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7.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A(g)+2B(g)?xC(g)+2D(g),在2L密闭容器中,把4molA和2molB混合,2min后达到平衡时生成1.6molC,又测得反应速率v(D)=0.2mol•L-1•min-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和B的转化率均是20%B.x=2
C.平衡时B的物质的量为1.2molD.平衡时气体压强比原来减小

分析 2min后达到平衡时生成1.6molC,v(C)=$\frac{\frac{1.6mol}{2L}}{2min}$=0.4mol•L-1•min-1,又测得反应速率v(D)=0.2mol•L-1•min-1,由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frac{0.4}{0.2}=\frac{x}{2}$,解得x=4,则
         2A(g)+2B(g)?4C(g)+2D(g)
开始   4            2               0            0
转化   0.8       0.8             1.6         0.8
平衡  3.2       1.2              1.6          0.8
以此来解答.

解答 解:2min后达到平衡时生成1.6molC,v(C)=$\frac{\frac{1.6mol}{2L}}{2min}$=0.4mol•L-1•min-1,又测得反应速率v(D)=0.2mol•L-1•min-1,由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frac{0.4}{0.2}=\frac{x}{2}$,解得x=4,则
         2A(g)+2B(g)?4C(g)+2D(g)
开始   4            2               0            0
转化   0.8       0.8             1.6         0.8
平衡  3.2       1.2              1.6          0.8
A.A的转化率为$\frac{0.8}{4}$×100%=20%,B的转化率为$\frac{0.8}{2}$×100%=40%,故A错误;
B.由上述分析可知,x=4,故B错误;
C.平衡时B的物质的量为2mol-0.8mol=1.2mol,故C正确;
D.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则平衡时气体压强比原来大,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的计算,为高频考点,把握化学平衡三段法、速率及转化率的计算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计算能力的考查,注意x的确定方法,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唐初所辑《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九》一书中曾经引述了中国古代炼丹家狐刚子《出金矿图 录》中所记载的嘴石胆取精华法”,该法通过分解胆矾来得到硫酸.历史上硫酸的发现与利用还有一条途径:通过硫酸铜与硫铁矿反应得到,其反应为14CuSO4+5FeS2+12H2O=7Cu2S+5FeSO4+12H2SO4)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Cu2S是唯一的还原产物
B.反应中的氧化剂只有CuSO4
C.被氧化与被还原硫元素的质量比为7:3
D.若以该反应为原理设计原电池,电池的正极为石墨棒,负极是吸附有FeS2粉末的多孔石墨电极,电解质溶液为CuSO4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已知室温下:
①[Fe(C2O43]3-(翠绿色)?Fe3+3C2O42-      K1=2.7×10-19
②Fe(SCN)3?Fe3++3SCN-      K2=5×10-4
③CaC2O4(s)?Ca2++C2O42-     K3=4×10-8
下列关于1mol-L-l K3[Fe(C2O43]溶液说法错误的是(  )
A.c(Fe3+)=1 xl0-5 mol•L-1
B.加水稀释,平衡①向右移动
C.加入等体积0.2 mol•L-1KSCN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
D.加入等体积0.2 mol•L-1CaCl2溶液,可产生沉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础,关于下列各实验装置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装置①常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B.装置②用于吸收氨气,能够防止倒吸
C.以NH4Cl和熟石灰为原料,装置③可制备少量NH3
D.装置④a口进气可收集Cl2、NO等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某温度时,在一个2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数据填空: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Y+3X?2Z.
(2)反应开始至2min,以气体X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75mol/(L•min).反应达限度时,Y的转化率为10%,反应开始时与反应达平衡状态时的压强之比为10:9.
(3)若上述反应在甲、乙两个相同容器内同时进行,分别测得甲中v(X)=9mol/(L•min),乙中v(Y)=0.1mol/(L•s),则乙中反应更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浓度和反应温度等有关.下列各组物质:①Cu与HCl溶液 ②Cu与FeCl3溶液 ③Na和O2④Cl2和NaOH溶液 ⑤Fe和浓HNO3 由于温度不同而发生不同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设NA为阿伏加徳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糖类、油脂、蛋白质都能发生水解反应,但水解产物不同
B.25℃、lOlkPa时,2.24LCH4含有的共价键数为0.4NA
C.56g聚乙烯中含有碳碳双键的数目为2键
D.2.8g硅单质与足量氧气在高温下完全反应时,硅原子失去的电子数目为0.4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图中甲、乙是电化学实验装置图,丙是氯碱工业生产示意图.

(1)若甲、乙两装置的烧杯中均盛有CuSO4溶液,反应一段时间后:
①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的电极是:甲装置中的C棒,乙装置中的Fe棒.
②乙装置中碳棒表面发生的电极反应式是4OH--4e-=O2↑+2H2O.
③若起始时乙中盛放100mL 0.2mol•L-1CuSO4溶液,一段时间后要使溶液恢复到起始时的浓度(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可向溶液中加入2.22g的碱式碳酸【Cu2(OH)2CO3】,则电解过程中转移电子数为0.06NA
(2)若甲、乙两装置的烧杯中均盛有饱和NaCl溶液;
①写出甲装置中碳棒表面发生的电极反应式:2H2O+O2+4e-═4OH-
②已知:5Cl2+I2+6H2O═10HCl+2HIO3,将湿润的淀粉KI试纸放在乙装置的碳棒附近,现象为试纸开始变蓝,一段时间后蓝色褪去.
③工业上经常用到离子交换膜,离子交换膜有阳离子交换膜和阴离子交换膜两种,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阴离子通过.当乙中的反应用于工业生产时,为了阻止两极产物之间的反应,通常用如丙图所示的装置,Na+的移动方向如图中标注,则H2的出口是E(填“C”、“D”、“E”或“F”);电解一段时间后,如果阴极产生气体的体为112mL(标准状况)时,停止通电,通过阳离子交换膜的阳离子物质的量为0.01 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验证元素周期律.
(1)甲同学在a、b、c三只烧杯里分别加入50mL水,再分别滴加几滴酚酞溶液,依次加入大小相近的锂、钠、钾块,观察现象.
①甲同学设计实验的目的是比较锂、钠、钾的金属性强弱;
②反应最剧烈的烧杯是c(填“a”、“b”或“c”);
③甲同学实验所得结论为:同主族元素由上到下金属性依次增强.
(2)乙同学设计实验验证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就越强.他设计了下图装置以验证碳、氮、硅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乙同学设计的实验可直接证明三种酸的酸性强弱,已知A是强酸,常温下可与铜反应;B是块状固体;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后,C中可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
①烧杯中溶液C的化学式为:Na2SiO3
②写出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NO3═Ca(NO32+CO2↑+H2O.
③碳、氮、硅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顺序为N>C>Si.
④指出乙同学实验设计的一个缺陷并改正:应在烧瓶与烧杯之间加装一个装有饱和NaHCO3溶液的洗气瓶.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