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溶液时,定容时俯视会造成溶液浓度偏高
B.量取15.20mL AgNO3溶液可以用酸式滴定管
C.过滤完毕,洗涤沉淀时应该向漏斗中加水至没过沉淀,用玻璃棒搅拌充分洗剂,重复2~3次
D.蒸发浓缩CuSO4溶液时,要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溶液溅出

分析 A.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溶液时,定容时俯视会造成溶液体积偏小;
B.酸式滴定管只能量取酸性溶液,且其感量为0.01mL;
C.洗涤沉淀的方法是向漏斗中加蒸馏水浸没沉淀,待水自然流出后;
D.蒸发浓缩CuSO4溶液时,要用玻璃棒搅拌,防止局部受热温度过高.

解答 解:A.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溶液时,定容时俯视会造成溶液体积偏小,根据c=$\frac{n}{V}$知,导致配制溶液浓度偏高,故A正确;
B.酸式滴定管只能量取酸性溶液,且其感量为0.01mL,硝酸银是强酸弱碱盐,其水溶液呈酸性,所以量取15.20mL AgNO3溶液可以用酸式滴定管,故B正确;
C.洗涤沉淀的方法是向漏斗中加蒸馏水浸没沉淀,待水自然流出后,不能用玻璃棒搅拌,否则滤纸破损,故C错误;
D.蒸发浓缩CuSO4溶液时,要用玻璃棒搅拌,防止局部受热温度过高,从而溅出液体产生安全事故,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评价,为高频考点,涉及实验基本操作、仪器选取及误差分析,明确实验原理、实验基本操作、物质性质是解本题关键,注意安全事故的发生,易错选项是AC.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原电池是化学对人类的一项重大贡献.某兴趣小组为研究原电池原理,设计如图装置:
(1)a和b不连接时,烧杯中现象是锌片逐渐溶解,锌片上有气泡冒出.
(2)a和b用导线连接,Cu极为原电池正极(填“正”或“负”),电极反应式
为:2H++2e-=H2↑;溶液中H+移向Cu(填“Cu”或“Zn”)极.电池总反应式为:Zn+H2SO4=ZnSO4+H2↑.若电解质溶液改为AgNO3溶液,当转移0.2mol电子时,则理论上Cu片质量变化为21.6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甲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工业上用甲烷氧化法合成甲醇的反应有:
(i)CH4(g)+CO2(g)?2CO(g)+2H2(g)△H1=+247.3kJ•mol-1
(ii)2CO(g)+2H2(g)?CH3OH(g)△H2=-90.1kJ•mol-1
(iii)2CO(g)+O2(g)?2CO2(g)△H3=-566.0kJ•mol-1
(1)用CH4和O2直接制备甲醇蒸气的热化学力程式为2CH4(g)+O2(g)?2CH3OH(g)△H=-251.6kJ•mol-1
(2)在容积相同的一个恒容密闭容器I、Ⅱ、Ⅲ中均充入1mol CO和2mol H2,发生反应(ii),三个容器的反应温度分别为T1、T2、T3且恒定不变.如图1为三个容器中的反应均进行到t min时CO的体积分数示意图.此时,三个容器中一定达到平衡状态的是容器Ⅲ:当三个容器中的反应均达到平衡状态时,CO的转化率最低的是容器Ⅲ,平衡常数最大的是容器Ⅰ.
CH3OH(g)+CO(g)?HCOOCH3(g)△H=-29.1kJ•mol-1
(3)工业上可通过甲醇羰基化法制取甲酸甲酯,其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科研人员对该反应进行了研究,部分研究结果如图2和图3:

