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9.做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实验时,学生甲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如下表:
实验方案实验现象
①用砂纸摩擦后的镁带与沸水反应,再向反应
应后溶液中滴加酚酞
A、浮于水面,熔成一个小球,在水面上无定向移
动,随之消失,溶液变红色
②钠与滴有酚酞试液的冷水反应B、产生气体,可在空气中燃烧,溶液变成浅红色
③镁条与2mol•L-1的盐酸反应C、反应不十分强烈,产生无色气体
④铝条与2mol•L-1的盐酸反应D、剧烈反应,产生无色气体
⑤向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E、生成白色胶状沉淀,继而沉淀消失
请你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验证第三周期金属元素的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2)实验用品:
仪器:试管、酒精灯、砂纸、镊子、小刀、胶头滴管、滤纸
药品:镁带、钠、铝条、2mol•L-1的盐酸、NaOH溶液、蒸馏水、酚酞、AlCl3溶液
(3)实验内容:(填写题给信息表中的序号)
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填写序号)
B
A
D
C
E
(4)实验结论: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
(5)为了用实验的方法验证镁和铝的金属性强弱,学生乙设计了一种不同于学生甲的方法:
学生甲:用2mol•L-1盐酸作试剂,比较镁和铝与盐酸反应的情况
学生乙:用水作试剂,比较镁和铝与水反应的情况
试判断学生乙的设计方案是否合理不合理,原因是常温下镁和铝几乎不和水发生反应,而和酸反应较明显.

分析 (1)从题意和所做实验分析;
(3)从实验现象和发生的反应思考;
(4)从反应现象对比分析;
(5)Mg与沸水发生微弱反应,Al与水不反应.

解答 解:(1)根据题意“某同学做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实验时”以及所做实验可以判断,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验证第三周期金属元素的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故答案为:验证第三周期金属元素的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3)①用砂纸擦后的镁带与沸水反应,再向反应液中滴加酚酞,其现象应是:有气体产生,产生的气体可在空气中燃烧,溶液变成浅红色,即B.
②钠与滴有酚酞试液的冷水反应,反应方程式是2Na+H2O═2NaOH+H2↑,其离子方程式是2Na+H2O═2Na-+2OH-+H2↑,其现象应该是:浮于水面,熔成小球,在水面上无定向移动,随之消失,溶液变成红色,即A.
③镁带与2mol/L的盐酸反应,其现象应是:剧烈反应,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即D.值得注意的是镁比铝活泼,因此与盐酸反应,镁比铝剧烈.
④铝条与2mol/L的盐酸反应,其化学方程式是2Al+6HCl═2AlCl3+3H2↑,即离子方程式是2Al+6H+═2Al3++3H2↑,其现象是:反应不十分剧烈,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即C.
⑤向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其现象:生成氢氧化铝白色胶状沉淀,继而在氢氧化钠过量时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使沉淀消失,即E.
故答案为:①B; ②A;③D;④C;⑤E;
(4)根据实验①②,说明与水反应时钠比镁剧烈,即钠的金属性比镁强.根据③④,说明与同浓度的盐酸反应,铝比镁剧烈,即铝的金属性比镁强.⑤说明氢氧化铝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即氢氧化铝既有酸性又有碱性,因此铝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由以上分析第三周期,金属元素的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Na>Mg>Al,即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故答案为;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
(5)Mg与沸水发生微弱反应,Al与水不反应,与冷水都不反应,故答案为:不合理;常温下镁和铝几乎不和水发生反应,而和酸反应较明显.

点评 本题把金属元素的性质与实验结合起来,探究同周期元素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具有较大的思维容量,能较好地训练学生比较、归纳、分析、思考的能力.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叙述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
A.同一支钢笔使用不同品牌墨水时,容易发生堵塞现象
B.当日光从窗隙射入灰尘飞扬的房间时,可观察到一束光线
C.明矾具有净水作用
D.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0.化合物A是一种不稳定的物质,分子组成可以表示为OxFy,10 毫升的A气体可以分解为15毫升的氧气和10毫升的氟气(气体体积均为同温同压下测定):A的化学式为O3F2,推断的依据为阿伏伽德罗定律、质量守恒定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金属铝和铁在生产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1)性质活泼的铝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的原因是铝常温下与氧气反应,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2)写出如图1所示铝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Al+Fe2O3$\frac{\underline{\;高温\;}}{\;}$Al2O3+2Fe.
(3)某研究小组为比较铝和铁的金属性强弱,设计了如图2使用注射器的实验.

