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如图是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的4个喷泉实验方案.下列有关操作不可能引发喷泉现象的是
B
B


A.挤压装置①的胶头滴管使CCl4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B.挤压装置②的胶头滴管使NaOH溶液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C.用鼓气装置从装置③的a处不断鼓入空气并打开止水夹
D.向装置④的水槽中慢慢加入足量浓硫酸并打开止水夹
(2)用图③所示的装置进行喷泉实验,若测得③装置烧瓶中气体(用排空气法收集)的质量是相同状况下相同体积氢气质量的10倍,则喷泉实验完毕后,烧瓶中水可上升至大约烧瓶容积的
3
4
3
4
(填“几分之几”).此时烧瓶中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1
22.4
mol/L
1
22.4
mol/L
分析:(1)A、氯气易溶于有机溶剂,溶解前后容器内的压强会发生变化进行解答;
B、运用氢气不易溶于水,容器内的压强不会发生变化解答;
C、运用氨气极易溶于水,溶解前后容器内的压强会发生变化进行解答;
D、运用浓氨水和氯化氢气体之间会发生反应,根据反应前后容器内气体压强的变化来解答.
(2)利用氨气极易溶于水,形成压强差而形成喷泉,根据相同条件下m=
V
Vm
M知,烧瓶中氨气与氢气的摩尔质量之比,然后根据十字相乘法得出氨气和空气的体积之比.
解答:解:(1)A、氯气易溶于有机溶剂四氯化碳中,烧瓶中的气体压强就会减小,故能形成喷泉,故A错误;
B、氢气不易溶于水,也不会和氢氧化钠反应,所以烧瓶中的气体压强不会有明显的变化,故不能形成喷泉,故B正确;
C、用鼓气装置从装置③的a处不断鼓入空气,导致锥形瓶中液体进入烧瓶中,氨气极易溶于水,烧瓶中的气体压强就会减小,故能形成喷泉,故C错误;
D、浓氨水和氯化氢气体反应,烧瓶中的气体压强就会减小,故能形成喷泉,故D错误.
故答案选:B.
(2)氨气极易溶于水,如果打开止水夹,氨气溶于水后烧瓶内压强迅速减小,而形成喷泉;相同条件下m=
V
Vm
M知,烧瓶中的氨气与氢气的摩尔质量之比等于其质量之比,所以烧瓶中氨气的平均摩尔质量为20g/mol,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是29g/mol,氨气的摩尔质量是17g/mol,烧瓶中氨气和空气的摩尔质量之差和空气与氨气摩尔质量之差的比即为氨气和空气的体积之比,,所以氨气和空气的体积之比为9:3=3:1,所以烧瓶中水可上升至烧瓶容积的
3
4
,设烧瓶的体积是V,则其中氨气的体积是0.75V,所以形成的氨水的浓度c=
n
V
=
0.75V
22.4
0.75V
=
1
22.4
mol/L.
故答案为:
3
4
1
22.4
mol/L.
点评:化学实验现象是化学实验最突出、最鲜明的部分,也是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依据,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反应关系,并有助于提高观察、实验能力,所以对化学实验不仅要认真观察,还应掌握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下面是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研究浓H2SO4的氧化性的结论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①一般认为H2SO4浓度大于60%,就具有一定的强氧化性,越浓氧化性越强,60%以下的H2SO4主要体现的是酸性,基本上不体现强氧化性.
②温度也影响氧化性,如铜放于冷的浓H2SO4中反应不明显,如果加热就可以观察到明显现象.
③98%的浓H2SO4物质的量浓度为18.4mol/L,密度为1.84g?cm-3,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如图装置,同学甲先向带支管的试管中放入铜粉和3mL水,然后从分液漏斗中加98%的浓H2SO4 0.5mL,加热至沸腾,该试管中液体没有明显变化,试用数据解释原因
H2SO4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3%<60%,其氧化性不强,所以无明显现象
H2SO4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3%<60%,其氧化性不强,所以无明显现象

(2)乙同学利用所示装置直接从分液漏斗中再加浓H2SO4 10mL与铜片反应.观察到右边试管中溶液褪色,这是因为
生成具有漂白性的二氧化硫
生成具有漂白性的二氧化硫
;若把品红试液换成硝酸酸化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的现象是
由白色沉淀生成
由白色沉淀生成

在左边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除了铜粉变黑色外,还有:①
液体呈浅蓝色
液体呈浅蓝色
,原因是
溶液中含有Cu2+
溶液中含有Cu2+

②有白色固体在试管底部析出,原因是
98%浓H2SO4有吸水性,生成无水CuSO4
98%浓H2SO4有吸水性,生成无水CuSO4

(3)丙同学等乙同学实验结束后,取左试管(内有没反应完的铜)倾出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来检验剩余的硫酸,他可以选择下列哪些试剂
AD
AD
(填写编号).
A.锌粉     B.银粉     C.氯化钡溶液     D.碳酸氢钠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课外活动小组根据Mg与CO2的反应原理,探究Mg与NO2的反应及固 体产物.该小组通过实验确认Mg能在NO2中燃烧,并对间体产物提出三种假设:
精英家教网
I.同体产物为MgO.
II.假设为
 

III.假设为:
 

请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信息:2N02+2NaOH=NaNO3+NaNO2+H2O
(1)如图连接好仪器,装药品前如何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装置B中盛装的干燥剂可以是(填序号)
 

①浓硫酸②无水CaCl2③碱心灰④五氧化二磷
(3)开始打开活塞k,让A中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待C中充满红综色气体后,关闭 活塞k,再点燃C处酒精灯,同时D中碱液盛的很满,这样做的H的都是
 

(4)E中收集到的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是14,该气体是
 

(5)实验得到阀体残留物的质量是实验前Mg粉质铽的1.5倍,则假设
 
成立.C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6)本实验中存在明显缺陷,改进措施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已知1,2-二氯乙烷常温下为无色液体,沸点为83.5 ℃,密度为1.23 g·mL-1,难溶于水,易溶于醇、醚、丙酮等有机溶剂。乙醇的沸点为78.5 ℃。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为探究1,2-二氯乙烷的消去反应,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加热装置略去)。

(1)如图所示,连接好仪器装置之后,首先需进行的操作是               

(2) 向装置A中大试管中加入1,2二氯乙烷和               (写名称);并向装置C中试管里加入适量溴水。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与装置A中大试管相连接的长玻璃管除导气外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装置B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

(4)证明1,2-二氯乙烷已发生消去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还可通过什么实验加以验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课外活动小组用注射器作反应器,对铜与稀HNO3反应的实验进行了创新设计,根据实验操作完成有关问题(假定实验在标准状况下进行,空气中N2与O2的体积比为4∶1)。

(1)如图是一支规格为50 mL的注射器(活塞与针筒间的润滑性良好),拔出针头,加入48 mg铜片,然后在安针头处套上软胶管。

(2)先抽取10 mol·L-1的稀HNO3,并立即排至废液缸中,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再抽取10 mL 6 mol·L-1的稀HNO3,把弹簧夹夹在软胶管上,反应开始时缓慢,后逐渐加快。预期在注射器中可观察到哪些现象?请依次写出。

(4)反应完毕后,打开止水夹,立即将活塞拉至36.2 mL处,夹好弹簧夹,观察到___________,轻摇注射器几下,静置片刻又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复以上操作几次,至针筒内最后无NO为止。针筒内溶液中c()为___________,c(H+)为___________。

(5)该实验最显著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