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5.向FeI2、FeBr2的混合溶液中通入适量氯气,溶液中某些离子的物质的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还原性:I->Fe2+>Br-
B.原混合溶液中FeBr2的物质的量为3mol
C.线段AB表示Fe2+被氯气氧化
D.原溶液中:n(Fe2+):n(I-):n(Br-)═2:1:3

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还原产物的还原性,氧化剂先氧化还原性强的离子,再氧化还原性弱的离子;通入氯气后,碘离子先被氧化,其次是亚铁离子,最后是溴离子,在通入氯气的量为0~1mol的过程中,碘离子从最大量降到0,即得到碘离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通入氯气的量为1~3mol的过程中,亚铁离子从4mol降到0,三价铁的量逐渐增大,所以含有亚铁离子共4mol,在通入氯气的量为3~6mol的过程中溴离子从6ml降到0,所以溴离子的物质的量是6mol,即FeBr2的物质的量为3mol,据此回答判断.

解答 解:A、反应2Fe2++Br2=2Fe3++2Br-中,还原剂Fe2+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Br-,所以还原性:Fe2+>Br-,反应2Fe3++2I-=2Fe2++I2中,还原剂I-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Fe2+,所以还原性:I->Fe2+,所以还原性I->Fe2+>Br-,故A正确;
B、通入氯气后,碘离子先被氧化,其次是亚铁离子,最后是溴离子,在通入氯气的量为0~1mol的过程中,碘离子从最大量降到0,即得到碘离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通入氯气的量为1~3mol的过程中,亚铁离子从4mol降到0,三价铁的量逐渐增大,所以含有亚铁离子共4mol,在通入氯气的量为3~6mol的过程中溴离子从6ml降到0,所以溴离子的物质的量是6mol,即FeBr2的物质的量为3mol,故B正确;
C、通入氯气后,碘离子先被氧化,线段AB即在通入氯气的量为0~1mol的过程中,碘离子从最大量降到0,表示I-被氯气氧化,故C错误;
,通入氯气的量为1~3mol的过程中,D、碘离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亚铁离子是4mol,溴离子的物质的量是6mol,n(Fe2+):n(I-):n(Br-)=2:1:3,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知识,综合性较强,题目难度较大,解答本题时注意根据离子的还原性强弱结合图象判断反应的先后顺序和各离子的物质的量,为解答该题的关键,也是易错点,答题时注意体会.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1mol•L-1 Na2CO3溶液中:c(HCO3-)=2c(H2CO3)+c(H+)-c(OH-
B.pH=5的NaHSO3溶液中:c(HSO3-)>c(SO32-)>c(H2SO3
C.同浓度的下列溶液中,①NH4HSO4②NH4Cl  ③NH3•H2O,c(NH4+)由大到小的顺序是:②>①>③
D.常温下,pH=3的 CH3COOH溶液和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c(CH3COO-)>c(Na+)>c(H+)>c(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某同学组装了如图所示的电化学装置,其中电极Ⅰ为Al,其它均为Cu,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装Al2(SO43 溶液的烧杯是原电池,其余两个为电解(电镀)池
B.盐桥中电子从右侧流向左侧
C.电极Ⅱ逐渐溶解
D.电极IV的电极反应:Cu2++2e-═Cu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工业纯碱中常含有少量的NaCl杂质,某化学兴趣小组取a g纯碱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加热、蒸干、灼烧,得b g固体.则该样品中纯碱的质量分数为(  )
A.$\frac{(b-a)}{a}$×100%B.$\frac{168(a-b)}{56a}$×100%C.$\frac{84(b-a)}{11a}$×100%D.$\frac{106(b-a)}{11a}$×10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把18.0mol•L-1的浓硫酸稀释成2.00mol•L-1的稀硫酸100ml,实验操作如下:
A.将配好的稀硫酸倒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
B.盖好容量瓶塞,反复颠倒,摇匀;
C.用量筒量取11.1ml的18.0mol•L-1的浓硫酸;
D.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慢慢注入盛有少量水的烧杯中;
E.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并将洗涤液也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
F.将已冷却至室温的硫酸溶液沿玻璃棒注入100mL的容量瓶中;
G.改用胶头滴管逐滴加蒸馏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
H.继续向容量瓶中加蒸馏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线1-2cm处.
(1)填写上述步骤中的空白:
C11.1;D 将浓硫酸注入水;F100;
(2)请按正确的操作步骤进行排序CDFEHGBA.
(3)试分析下列操作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高的是①④
①洗涤了量取浓硫酸的量筒,并把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②转移溶液前,容量瓶中含有少量蒸馏水; ③溶解硫酸用的烧杯、玻璃棒未洗涤; ④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⑤定容后摇匀,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再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⑥量取浓硫酸时俯视读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在一个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 HI,建立如下平衡:2HI(气)?H2(气)+I2(气),测得HI的转化率为a%.保持恒温恒容,在上述平衡体系中再充入2molHI,待新平衡建立后HI的转化率为b%,则a与b的关系是(  )
A.a>bB.a<bC.a=bD.无法确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已知:2-硝基-1,3-苯二酚是桔黄色固体,易溶于水、溶液呈酸性,沸点为88℃,是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实验室常以间苯二酚为原料分以下三步合成: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①磺化:称取5.5g碾成粉状的间苯二酚放入烧杯中,慢慢加入浓硫酸并不断搅拌,控制温度为60℃~65℃约15min.
②硝化:将烧杯置于冷水中冷却后加入混酸,控制温度(25±5)℃左右继续搅拌15min.
③蒸馏:将反应混合物移入圆底烧瓶B中,小心加入适量的水稀释,再加入约0.1g尿素,然后用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水蒸气蒸馏;将馏出液冷却后再加入乙醇-水混合剂重结晶.根据以上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设计I、Ⅲ两步的目的是避免副产物的产生.
(2)烧瓶A中玻璃管起稳压作用,既能防止装置中压强过大引起事故、又能防止压强过小引起倒吸.
(3)步骤②的温度应严格控制不超过30℃,原因是度较高时硝酸易分解(酚易氧化),产率过低.
(4)步骤③所得2-硝基-1,3-苯二酚中仍含少量杂质,可用少量乙醇-水混合剂洗涤.请设计简单的证明2-硝基-1,3-苯二酚已经洗涤干净取少量洗涤液,滴加BaCl2溶液,若无沉淀产生,证明已经洗涤干净.
(5)本实验最终获得1.0g桔黄色固体,则2-硝基-1,3-苯二酚的产率约为12.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亚氯酸钠(NaClO2)是一种强氧化性漂白剂,它在碱性环境中稳定存在,广泛应用于纺织、印染和食品工业.某同学查阅资料后,设计出一种获得NaClO2的转化流程如图所示.

