、茴香中含有一种抗亚川禽流感病毒的重要成分莽草酸,它的结构简式如图:下列关于莽草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化合物的分子中处于同一平面的原子只有4个
B.该化合物能发生消去反应,不能发生酯化反应
C.该化合物属于多元醇类物质,不能使溴水褪色
D.该化合物只有酸性,不具有碱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足量铜与一定量浓硝酸反应得到硝酸铜溶液和NO2、NO的混合气体,这些气体与5.6L O2(标准状况下测定)混合后通入水中,所有气体完全被水吸收生成硝酸.若向所得硝酸铜溶液中加入10mol/L NaOH溶液至Cu2+恰好完全沉淀,则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是(  )
A.100 mLB.200 mLC.300 mLD.400 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