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已知A、B、C、D四元素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加,它们的离子的电子层数相同且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A原子的L层电子数与K、M层电子数之和相等,D原子的K、L层电子数之和等于电子总数的一半.完成以下问题:
(1)写元素符号A:
 
;B:
 
;C:
 
;D:
 
.它们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用元素符号作答)
(2)写出四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A:
 
;B:
 
; C:
 
;D:
 
.它们离子的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用离子符号作答).
(3)写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化学式:
 
 
 
 

(4)写出气态氢化物分子式:
 
.比较其稳定性大小:
 
考点: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
专题: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A、B、C、D 4种元素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A原子的L层电子数与K、M层电子数之和相等,则M层电子数=8-2=6,故A为S元素;D原子的K、L层电子数之和等于电子总数的一半,则L层已经排满电子,故核外电子数=2×(2+8)=20,故D为Ca元素,四元素的离子的电子层数相同且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结合原子序数,可推知,B为Cl、C为K,据此解答.
解答: 解:A、B、C、D 4种元素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A原子的L层电子数与K、M层电子数之和相等,则M层电子数=8-2=6,故A为S元素;D原子的K、L层电子数之和等于电子总数的一半,则L层已经排满电子,故核外电子数=2×(2+8)=20,故D为Ca元素,四元素的离子的电子层数相同且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结合原子序数,可推知,B为Cl、C为K,
(1)由上述分析可知,A为S,B为Cl,C为K,D为Ca,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故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r(K)>r(Ca)>r(S)>r(Cl),
故答案为:S;Cl;K;Ca;r(K)>r(Ca)>r(S)>r(Cl);
(2)S、Cl、K、Ca对应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故离子半径r(S2-)>r(Cl-)>r(K+)>r(Ca2+),
故答案为:;r(S2-)>r(Cl-)>r(K+)>r(Ca2+);
(3)S、Cl、K、Ca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化学式为H2SO4、HClO4、KOH、Ca(OH)2,故答案为:H2SO4、HClO4、KOH、Ca(OH)2
(4)S、Cl对应的气态氢化物分子式为HCl、H2S,同周期自左而右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氢化物稳定性增强,所以它们的稳定性顺序为HCl>H2S,
故答案为:HCl>H2S;
点评:本题考查结构性质位置关系应用,充分根据核外电子排布推断A、D,注意掌握微粒半径比较规律,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课外兴趣小组为了探究铁与硫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反应所得固体M的成分,设计了如图装置.倾斜A使稀硫酸(足量)与固体M充分反应,待反应停止后,B装置增重,C装置中溶液无变化,反应后进入量气管气体的体积为Vm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
由上述实验事实可知:
(1)①固体M中一定有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②其中一种物质的质量可以确定为
 
g(用代数式表示).
(2)B装置的名称是
 
.写出B装置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C装置的作用是
 
,如果实验中没有B装置,则C装置中产生的现象是
 

(4)稀硫酸和固体M反应后溶液中还残留淡黄色固体,该固体是
 
,要分离出该固体,在实验操作中,除烧杯外还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5)通过进一步实验,测得固体M中各种成分的质量之和小于反应前铁粉和硫粉的质量之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  M中有未反应的铁和硫
B  测定气体体积时水准管的水面高于量气管的水面
C  A中留有反应生成的气体      
D  气体进入D装置前未用浓硫酸干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1)元素A是第三周期ⅦA族元素,A元素与另两种非金属元素可组成离子化合物甲.写出甲的电子式
 

(2)在所有的气态氢化物中,元素B的氢化物最稳定,写出元素B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3)金属元素C形成的某化合物的溶液常用于检验CO2,则元素C的简单离子与元素A的简单离子的半径大小关系是
 
(用离子符号表示),元素D的原子序数比元素C小8,写出元素D的单质在CO2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4)元素E是第三周期中简单离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元素F是第三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写出元素E的单质与元素F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甲、乙探究小组同学对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行了探究,试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探究铁与浓H2SO4的反应.过量的铁粉与一定量的浓硫酸加热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是
 

②气体成分是
 

③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先滴加少量新制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呈现血红色,继续滴加过量新制氯水,红色褪去,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
A.溶液中Fe3+被氧化程更高价态的铁;
B.
 

