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1.合成氨工业的出现,标志着化学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不仅生产了廉价的氨,而且为硝酸工业、有机合成工业等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已知在400℃时,N2(g)+3H2(g)?2NH3(g)△H<0的平衡常数K=0.5.
①400℃时,2NH3(g)?N2 (g)+3H2(g)的K=2(填数值).
②400℃时,在0.5L的反应容器中进行合成氨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N2、H2、NH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mol、1mol、2mol,则此时反应V(N2正=V(N2(填:>、<、=、不能确定).
(2)有两只密闭容器A和B,A能保持恒容,B能保持恒压,起始时向容积相等的A、B中分别通入等量的NH3,使之发生反应:2NH3(g)?N2(g)+3H2(g),并达到平衡.
①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t(A)<t(B),NH3的转化率:a(A)<a (B)(填>、=、<).
②达到平衡后,在两容器中分别通入等量的氦气.则B中的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中的化学反应速率不变.(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③达到平衡后,向两容器中分别通入等量的原反应气体,再次达到平衡时,A容器中H2的百分含量减小(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在两个相同容器中各充入1molN2和3molH2,在某一不同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氨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填字母).

A.图Ⅰ可能是不同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p2>p1
B.图Ⅱ可能是不同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p1>p2
C.图Ⅲ可能是不同温度对反应的影响,且T1>T2
D.图Ⅱ可能是同温同压下不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且催化剂性能:1>2.

分析 (1)①400℃时,N2 (g)+3H2(g)?2NH3(g)与2NH3(g)?N2 (g)+3H2(g)方程式相反,则化学平衡常数互为倒数;
②400℃时,在0.5L的反应容器中进行合成氨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N2、H2、NH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mol、1mol、2mol,c(N2)=c(NH3)=$\frac{2mol}{0.5L}$=4mol/L,c(H2)=$\frac{1mol}{0.5L}$=2mol/L,
根据浓度商与化学平衡常数相对大小确定反应方向,从而确定正逆反应速率相对大小;
(2)反应2NH3(g)?N2 (g)+3H2(g),正方向为体积增大的分方向,A容器能保持恒容,则反应后压强增大,B容器能保持恒压,反应后体积增大;
①根据压强大小,判断速率大小;根据压强对平衡的影响分析;
②达到平衡后,在两容器中分别通入等量的氦气,A体积不变,B体积膨胀,根据反应物浓度变化分析;
③达到平衡后,向两容器中分别通入等量的原反应气体,根据压强对平衡的影响分析;
(3)A.增大压强平衡右移;
B.压强不同,平衡状态不同;
C.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
D.催化剂不影响平衡移动.

解答 解:(1)①400℃时,N2 (g)+3H2(g)?2NH3(g)与2NH3(g)?N2 (g)+3H2(g)方程式相反,则化学平衡常数互为倒数,所以2NH3(g)?N2 (g)+3H2(g)的化学平衡常数K=$\frac{1}{0.5}$=2,
故答案为:2;
②400℃时,在0.5L的反应容器中进行合成氨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N2、H2、NH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mol、1mol、2mol,c(N2)=c(NH3)=$\frac{2mol}{0.5L}$=4mol/L,c(H2)=$\frac{1mol}{0.5L}$=2mol/L,
浓度商=$\frac{{4}^{2}}{4×{2}^{3}}$=0.5=K,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故答案为:=;
(2)反应2NH3(g)?N2 (g)+3H2(g),正方向为体积增大的分方向,A容器能保持恒容,则反应后压强增大,B容器能保持恒压,反应后体积增大;
①A容器能保持恒容,则反应后压强增大,B容器能保持恒压,所以A中的压强大于B,压强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所用时间越短,则所用时间A小于B;压强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压强越大,转化率越小,A的压强大,则A的转化率小于;
故答案为:<;<;
②达到平衡后,在两容器中分别通入等量的氦气,A体积不变,B体积膨胀,则A中各反应物质的浓度不变,A中反应速率不变,B中各反应物浓度减小,各反应物所占的压强减小,平衡正移;
故答案为:正;不变;
③达到平衡后,向两容器中分别通入等量的原反应气体,A中压强增大,新平衡原平衡相比,平衡逆向进行,则A中氢气的含量减小;
故答案为:减小;
(3)A.增大压强平衡右移,氨气的含量应增大,图象与实际不符,故A错误;
B.压强不同,平衡状态不同,不可能在同一平衡状态,图象与实际不符,故B错误;
C.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氨气的含量减小,图象与实际不符,故C错误;
D.催化剂不影响平衡移动,由图象可知1到达平衡时间过短,故催化剂性能1>2,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计算、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影响等知识点,为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图象分析、判断及计算能力,注意(2)①中恒压、恒容条件下的变化量及不变量的判断,为易错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8.摩尔盐[(NH42Fe(SO42•6H2O]是分析化学中的重要试剂.摩尔盐隔绝空气加热可完全分解生成红棕色固体和其他产物.某学习小组欲探究其分解产物.
I.甲组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实验装置.