(1)Ⅰ中发生反应的还原剂是Na2SO3(填化学式).
(2)A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Na2SO4
(3)Ⅱ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如下,请补充完整.
2ClO2+H2O2+2OH-=2ClO2-+O2+2H2O
(4)分别取等质量的变质和未变质的两份NaClO2试样于试管中,其中变质的NaClO2试样为A,未变质的NaClO2试样为B.加水溶解,分别向两只试管中加入足量FeSO4溶液,充分反应后,氯元素最终均变为-1价.
【资料】NaClO2发生变质的反应为3NaClO2═2NaClO3+NaCl.
比较两份试样消耗FeSO4的物质的量,则A=B(填“>”、“=”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X、Y、Z、W四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序数逐渐增大.X为非金属元素,且X、W同主族,Y、Z为同周期的相邻元素.W原子的质子数等于Y、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Y的氢化物与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可以发生反应.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试推断:
(1)X、Y、Z、W的元素符号分别是:H、N、O、Na.
(2)画出Z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3)X和W 这两种元素与Z都能形成A2B、A2B2型化合物,W的A2B2型化合物的电子式是,X的A2B2型化合物的结构式是H-O-O-H.
(4)有X、Y、Z所形成的离子化合物是硝酸铵(填名称),它与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溶液加热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NH4++OH-$\frac{\underline{\;\;△\;\;}}{\;}$NH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