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在物质结构研究的历史上,首先提出原子结构有核模型的科学家是(  )
A.汤姆生B.玻尔C.卢瑟福D.普朗克

分析 根据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可知:
(1)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2)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1904年提出“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
(3)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汤姆生的学生)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
(4)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卢瑟福的学生)引入量子论观点,提出电子在一定轨道上运动的原子结构模型;
(5)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电子云模型(几率说).

解答 解:A.汤姆生发现了电子,提出“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故A错误;
B.波尔提出了量子论,故B错误;
C.卢瑟福(汤姆生的学生)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故C正确;
D.普朗克是物理学家,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史,难度不大,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2.某实验小组用0.50mol/L NaOH溶液和0.50mol/L H2SO4溶液进行中和热的测定:
Ⅰ.配制0.50mol/L NaOH溶液
(1)若实验中大约要使用245mL NaOH溶液,则至少需要称量NaOH固体5.0g.
(2)从表图中选择称量NaOH固体所需要的仪器(填序号)abe.
名称托盘天平(带砝码)小烧杯坩埚钳玻璃棒药匙量筒
仪器
序号abcdef
Ⅱ.测定中和热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写出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和热数值57.3kJ/mol):$\frac{1}{2}$H2SO4(aq)+NaOH(aq)═$\frac{1}{2}$Na2SO4(aq)+H2O(l)△H=-57.3kJ/mol
(2)取50mL NaOH溶液和30mL硫酸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①请填写下表中的空白:
实验次数
温度
起始温度t1/℃终止温度t2/℃平均温度差
(t2-t1)/℃
H2SO4NaOH平均值
126.226.026.130.1
227.027.427.233.3
325.925.925.929.8
426.426.226.330.4
②近似认为0.50mol/L NaOH溶液和0.50mol/L H2SO4溶液的密度都是1g/cm3,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J/(g•℃).则中和热△H=-53.5kJ/mol(取小数点后一位).
③上述实验结果的数值与57.3kJ/mol有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可能是(填字母)acd.
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
b.在量取NaOH溶液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c.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稀硫酸的小烧杯中
d.用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H2SO4溶液的温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3.图中,A、B、C、D、E是单质,G、H、I、F是B、C、D、E分别和A形成的二元化合物.已知:①反应C+G$\stackrel{高温}{→}$B+H能放出大量的热,该反应曾应用于铁轨的焊接;
②I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它和E可以发生反应:2E+$\frac{\underline{\;点燃\;}}{\;}$2F+D,F中的E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回答问题:(1)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Fe2O3$\frac{\underline{\;高温\;}}{\;}$Al2O3+2Fe;
(2)化合物Ⅰ的电子式为,它的空间构型是直线型;
(3)1.6g G 溶于盐酸,得到的溶液与铜粉完全反应,至少所需铜粉的质量为0.64g;
(4)C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2OH-+2H2O=2AlO2-+3H2↑,反应后溶液与过量化合物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lO2-+CO2+2H2O=HCO3-+Al(OH)3↓;
(5)实验室中一般检验I存在的试剂和方法是:试剂:澄清石灰水,方法:把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溶液出现浑浊说明有CO2存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如图,各烧杯中盛有海水,铁在其中被腐蚀时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
A.④>②>①>③>⑤>⑥B.⑥>④>②>①>③>⑤C.④>②>⑤>③>⑥>①D.⑥>③>②>④>①>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7.现有以下物质:①NaCl晶体   ②BaSO4固体   ③蔗糖固体   ④酒精  ⑤石墨  ⑥KOH固体⑦硫酸溶、⑨Cu、⑩CO2(请回答下列问题,填序号):
(1)以上物质中能导电的是⑤⑦⑨;
(2)以上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①②⑥;
(3)以上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的是③④⑩;
(4)以上物质中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的是⑤⑦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下列有关离子(或物质)的检验及结论,不正确的是(  )
A.用丁达尔效应可鉴别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
B.在某未知成分的溶液中滴入足量盐酸,如观察到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即证明溶液中必定有CO32-
C.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再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消失,无法证明溶液一定含有SO42-
D.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氨气的水溶液呈碱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现有A、B、C、D四瓶溶液,分别是H2SO4、BaCl2、Na2SO4、Na2CO3中的一种.根据以下实验及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①A加入B中无反应     ②A加入C中有气体产生     ③D加入A中有沉淀产生.
(1)请写出四瓶溶液中物质的化学式:AH2SO4;BNa2SO4
(2)写出A与C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H++CO32-=CO2↑+H2O.A与D反应的离子方程式:Ba2++SO42-=Ba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o2O3+6HCl=2CoCl2+Cl2↑+3H2O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1:6
B.5KI+KIO3+3H2SO4=3I2+3K2SO4+3H2O中,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物质的量之比为5:1
C.3S8+24KOH=8K2SO3+4K2S4+12H2O中,被氧化和被还原的S8物质的量之比为2:1
D.3(NH42SO4=3SO2+N2+6H2O+4NH3中,反应中发生氧化反应和未发生氧化反应的氮元素物质的量之比为2: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苯乙酸铜是合成优良催化剂、传感材料--纳米氧化铜的重要前驱体之一.下面是它的一种实验室合成路线:

制备苯乙酸的装置示意图如下(加热和夹持装置等略):

已知:苯乙酸的熔点为76.5℃,微溶于冷水,溶于乙醇.
回答下列问题:
(1)在250mL三口瓶a中加入70mL70%硫酸.配制此硫酸时,加入蒸馏水与浓硫酸的先后顺序是先加水、再加入浓硫酸.
(2)将a中的溶液加热至100℃,缓缓滴加40g苯乙腈到硫酸溶液中,然后升温至130℃继续反应.在装置中,仪器b的作用是滴加苯乙腈;仪器c的名称是球形冷凝管,其作用是回流(或使气化的反应液冷凝).
反应结束后加适量冷水,再分离出苯乙酸粗品.加人冷水的目的是便于苯乙酸析出.下列仪器中可用于分离苯乙酸粗品的是BCE(填标号).
A.分液漏斗  B.漏斗C.烧杯D.直形冷凝管E.玻璃棒
(3)提纯粗苯乙酸的方法是重结晶,最终得到44g纯品,则苯乙酸的产率是95%.
(4)用CuCl2•2H2O和NaOH溶液制备适量Cu(OH)2沉淀,并多次用蒸馏水洗涤沉淀,判断沉淀洗干净的实验操作和现象是取最后一次少量洗涤液,加入稀硝酸,再加入AgNO3溶液,无白色浑浊出现.
(5)将苯乙酸加人到乙醇与水的混合溶剂中,充分溶解后,加入Cu(OH)2搅拌30min,过滤,滤液静置一段时间,析出苯乙酸铜晶体,混合溶剂中乙醇的作用是增大苯乙酸溶解度,便于充分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