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4.某小组利用H2O2溶液和酸性KMnO4溶液反应来探究“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时,先分别量取两种溶液,然后倒入试管中迅速振荡混合均匀,开始计时,通过测定褪色所需时间来判断反应的快慢.该小组设计了如下的方案.
编号H2O2溶液酸性KMnO4溶液温度/℃
浓度/mol•L-1体积/mL浓度/mol•L-1体积/mL
0.102.00.0104.025
0.202.00.0104.025
0.202.00.0104.050
(1)已知反应后H2O2转化为O2逸出,KMnO4转化为MnSO4,请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5H2O2+2MnO4-+6H+=2Mn2++5O2↑+8H2O.
(2)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实验编号是②和③(填编号,下同),可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实验编号是①和②.
(3)实验①测得KMnO4溶液的褪色时间为40s,忽略混合前后溶液体积的微小变化,这段时间内平均反应速率v(KMnO4)=0.01 mol•L-1•min-1
(4)该小组同学根据经验绘制了n(Mn2+) 随时间变化趋势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但有同学查阅已有的实验资料发现,该实验过程中n(Mn2+) 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应如图2所示.
该小组同学根据图2所示信息提出了新的假设,并继续进行实验探究.

①该小组同学提出的假设是生成物中的MnSO4为该反应的催化剂(或Mn2+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②请你帮助该小组同学完成实验方案,并填写表中空白.
编号H2O2溶液酸性KMnO4溶液温度/℃再向试管中加入少量固体
浓度/mol•L-1体积/mL浓度/mol•L-1体积/mL
0.102.00.0104.025
③若该小组同学提出的假设成立,应观察到的现象是与实验①比较,溶液褪色所需时间短(或所用时间(t)小于40s).

分析 (1)本题的实验原理是酸性高锰酸钾氧化双氧水,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生成二价锰离子,双氧水被氧化成氧气;
(2)根据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时除了温度外其它条件必须相同判断;根据体积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时除了浓度不同,其他条件必须完全相同分析;
(3)根据反应速率表达式计算出反应速率;
(4)①由图乙可知反应开始后锰离子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增加的比较快,所以探究的是硫酸镁在反应中的作用;
②作对比实验时,除了加入MnSO4不同外,其它量完全相同,据此进行解答;
③若反应加快,说明Mn2+是催化剂,反应过程中溶液褪色时间减少.

解答 解:(1)高锰酸钾在酸性环境下能够氧化过氧化氢,生成氧气,高锰酸根离子被还原为二价锰离子,反应中化合价降低的元素是锰元素,从+7价降到+2价,过氧化氢中氧元素化合价从-1价升高到0价,要使得失电子守恒,高锰酸根离子系数为2双氧水系数为5,依据原子个数守恒反应的离子方程式:5H2O2+2MnO4-+6H+=2Mn2++5O2↑+8H2O,
故答案为:5H2O2+2MnO4-+6H+=2Mn2++5O2↑+8H2O;
(2)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必须满足除了温度不同,其他条件完全相同,所以满足此条件的实验编号是:②和③;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除了浓度不同,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实验编号是①和②,
故答案为:②和③; ①和②;
 (3)混合后溶液中高锰酸钾的浓度为:$\frac{0.01mol/L×4.0mL}{(2.0+4.0)mL}$=$\frac{0.01×4.0}{6.0}$mol/L,40s即$\frac{2}{3}$min,反应完全时平均反应速率v(KMnO4)=$\frac{△c}{△t}$=$\frac{0.01×4.0}{6.0}$$÷\frac{2}{3}$mol/(L•min)=0.01mol/(L•min),
故答案为:0.01;
(4)①由图乙可知反应开始后速率增大的比较快,说明生成物中的MnSO4(或Mn2+)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故答案为:生成物中的MnSO4为该反应的催化剂(或Mn2+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②与实验1作对比实验,则加入的硫酸锰的量不同,其它条件必须相同,所以加入的少量固体为MnSO4,故答案为:

编号H2O2溶液酸性KMnO4溶液温度/℃再向试管中加入少量固体
浓度/mol•L-1体积/mL浓度/mol•L-1体积/mLMnSO4
③若该小组同学提出的假设成立,则反应速率加快,溶液褪色的时间小于40s,从而说明Mn2+是催化剂,
故答案为:与实验①比较,溶液褪色所需时间短(或所用时间(t)小于40s).

点评 本题主要结合实验考查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掌握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解题关键是对比分析图表中的数据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得出合理结论.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在周期表中,第三、四、五、六周期元素的数目分别是(  )
A.8,18,32,32B.8,18,18,32C.8,18,18,18D.8,8,18,1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金刚石和石墨是碳元素的两种结构不同的单质.在100kPa时,1mol石墨转化为金刚石,要吸收1.895kJ的热能.据此,试判断在100kPa压强下,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石墨和金刚石不能相互转化
B.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破坏1mol金刚石中的共价键消耗的能量比石墨多
D.1 mol石墨比1 mol金刚石的总能量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下列各组物质的性质比较中,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Na>P>O>FB.稳定性:PH3<NH3<H2O<HF
C.碱性:KOH>NaOH>Mg(OH)2D.还原性:F->Cl->Br-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将镁条、铝条平行插入盛有一定浓度NaOH溶液的烧杯中,用导线和电流表连接成原电池,装置如图所示.此电池工作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Mg比Al活泼,Mg失去电子被氧化成Mg2+
B.铝条表面虽有氧化膜,但可不必处理
C.该电池的内电路中,阳离子向负极迁移
D.Al是电池负极,开始工作时溶液中会立即有白色沉淀析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一定温度下在容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可逆反应:A(s)+2B(g)?C(g)+D(g),当下列物理量不发生变化时,能表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①混合气体的密度 ②容器内气体的压强 ③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④B物质的量浓度⑤混合气体的摩尔质量(  )
A.①④⑤B.②③C.②③④D.只有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碳及其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回答下列问题:
(1)处于一定空间运动状态的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可用电子云形象化描述.在基态14C原子中,核外存在2对自旋相反的电子.
(2)碳在形成化合物时,其键型以共价键为主,原因是C有4个价电子且半径较小,难以通过得或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3)CS2分子中C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是sp.
(4)CO能与金属Fe形成Fe(CO)5,该化合物熔点为253K,沸点为376K,其固体属于分子晶体.
(5)碳有多种同素异形体,其中石墨烯与金刚石的晶体结构如图所示:

①在石墨烯晶体中,每个C原子连接3个六元环,每个六元环占有2个C原子.
②在金刚石晶体中,C原子所连接的最小环也为六元环,每个C原子连接12个六元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为了除去括号内的杂质,其试剂选择和分离方法都正确的是(  )
序号物质(杂质)所用试剂分离方法
A溴苯(溴)萃取分液
B甲烷(乙烯)溴水洗气
C乙烯(SO2酸性KMnO4洗气
D乙醇(H2O)生石灰过滤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肼(N2H2)是火箭常用的高能燃料,常温下为液体,其球棍模型如图所示.肼能与双氧
水发生反应:NH2+2H2O2═N2+4H2O.用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A.标准状况下,11.2LN2中含电子总数为5 NA
B.标准状况下,22.4LN2 H4 中所含原子总数为6 NA
C.标准状况下,3.2gN 2H4 中含有共价键的总数为0.6 NA
D.若生成3.6gH2 O,则上述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2 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