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7.人们研究金星大气成分,发现金星大气中有一种称之为羰基硫(COS)的分子,已知羰基硫分子中所有原子的最外层都满足8电子结构,结合已学知识,判断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羰基硫属于非极性分子
B.羰基硫的电子式为
C.羰基硫的沸点比CO2
D.羰基硫分子中三个原子处于同一直线上

分析 A.极性分子中正负电荷的中心不重合;
B.根据羰基硫分子中所有原子的最外层都满足8电子结构判断其电子式;
C.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熔沸点越高;
D.根据二氧化碳的结构判断羰基硫的结构.

解答 解:A.羰基硫正负电荷的中心不重合,是极性分子,故A错误;
B.羰基硫分子中所有原子的最外层都满足8电子结构,则羰基硫的电子式为:,故B错误;
C.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熔沸点越高,羰基硫(COS)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二氧化碳的大,则羰基硫的沸点比CO2高,故C错误;
D.二氧化碳结构对称,是直线型分子,所以羰基硫也是直线型分子,但2个极性键的极性不等,所以正负电荷的中心不重合,是极性分子,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结构与性质,根据二氧化碳的结构解答,学会迁移应用是解题的关键,注意掌握电子式的书写方法.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化合物A(C5H12O)在酸催化下易失水成B,B用冷、稀KMnO4处理得C(C5H12O2),C与高碘酸作用得CH3CHO和CH3COCH3,试推测出A、B、C的结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反应中,符合能量变化如图所示的反应是(  )
A.Ba(OH)2•8H2O与NH4Cl反应B.铝与稀盐酸
C.NaOH与HCl的反应D.甲烷与O2的燃烧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已知:A是来自石油的重要有机化工原料,此物质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E是具有果香味的有机物,F是一种高聚物,可制成多种包装材料.

(1)A的结构式为,C的名称为乙醛
(2)D分子中的官能团名称是羧基,请设计一种验证D物质存在该官能团的方法将石蕊试液滴入D溶液中,若溶液变红,证明该物质中有羧基.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反应类型:
;反应类型是加成反应;
②2C2H5OH+O2 $→_{△}^{Cu}$2CH3CHO+2H2O;反应类型是氧化反应;
;反应类型是加聚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电浮选凝聚法是工业上采用的一种污水处理方法,某研究小组用电浮选凝聚法处理污水,设计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装置A中碳棒为阴极
B.污水中加入适量的硫酸钠,可增强溶液的导电性
C.装置B中通入空气的电极反应是O2+2H2O+4e-=4OH-
D.标准状况下,若A装置中产生44.8 L气体,则理论上B装置中要消耗CH411.2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绿矾(FeSO4•7H2O)是治疗缺铁性贫血药品中的重要成分.下面是以市售铁屑(含少量锡、氧化铁等杂质)为原料生产纯净绿矾的一种方法:

