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等体积混合而成的4组气体.①NO2+NO、②NO2+O2、③HCl+N2、④Cl2+SO2.现将其分别通入体积相同的试管中并立即倒立在足量水中,试管内水面上升的高 度分别为h1、h2、h3、h4,则高度关系是 ( )
A.h4>h2>h3>h1 B.h4>h3>h2>h1
C.h2>h3>h1>h4 D.h3>h2>h1>h4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浓硫酸稀释时,应将水沿器壁慢慢倒入浓硫酸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B.浓硫酸不分解,不挥发,所以可以敞口放置于空气中
C.浓硫酸具有氧化性,稀硫酸无氧化性
D.可以用铁罐或铝槽车来运输冷的浓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室从海带提取单质碘的方法是:取样→灼烧→溶解→过滤→萃取
B.用乙醇和浓H2SO4制备乙烯时,可用水浴加热控制反应的温度
C.氯离子存在时,铝表面的氧化膜易被破坏,因此含盐腌制品不宜直接放在铝制容器中
D.将(NH4)2SO4、CuSO4溶液分别加入蛋白质溶液,都出现沉淀,表明二者均可使蛋白质变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工业上由黄铜矿(主要成分为CuFeS2)冶炼铜的主要流程如下:
(1)气体A中的大气污染物可选用下列试剂中的 吸收。
a.浓硫酸 b.稀硝酸
c.NaOH溶液 d.氨水
(2)用稀硫酸浸泡熔渣B,取少量所得溶液,滴加KSCN溶液后呈红色,说明溶液中存在 (填离子符号),
检验溶液中还存在Fe2+的方法是 (注明试剂、现象)。
(3)由泡铜冶炼粗铜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4)以Cu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进行粗铜(含Al、Zn、Ag、Pt、Au等杂质)的电解精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能全部转化为化学能
b.粗铜接电源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c.溶液中Cu2+向阳极移动
d.利用阳极泥可回收Ag、Pt、Au等金属
(5)利用反应2Cu+O2+2H2SO4=2CuSO4+2H2O可制备CuSO4,若将该反应设计为原电池,其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常温下,在某200 mL的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混合溶液中逐量地加入铁粉,产生气体的量随铁粉质量增加的变化如图所示。(设硝酸只被还原为NO气体, Fe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原混合酸中NO3-的物质的量为0.2 mol
B.原混合酸中H2SO4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
C.OA段与BC段反应中电子转移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D.取20mL原混合酸加水稀释至1L后溶液的pH=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其中W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X | ||
Y | Z | W | |
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Y>Z>W
B.含Y元素的盐溶液一定显酸性
C.原子半径:rW>rZ>rY>rX
D.X与W的气态氢化物可相互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的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升高温度,水的离子积增大、pH减小
B.根据CO2通入漂白粉水溶液中,溶液先变浑浊后澄清,推断SO2通入也有同样现象
C.向1 mL浓度均为0.05 mol·L-1的NaCl、NaI混合溶液中滴加2滴0.01 mol·L-1的
AgNO3溶液,振荡,沉淀呈黄色。结论:Ksp(AgCl)<Ksp(AgI)
D.将Fe(NO3)2晶体溶于稀硫酸,滴加KSCN溶液,通过观察溶液变红确定硝酸亚铁晶体已被氧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肉桂酸甲酯是常用于调制具有草莓、葡萄、樱桃、香子兰等香味的食用香精。
它的分子式为C10H10O2,且分子中只含有1个苯环,苯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
现测出肉桂酸甲酯的核磁共振氢谱谱图有6个峰,其面积之比为1︰2︰2︰1︰1︰3。利用红外光谱仪可初步检测有机化合物中的某些基团,现测得A分子的红外光谱如下图: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肉桂酸甲酯的结构简式为 。
(2)G为肉桂酸甲酯的一种同分异构体,其分子结构模型如右图所示:
(图中球与球之间连线表示单键或双键)。
用芳香烃A 为原料合成G的路线如下:
① 化合物E中的官能团有 (填名称)。
② A→B的反应类型是 ,E→F的反应类型是 ,
③ 书写化学方程式
B→C
C→D
E→H
④ 其中E的同分异构体甚多,其中有一类可用通式 表示
(其中X、Y均不为H),
试写出符合上述通式且能发生银镜反应的四种物质的结构简式: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