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5.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化学反应:CO2(g)+H2(g)?CO(g)+H2O(g),其化学平衡常数K和温度T的关系如表:
T(℃)70080083010001200
K0.60.91.01.72.6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frac{c(CO)c({H}_{2}O)}{c(C{O}_{2})c({H}_{2})}$.
(2)该反应为吸热反应(选填“吸热”、“放热”).
(3)能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cd(多选扣分).
a.容器中压强不变                 
b.c(CO2)=c(CO)
c.υ(H2)=υ(H2O)          
d.混合气体中c(CO)不变
(4)830K时,各物质浓度符合下式:c(CO2)•c(H2)=2c(CO)•c(H2O),此时该反应正反应方向进行(填“正反应方向进行”、“逆反应方向进行”或“处于平衡状态”).

分析 (1)根据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来书写,平衡常数=$\frac{生成物平衡浓度幂次方乘积}{反应物平衡浓度幂次方乘积}$;
(2)根据温度对化学平衡、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来回答,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增大,说明平衡正向进行;
(3)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组分含量保持不变;
(4)根据K和Qc之间的关系进行回答.

解答 解:(1)因平衡常数等于生成物的浓度幂之积除以反应物的浓度幂之积,CO2(g)+H2(g)?CO(g)+H2O(g)反应的平衡常数K=$\frac{c(CO)c({H}_{2}O)}{c(C{O}_{2})c({H}_{2})}$,
故答案为:$\frac{c(CO)c({H}_{2}O)}{c(C{O}_{2})c({H}_{2})}$;
(2)化学平衡常数的大小只与温度有关,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的方向移动,由表可知: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常数增大,说明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因此正反应方向吸热,
故答案为:吸热;
(3)a.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体积不变的反应,压强的改变不会要引起平衡移动,故错误;
 b.平衡时,两者的浓度不变,而不一定相等,故错误;
c.υ(H2)=υ(H2O)=υ(H2O),达平衡状态,故正确;
d.混合气体中c(CO)不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正确;
故选cd;
(4)830℃,某时刻各物质浓度符合下式:c(CO2)•c(H2)=2c(CO)•c(H2O),此时Qc=$\frac{c(CO)c({H}_{2}O)}{c(C{O}_{2})c({H}_{2})}$=$\frac{1}{2}$<1,化学反应正向进行,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故答案为:正反应方向进行.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和表达式的书写知识,平衡标志的分析判断,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将锌片和铜片按图示方式插入稀硫酸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将电能转换为化学能B.电子由铜片流出
C.锌片时负极D.铜片逐渐被腐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工业以NaCl、NH3、CO2等为原料先制得NaHCO3,进而生产出纯碱.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H3+CO2+H2O═NH4HCO3;NH4HCO3+NaCl═NaHCO3↓+NH4Cl;2NaHCO3$\frac{\underline{\;\;△\;\;}}{\;}$Na2CO3+CO2↑+H2O
(1)碳酸氢铵与饱和食盐水反应,能析出碳酸氢钠晶体的原因是c(填字母标号).
a.碳酸氢钠难溶于水             
b.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
c.碳酸氢钠的溶解度相对较小,所以在溶液中首先结晶析出
d.碳酸氢钠的稳定性大于碳酸钠
(2)某活动小组根据上述制碱原理,进行碳酸氢钠的制备实验.
一位同学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含氨的饱和食盐水中制备碳酸氢钠,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图中夹持、固定用的仪器未画出).

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Ⅰ)乙装置中的试剂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其作用是除去CO2中的HCl气体;
(Ⅱ)丁装置中稀硫酸的作用是吸收未反应的NH3
(Ⅲ)实验结束后,分离出NaHCO3 晶体的操作是过滤(填分离操作的名称),
(3)碳酸氢钠受热所得固体12.28g与足量的石灰水充分反应,所得沉淀经洗涤、干燥质量为12.00g,则所得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86.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3.乙酸环己酯具有香蕉及苹果气味,主要用于配制各种饮料、冰淇淋等,实验室制备乙酸环己酯的反应装置示意图和有关数据如图1:

相对分子质量
密度/g•cm-3沸点/℃水中溶解性
乙酸601.051118.0
环己醇1000.982160.8微溶
乙酸环己酯1420.969173.5难溶
实验步骤:
将12.0g(0.2mol)乙酸、10.0g(0.1mol)环已醇和15mL 环已烷加入装有温度计、恒压滴液漏斗和球形冷凝管的四颈烧瓶中,在搅拌下,慢慢滴加15mL98% 浓硫酸,恒压滴液漏斗换成分水器装置,加热回流90min,将反应液依次加水、10%的NaHCO3溶液、水洗涤,然后加无水MgSO4,放置过夜,加热蒸馏,收集168~174℃的馏分,得到无色透明有香味的液体,得产品6.9g