已知:室温下饱和H2S溶液的pH约为3.9;SnS沉淀完全时溶液的pH为1.6;FeS开始沉淀时溶液的pH为3.0,沉淀完全时的pH为5.5.
请回答下列问题:
(一)绿矾的制备
(1)检验制得的绿矾中是否含有Fe3+的实验操作是取少量溶于水配成溶液,滴加1~2滴KSCN溶液,振荡,若变为红色溶液则含有Fe3+,否则不含Fe3+
(2)操作II中,通入硫化氢至饱和的目的是把Fe3+还原成Fe2+,除去溶液中的Sn2+,并防止Fe2+被氧化;在溶液中用硫酸酸化至pH=2的目的是防止Fe2+生成沉淀.
(3)操作IV的顺序依次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
(二)绿矾中FeSO4•7H2O含量的测定
若用容量法测定绿矾中FeSO4•7H2O的含量.滴定反应是:5Fe2++MnO4-+8H+═5Fe3++Mn2++4H2O
实验方案如下:
①称取15.041g绿矾产品,溶解,在250mL容量瓶中定容.
②量取25.00mL待测溶液于锥形瓶中.
③用0.0500mol/L KMnO4溶液(硫酸酸化)滴定至终点,记录初读数和末读数.
④重复操作②③1~2次或做平行实验1~2次.
⑤数据处理.
(4)上述实验方案中的步骤④是重复操作②③1~2次或做平行实验1~2次.
(5)洁净的滴定管在滴定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有:
①检验活塞是否漏水;②用蒸馏水洗涤2~3次,再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润洗滴定管2~3次;
③向滴定管中加入KMnO4标准溶液到0刻度以上,赶走尖嘴部位的气泡,调液面至0或0刻度线以下,初读数.
(三)数据处理
某小组同学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FeSO4•7H2O的摩尔质量为278g/mol)
实验次数初读数(mL)末读数(mL)
10.2021.40
20.0021.00
31.6026.60
(6)上述样品中FeSO4•7H2O的质量分数为0.975(用小数表示,保留三位小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和 是同一物质
B.1866年凯库勒提出了苯的单、双键交替的正六边形平面结构,解释了苯的部分性质,但它不能解释的事实是邻二溴苯只有一种.
C.某有机物化学式为C3H6O2,其核磁共振氢谱有三个峰,其强度比为3:2:1,则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一定是CH3CH2COOH
D.分子中一定共面的碳原子最多为9个,可能共面的碳原子最多为12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某学习小组探究溴乙烷的消去反应并验证产物.
实验原理:CH3CH2Br+NaOH $→_{△}^{醇}$CH2=CH2↑+NaBr+H2O
实验过程:组装如图1所示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向烧瓶中注入10mL溴乙烷和15mL饱和氢氧化钠乙醇溶液,微热,观察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酸性KMnO4溶液颜色褪去.
(1)甲同学认为酸性KMnO4溶液颜色褪去说明溴乙烷发生了消去反应,生成了乙烯;而乙同学却认为甲同学的说法不严谨,请说明原因:乙醇易挥发,挥发出来的乙醇也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2)丙同学认为只要对实验装置进行适当改进,即可避免对乙烯气体检验的干扰,改进方法:在小试管之前增加一个盛有冷水的洗气瓶
改进实验装置后,再次进行实验,却又发现小试管中溶液颜色褪色不明显.该小组再次查阅资料,对实验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资料一:溴乙烷于55℃时,在饱和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中发生取代反应的产物的百分比为99%,而消去反应产物仅为1%.
资料二: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比较适宜的反应温度为90℃~110℃,在该范围,温度越高,产生乙烯的速率越快.
资料三:溴乙烷的沸点:38.2℃.
(3)结合资料一、二可知,丙同学改进实验装置后,溶液颜色褪色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反应温度较低,此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H2Br+NaOH$\stackrel{55℃}{→}$CH3CH2OH+NaBr.
(4)结合资料二、三,你认为还应该在实验装置中增加的两种仪器是①冷凝管(或者用较长的导气管).②量程为200℃温度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7.某实验小组对中学课本中可生成氢气的反应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三个可以生成H2的反应:①Zn+盐酸 ②Na+水 ③Al+NaOH溶液.为分析上述三个反应生成的H2,他们设计了如下装置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Na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2)在点燃H2之前必须先进行验纯,方法是用向下排气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若听到轻微的“噗”声,则表明H2纯净.
(3)实验小组在点燃用装置制得的H2时,①③实验获得成功,②却失败了.他们分析认为失败的原因是Na与H2O的反应速率太快,Na的用量太少.于是他们准备增加钠的用量,可老师说太危险,你认为产生危险的原因是较多的钠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试管内H2与O2的混合气点燃而爆炸.
(4)实验小组查阅钠、苯、水的密度分别用0.97g/mL、0.88g/mL、1.00g/mL,并据此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在改进后的实验中H2的生成速率减慢.原因是钠比水轻,比苯重,落在苯水交界处.钠与H2O反应产生的H2使钠浮起,脱离水面,反应停止;当钠表面的H2逸出,钠又回落,与水反应,如此反复,就可减慢Na与H2O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