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mol·L-1NaOH溶液和0.1 mol·L-1NH4C1溶液等体积混合,离子浓度大小正确的是
A.c(Na+)>c(C1-)>c(OH-)>c(H+)
B.c(Na+)=c(C1-)>c(OH-)>c(H+)
C.c(Na+)=c(C1-)>c(H+)>c(OH-)
D.c(C1-)>c(Na+)>c(OH-)>c(H+)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研究人员最近发明了一种“水”电池,这种电池能利用淡水与海水之间含盐量差别进行发电,在海水中电池总反应可表示为:5MnO2+2Ag+2NaCl===Na2Mn5O10+2AgCl。下列“水” 电池在海水中放电时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极反应式:Ag+Cl--e-===AgCl
B.每生成1 mol Na2Mn5O10转移2 mol电子
C.Na+不断向“水”电池的负极移动
D.AgCl是还原产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钠的活泼性比铜的强,所以钠可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
B.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所以氢氧化铝可溶解在氨水中
C.浓硝酸易分解,所以要用棕色瓶盛放,且放在阴凉处保存
D.金刚石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所以金刚石不能与氧气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探究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称取9.5g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物的粉末,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将生成的气体通入到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所得沉淀的质量为10.0g(假设过程中没有物质损耗)。求该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用分数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放入3 L气体R和5 L气体Q,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R(g)+5Q(g)4X(g)+nY(g)。反应完全后,容器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是原来的87.5%,则化学方程式中的n值是
A.2 B.3 C.4 D.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化学在环境保护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催化反硝化法和电化学降解法可用于治理水中硝酸盐的污染。
(1)催化反硝化法中,H2能将NO3-还原为N2。25℃时,反应进行l0 min,溶液的pH由7变为l 2。
①N2的结构式为
②上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其平均反应速率v(NO3-)为 mol·L-1·min-1。
③还原过程中可生成中间产物NO2-,写出2种促进NO2-水解的方法
.
(2)电化学降解NO3-的原理如下图所示。
①电源正极为 (填“A”或“B”),阴极反应式为:
②若电解过程中转移了2 mol电子,则膜两侧电解液的质量变化差(△m左-△m右)为 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只用一种试剂,可区别Na2SO4、AlCl3、NH4Cl、MgSO4四种溶液,这种试剂是( )
A.HCl B.BaCl2 C.NaOH D.AgN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实验室获取氮气有很多种途径,常见的3种方法是:
方法一:将氨气通入灼热的氧化铜粉末,得到纯净的氮气和铜;
方法二:将空气通过灼热的铜,得到较纯净的氮气和氧化铜粉末;
方法三:将亚硝酸钠(NaNO2)和氯化铵的混合溶液加热,氮元素全部转化为氮气。
进行实验时可选择的实验仪器如下图所示(省略夹持装置与加热装置):
(1)方法一:制氮气所需的氨气可以用浓氨水滴加到生石灰中得到,此反应的发生装置最好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装置编号)。请写出生石灰在此反应中的两个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法二:为保证所得氮气尽可能纯净,除了使用铜外,还可以向装置_________________
(选填装置编号)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除去其它杂质气体。
(3)方法三:制氮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绿色化学是指在制造和应用化学产品时应有效利用(最好可再生)原料,消除废物和避免使用有毒的和危险的试剂与溶剂。在制取氮气的3种方法中,联合使用方法—和方法二与单独使用方法三相比,具有很多优越性,请从绿色化学的角度进行评价: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1892年,英国科学家瑞利(Rayleigh)发现,采用方法二得到的氮气在相同条件下比方法三得到的氮气密度总是偏大5‰左右。若上述实验设计与操作均无错误,且氮气已完全干燥,
请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