①从反应压强对甲醇转化率的影响“效率”看,工业制取甲酸甲酯应选择的压强是4.0×106Pa(填“3.5×106Pa”“4.0×106Pa”或“5.0×106Pa”).
②实际工业生产中采用的温度是80℃.其理由是高于80℃时,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较小,且反应放热,升高温度时平衡逆向移动,转化率降低.
(4)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简称DMFC)其结构简单、能量转化率高、对环境无污染,可作为常规能源的替代品而越来越受到关注.DMFC的工作原理如图4所示:
①通入b气体的电极是电池的正(填”正”或“负”)极,通入a气体的电极放电时的电极反应式为CH3OH-6e-+H2O=CO2+6H+
②常温下,用此电池以惰性电极电解0.5L硫酸铜溶液(足量).若阴极质量增重1.6g.则电解后溶液的pH为1(忽略溶液的体积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将锌片和铜片按如图方式插入柠檬中,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装制能将电能转换为化学能B.电子由铜片流出经导线到锌片
C.一段时间后,锌片质量减轻D.铜片一侧产生Cu2+使柠檬变蓝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6.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①常温下,0.1mol/LNH4Cl溶液的pH< 7(填“>”、“<”、“=”);
②25℃1mol/L FeCl3溶液的pH>80℃1mol/LFeCl3溶液的pH(填“>”、“<”、“=”);
③用已知浓度的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NaOH溶液应装在碱式(填“酸式”或“碱式”)滴定管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实验室制备纯碱(Na2CO3)的主要步骤为:将饱和NaCl溶液倒入烧杯加热,控制30~35℃,搅拌下分批加入研细的NH4HCO3固体,加料完毕,保温30min,静置、过滤得NaHCO3晶体.用少量蒸馏水洗涤除去杂质、抽干,转入蒸发皿中灼烧得Na2CO3固体.
0℃10℃20℃30℃40℃50℃60℃100℃
NaCl35.735.836.036.336.637.037.339.8
NH4HCO311.915.821.027.0----
NaHCO36.98.19.611.112.714.516.4-
NH4Cl29.433.337.241.445.850.455.377.3
请回答:
(1)反应温度控制在30-35℃,是因为高于35℃NH4HCO3会分解,低于,30℃则反应速率降低,为控制此温度范围,通常采取的加热方法为水浴加热.
(2)加料完毕,保温30min,目的使反应充分进行.
(3)静置后只析出NaHCO3晶体的原因NaHCO3的溶解度最小.
(4)过滤所得母液中含有NaHCO3、NaCl、NH4Cl、NH4HCO3,加入适当试剂并作进一步处理,使NaCl(填化学式)循环使用,回收得到NH4Cl晶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8-羟基喹啉()是白色或淡黄色粉末,可通过如下实验步骤制得:
①如图1所示,在三口烧瓶中加入适量甘油、邻硝基苯酚、邻氨基苯酚和浓硫酸.

②加热至反应自动激烈进行.
③改为水蒸气蒸馏装置进行水蒸气蒸馏,直至馏出液中不再有油珠为止.
④向三口烧瓶中加入一定量NaOH溶液后,再滴加饱和Na2CO3溶液将pH调至7~8.
⑤重新进行水蒸气蒸馏,至馏出液中不再有晶体析出.
⑥将馏出液充分冷却后抽滤,进一步精制得产品.
(1)图1中冷却水应从A口进(选填“A”或“B”).
(2)图2是水蒸气发生装置.第一次水蒸气蒸馏的目的是将未反应的反应物等蒸出;当冷凝管出现堵塞时,图2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玻璃管中水位上升.
(3)抽滤装置中,布氏漏斗进入抽滤瓶的部分不宜过长,其原因是防止滤液吸入抽滤瓶支管而进入减压系统.
(4)步骤②中移开火源,反应仍自动激烈进行的原因是反应放出大量热量.
(5)步骤④中加入的饱和Na2CO3溶液不能过量的原因是如果饱和Na2CO3溶液过量,则酚羟基也要与Na2CO3反应生成钠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某学习小组以Mg(NO32为研究对象,拟通过实验初步探究硝酸盐热分解的规律.
【提出猜想】小组提出如下4种猜想:
甲:Mg(NO32、NO2、O2   乙:MgO、NO2、O2
丙:Mg3N2、O2           丁:MgO、NO2、N2
(1)查阅资料得知,NO2可被NaOH溶液吸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O2+2NaOH=NaNO3+NaNO2+H2O.
(2)实验前,小组成员经讨论认定猜想丁不成立,理由是不符合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实验操作】
(3)设计如图装置,用氮气排尽装置中空气,其目的是避免对产物O2的检验产生干扰(或其它合理答案);加热Mg(NO32固体,AB装置实验现象是:固体减少,说明有Mg(NO32固体分解了产生红棕色气体,溶液中有气泡冒出,有NO2生成.
(4)有同学提出可用亚硫酸钠溶液检验是否有氧气产生,但通入之前,还需在BD装置间增加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其作用是:确保二氧化氮已被除尽,防止干扰氧气的检验
(5)小组讨论后认为即便通过C后有氧气,仅仅用亚硫酸钠溶液仍然难以检验,因为:亚硫酸钠溶液与氧气反应没有明显现象,难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了,改进的措施是可在亚硫酸钠溶液中加入几滴酚酞试剂.
(6)上述系列改进后,如果分解产物中有O2存在,排除装置与操作的原因,未检测到的原因是4NO2+O2+2H2O=4HNO3 或4NO2+O2+4NaOH=4NaNO3+2H2O.(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标准状态下,气态分子断开1mol化学键的焓变称为键焓.已知H-H、H-O和O═O键的键焓△H分别为436kJ•mol - 1、463kJ•mol - 1和495kJ•mol - 1.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2O(g)═H 2(g)+$\frac{1}{2}$O 2(g)△H=-485 kJ•mol - 1
B.2O(g)═H 2(g)+$\frac{1}{2}$O 2(g)△H=+485 kJ•mol - 1
C.2H 2(g)+O 2(g)═2H 2O(g)△H=+485 kJ•mol - 1
D.2H 2(g)+O 2(g)═2H 2O(g)△H=-485 kJ•mol - 1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