C.
 

请用合适的化学试剂,验证结论A是否正确.
可选择试剂有:0.1mol/L FeCl3溶液、1mol/L FeCl2溶液、1mol/L KSCN溶液、新制氯水、一定浓度的H2O2溶液.操作为
 
、现象及相关结论为
 

(2)乙组同学做了铁及其氧化物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取mgFe与FeO组成的混合物与含2molHNO3溶质的稀硝酸充分反应,若HNO3只被还原成NO,且反应结束后溶液中完全是Fe3+,则固体混合物质量m的取值范围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来探究元素周期律.甲同学根据元素非金属性与对应最高价含氧酸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如图1装置来一次性完成N、C、Si三种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的实验研究;乙同学设计了如图2装置来验证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图2中,A、B、C三处分别是沾有NaBr溶液的棉花、湿润的淀粉KI试纸、湿润红纸.已知常温下浓盐酸与高锰酸钾能反应生成氯气.
(1)甲同学实验中选用的物质名称为:A
 
,B
 
,C
 
;C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写出乙同学的实验中圆底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B处的实验现象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利用如图装置可验证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1)仪器B的名称为
 
,干燥管D的作用为防止
 

(2)若要证明非金属性:Cl>I,则A中加浓盐酸,B中加KMnO4,(KMnO4与浓盐酸常温下反应生成氯气),C中加淀粉碘化钾混合溶液,观察到C溶液中现象为
 
,即可证明.从环境保护的观点考虑,此装置缺少尾气处理装置,可用
 
溶液吸收尾气.
(3)若要证明非金属性:C>Si,则在A中加盐酸、B中加CaCO3、C中加
 
(写化学式)溶液,若观察到C中出现白色沉淀,即可证明.但有的同学认为盐酸具有挥发性,可进入C中干扰实验,应在两装置间添加装有
 
溶液的洗气瓶.
(4)为了达到下表中的实验要求,请从供选择的化学试剂及实验方法中选出合适的字母标号填入对应的空格中.
题号实 验 要 求答案
从碘水中提取碘单质
 
提纯混有少混NaCl的KNO3
 
鉴别NaCl和KCl
 
检验自来水中残余氯分子
 
供选择的化学试剂或实验方法如下:
A.加热灼烧,观察
B.在较高温度下溶于水配成浓溶液,再冷却结晶
C.加入四氯化碳萃取
D.将样品滴在淀粉碘化钾试纸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为了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是NO,某校学生实验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其装置如图所示(加热装置和固定装置均已略去),B为一个用金属丝固定的干燥管,内装块状碳酸钙固体;E为一个空的蒸馏烧瓶;F是用于鼓入空气的打气球.
(1)实验时,为在E烧瓶中收集并观察到无色的NO.实验第一步操作先将B中的碳酸钙插入稀硝酸中,其作用是
 
.当在C中看到有
 
的现象时,能确定E中空气已被排尽.
(2)实验第二步操作是,将A中铜丝放入稀硝酸中,给装置A微微加热,在装置A中产生无色气体,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为排除E中收集到是H2的可能,向E中注入适量空气,则看到的现象是
 

(3)氮氧化物进入大气后,不仅会形成硝酸型酸雨,还可能形成光化学烟雾.因此装置D的作用是
 

(4)用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废气中的氮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NO2+NO+2NaOH═2NaNO2+H2O
在该反应中,氧化剂是
 
,还原剂是
 

(5)汽车尾气中含有NO和CO,经过排气管中的催化转化器转化为对大气无污染的物质.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中,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向一定量的Fe、FeO和Fe2O3的混合物中加入120ml 4mol∕L的稀硝酸,恰好使混合物完全溶解,放出2.24LNO(标况),往所得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无红色出现.若用足量的氢气在加热条件下还原相同质量的混合物,能得到铁的物质的量为(  )
A、0.21mol
B、0.24mol
C、0.19mol
D、0.14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