步骤如下:
Ⅰ.取150mL规格的注射器2个(甲、乙),洗涤干净后,晾干.
Ⅱ.分别在甲、乙注射器内放入1.0g 细的铁丝和 1.0g薄的铝片(铁丝和铝片均已除去氧化膜),将注射器活塞压至底部,排除空气.
Ⅲ.用甲、乙注射器同时吸取30mL 1.0mol/L的稀盐酸,之后用胶帽密封.
Ⅳ.观察、记录并比较注射器活塞向外移动的速度,以判断铁、铝的活泼性.
实验结果:铁比铝的反应速率还要快.这显然与理论不符.
①结果分析:造成实验结果跟理论不符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某一实验条件控制有误.请你简要指出:铁丝与铝片的表面积不相同.
②对甲装置的记录显示,从实验开始到2min末,共收集到H2 67.2mL(已进行干燥处理并折算为标准状况),反应前后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该时间段内平均反应速率c(HCl)=0.10mol.L-1.min-1
③对甲和乙实验的记录均显示,开始反应后,产生H2的速率呈现先增大、后减缓的趋势,图3定性表达了该过程.则t1~t2反应速率增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反应放热使体系温度升高,t2~t3反应速率逐渐减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盐酸浓度降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某学习小组做以下实验:在溴水中加入足量乙醛溶液,充分反应,溴水褪色.为探究褪色的原因,他们提出了如下三种猜想:
①溴水中的Br2可能与乙醛发生取代反应
②乙醛分子中含有不饱和键,溴水可能与乙醛发生加成反应
③乙醛具有还原性,溴水可能将乙醛氧化为乙酸,Br2转化为HBr
为探究哪一种猜想正确,研究小组提出了如下两种方案:
方案(一):检验褪色后溶液的酸碱性,确定其发生哪类反应
方案(二):测定反应前溴水中Br2的物质的量和反应后 Br-的物质的量,确定其发生哪类反应.
(1)方案(一)是否可行?不可行 (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溴水与乙醛发生取代反应和乙醛被溴水氧化都有HBr生成,溶液均呈酸性.
(2)假设测得反应前溴水中Br2的物质的量为a mol,若测得反应后n(Br-)=amol,则说明溴水与乙醛发生了取代反应;若测得反应后n(Br-)=0mol,则说明溴水与乙醛发生了加成反应;若测得反应后n(Br-)=2amol,则说明溴水将乙醛氧化为乙酸
(3)向含Br20.01mol的溴水中加入足量乙醛使其褪色,然后加过量的AgNO3溶液,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得到固体3.76克.已知CH3COOAg易溶于水,通过计算,判断溴水与乙醛发生的反应为③  (填猜想号),溴水与乙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HO+Br2+H2O→CH3COOH+2HBr.
(4)已知柠檬醛的结构简式为,若要检验出其中的碳碳双键,方法是先加足量的银氨溶液使醛基氧化,然后再加入酸性的KMnO4溶液,若酸性KMnO4溶液的紫色褪去,证明有碳碳双键存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如图1是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丁烷裂解的实验流程.(注:CuO能将烃氧化成CO2和H2O,G后面装置与答题无关,铁架台等已省略.)按图连好装置后,需进行的实验操作有:①给D、G装置加热;②检查整套装置的气密性;③排出装置中的空气等…

(1)这三步操作的先后顺序依次是②③①
(2)B装置所起的作用是通过观察气泡,调节K,控制气体流速
(3)假定丁烷按C4H10→C2H6+C2H4和C4H10→CH4+C3H6的方式完全裂解,当(E+F)装置的总质量比反应前增加了0.7g,G装置的质量减少了1.76g,则丁烷的裂解产物中,甲烷与乙烷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假定流经D、G装置中的气体能完全反应)
(4)若对E装置中的混合物再按图2流程实验:
①分离操作Ⅰ和Ⅱ的名称分别是:Ⅰ分液分液Ⅱ蒸馏
Na2SO3溶液的作用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SO2+Br2+2H2O=SO42-+2Br-+4H+
②已知B的碳原子数大于A的碳原子数,请写出B的结构简式CH2BrCHBrCH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1.某温度时,在一个2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数据,试填写下列空白: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X+Y?2Z;
(2)从开始至2min,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5mol/(L.min);
(3)反应达平衡时:体系的压强是开始的0.9倍;
(4)X的转化率=30%.(转化率为反应掉的物质的量除以原来的物质的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硫酸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Al3++30H-═Al(OH)3
B.向NH4HSO4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刚好沉淀完全Ba2++H++OH-+SO42-═BaSO4↓+H2O
C.CuSO4溶液与少量的Ba(OH)2溶液:Cu2++SO42-+Ba2++2OH-═Cu(OH)2↓+BaSO4
D.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用硫酸酸化的过氧化氢溶液    Fe2++2H++H2O2═Fe3++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关于卤素(用X表示)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卤素单质与水反应的通式为X2+H2O?HX+HXO
B.HX都极易溶于水,它们的热稳定性随核电荷数增大而增强
C.卤素单质的颜色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的顺序而加深
D.X-的还原性随卤素的核电荷数增大而增强,核电荷数小的卤素单质可将核电荷数大的卤素从它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