(1)上述反应装置图2中存在的一处错误是冷凝水应从下口进上口出.
(2)实验中控制乙酸的物质的量是环已醇的2 倍,其目的是提高环已醇的转化率.
(3)使用分水器(图3)的目的是将生成的水及时从体系中分离出来,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
(4)用10%的NaHCO3溶液目的是洗去硫酸和醋酸;第二次水洗 的目的是洗去碳酸氢钠;加入无水MgSO4的目的是干燥.
(5)本次实验产率为48.6%.
(6)若在进行蒸馏操作时,采用图3装置,会使实验的产率偏高 (填“偏高”“偏低”“无影响”),其原因是产品中会收集到未反应的环己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已知:①溴乙烷的沸点38.4℃;
②NaBr+H2SO4(浓)$\stackrel{△}{→}$NaHSO4+HBr↑;
③2HBr+H2SO4(浓)$\stackrel{△}{→}$Br2+SO2↑+2H2O.
实验室制备溴乙烷(C2H5Br)的装置如下图,步骤如下: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向装置图所示的U形管和大烧杯中加入冰水;
②在圆底烧瓶中加入10mL 95%乙醇、28mL 78%浓硫酸,然后加入研细的13g溴化钠和几粒碎瓷片;
③小心加热,使其充分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乙醇、浓硫酸、溴化钠制取溴乙烷的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H2OH+NaBr+H2SO4(浓)$\stackrel{△}{→}$CH3CH2Br+NaHSO4+H2O.
(2)反应时若温度过高,可看到有红棕色气体产生,该气体化学式为:Br2
(3)为了更好地控制温度,除用图示的小火加热外,更好的加热方式为水浴加热.
(4)①反应结束后,U形管内粗制的C2H5Br呈棕黄色.为了除去粗产品中的杂质,可以选择下列试剂中的B(填字母),所需的主要玻璃仪器为分液漏斗.
A.NaOH溶液  B.Na2SO3溶液  C.CCl4
②要进一步制得纯净的C2H5Br,可用水洗,然后分液(填操作名称,下同),再加入无水CaCl2,最后进行蒸馏.
(5)下列几项实验步骤,可用于检验溴乙烷中溴元素,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取少量溴乙烷,然后④①⑤③②(填序号).
①加热;②加入AgNO3溶液;③加入稀HNO3酸化;④加入NaOH溶液;⑤冷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0.实验室制备1,2二溴乙烷的反应原理如下:
CH3CH2OH$→_{170℃}^{H_{2}SO_{4}(浓)}$CH2═CH2
CH2═CH2+Br2-→BrCH2CH2Br
可能存在的主要副反应有:乙醇在浓硫酸的存在下在140℃脱水生成乙醚.用少量的溴和足量的乙醇制备1,2二溴乙烷的装置如图所示:
有关数据列表如下:
乙醇1,2二溴乙烷乙醚
状态无色液体无色液体无色液体
密度/g•cm-30.792.20.71
沸点/℃78.513234.6
熔点/℃-1309-116
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此制备实验中,要尽可能迅速地把反应温度提高到170℃左右,其最主要目的是d;(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引发反应            b.加快反应速度    c.防止乙醇挥发       d.减少副产物乙醚生成
(2)在装置C中应加入c,其目的是吸收反应中可能生成的酸性气体;(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水     b.浓硫酸    c.氢氧化钠溶液     d.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3)判断该制备反应已经结束的最简单方法是溴的颜色完全褪去;
(4)将1,2二溴乙烷粗产品置于分液漏斗中加水,振荡后静置,产物应在下层(填“上”或“下”);
(5)若产物中有少量未反应的Br2,最好用b洗涤除去;(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水  b.氢氧化钠溶液    c.碘化钠溶液    d.乙醇
(6)若产物中有少量副产物乙醚,可用蒸馏的方法除去;
(7)反应过程中应用冷水冷却装置D,其主要目的是乙烯与溴反应时放热,冷却可避免溴的大量挥发;但又不能过度冷却(如用冰水),其原因是1,2二溴乙烷的凝固点较低(9℃),过度冷却会使其凝固而使气路堵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7.恒温、恒压下,1mol A和1mol B在一个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A(g)+2B(g)?2C(g),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生成a mol C,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质A、B的转化率之比为1:2
B.起始时刻和达平衡后容器中混合气体密度相等
C.当v(A)=2v(C)时,可断定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D.若起始时放入3 mol A和3 mol B,则达平衡时生成 3a mol 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在一定温度下,密闭容器中A(?)+B(?)═2C(?)类型的反应达到了平衡:
(1)当增加或减少A物质时,平衡不移动,则A物质的状态为固体或液体;
(2)升高温度平衡向右移动,此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时,逆反应速率增大了(填“增大”或“减小”);
(3)若B物质为气态,增大压强时平衡不移动,则A物质为气态物质,C物质为气态物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5.有机物分子中原子间(或原子与原子团间)的相互影响会导致物质化学性质的不同.下列各项事实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
A.甲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丙烯和丙炔都能使溴水褪色
C.等物质的量的乙醇和甘油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后者产生的氢气比前者多
D.苯酚可以与NaOH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