(1)实验中,装置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白色固体变蓝色.
(2)碱石灰的主要作用是吸收分解产生的酸性气体.
(3)装置D中观察到酚酞溶液变红色,由此可知摩尔盐分解的产物中有NH3(写化学式).
(4)设计实验验证装置A中固体残留物不含FeO: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稀硫酸溶解,再滴入KMnO4溶液,KMnO4溶液不褪色,说明此固体产物不含FeO
多余(简要说明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
Ⅱ.乙组同学认为摩尔盐受热分解的产物中还含有SO2、SO3和N2.为进行验证,用甲组实验中的装置A和下列如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5)乙组同学的实验装置中,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A、G、E、F、H.装置G中盐酸的作用是吸收氨气并将溶液酸化,排除SO2的干扰;.
(6)实验中,准确称量摩尔盐7.8400g,充分加热反应后,测得装置A中固体残留物的质量为1.6000g,装置G中生成白色沉淀的质量为3.4950g,装置H中收集到112mL N2(标准状况下),写出摩尔盐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4[(NH42Fe(SO42•6H2O]$\frac{\underline{\;\;△\;\;}}{\;}$2Fe2O3+3SO3+5SO2↑+N2↑+6NH3↑+H2O.(分解产物被充分吸收,不考虑其损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室温下向10mL pH=3的醋酸溶液中加水稀释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中导电粒子的数目减少
B.再加入10mL pH=11的NaOH溶液,混合液pH=7
C.醋酸的电离程度增大,c(H+)亦增大
D.溶液中$\frac{{c(C{H_3}CO{O^-})}}{{c(C{H_3}COOH)c(O{H^-})}}$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T℃时,在一个体积为2L的容器中,A气体与B气体反应生成C气体,反应过程中A、B、C浓度变化如图所示.
(1)写出该反应的方程式:2A(g)+B(g)?C(g);
(2)0~4分钟期间,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5mol/(L•min);
(3)到达平衡时B的转化率为:25%;
(4)已知:K(300℃)<K(350℃),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5)恒容条件下,下列措施中能使$\frac{n(A)}{n(C)}$降低的有d.
a.充入氦气          b.降低温度    c.使用催化剂     d.再充入2.4mol A和1.6mol 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6.甲醇汽油是由10%~25%的甲醇与其他化工原料、添加剂合成的新型车用燃料,可达到国标汽油的性能和指标.工业上合成甲醇一般采用下列反应:CO(g)+2H2(g)?CH3OH(g)△H=a kJ/mol,
下表是该反应在不同温度下的化学平衡常数(K):
温度/℃250310350
K2.0410.2500.012
(1)由表中数据判断,反应中a<0(填“>”、“=”或“<”).
(2)某温度下,将2molCO和6molH2充入2L的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达到平衡后,测得c(CO)=0.5mol•L-1,则此时的温度为310℃.
(3)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各物质的浓度如下表:
时间/min/浓度mol/Lc(CO)c(H2c(CH3OH)
00.81.60
20.61.20.2
40.30.60.5
60.30.60.5
①反应从2 min到4min之间,H2的反应速率为0.3mol/(L•min).
②反应达到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62.5%.
③反应在第2min时改变了反应条件,改变的条件可能是A(填序号).
A.使用催化剂 B.降低温度 C.增加H2的浓度
(4)向容积相同、温度分别为T1和T2的两个密闭容器中均充入1 molCO和2mol H2,发生反应CO(g)+2 H2(g)?CH3OH(g)△H=a kJ/mol.恒温恒容下反应相同时间后,分别测得体系中CO的百分含量分别为w1和w2
已知T1<T2,则ω12(填序号).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以上都有可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6.在苹果、香蕉等水果的果香中存在着乙酸正丁酯.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欲以乙酸和正丁醇为原料合成乙酸正丁酯.实验步骤如下:
(一)乙酸正丁酯的制备
①在干燥的50mL圆底烧瓶中,加入13.5mL(0.15mol)正丁醇和7.2mL(0.125mol)冰醋酸,再加入3~4滴浓硫酸,摇匀,投入1~2粒沸石.按图1所示安装 带分水器的回流反应装置,并在分水器中预先加入水,使水面略低于分水器的支管口.
②打开冷凝水,圆底烧瓶在石棉网上用小火加热.在反应过程中,通过分水器下部的旋塞不断分出生成的水,注意保持分水器中水层液面原来的高度,使油层尽量回到圆底烧瓶中.反应达到终点后,停止加热,记录分出的水的体积.
(二)产品的精制
③将分水器分出的酯层和反应液一起倒入分液漏斗中,用10mL的水洗涤.有机层继续用10mL10% Na2CO3溶液洗涤至中性,再用10mL的水洗涤,最后将有机层转移至锥形瓶中,再用无水硫酸镁干燥.
④将干燥后的乙酸正丁酯滤入50mL烧瓶中,常压蒸馏,收集124℃~126℃的馏分,得11.6g产品.
(1)写出该制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3COOH+HO(CH23CH3 $?_{△}^{浓硫酸}$CH3COO(CH23CH3+H2O.
(2)冷水应该从冷凝管a(填“a”或“b”)管口通入.
(3)步骤②中不断从分水器下部分出生成的水的目的是使用分水器分离出水,使平衡正向移动,提高反应产率.
步骤②中判断反应终点的依据是分水器中的水层不再增加时,视为反应的终点.
(4)产品的精制过程步骤③中,第一次水洗的目的是除去乙酸及少量的正丁醇.两次洗涤完成后将有机层从分液漏斗的上口置入锥形瓶中.
(5)下列关于分液漏斗的使用叙述正确的是D.
A.分液漏斗使用前必须要检漏,只要分液漏斗的旋塞芯处不漏水即可使用
B.装液时,分液漏斗中液体的总体积不得超过其容积的$\frac{2}{3}$
C.萃取振荡操作应如图2所示
D.放出液体时,需将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
(6)通过计算,乙酸正丁酯的产率为8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3.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用乙醇与浓硫酸和溴化钠反应来制备溴乙烷,装置如下,反应需要加热,图中省去了加热装置,有关数据见表:
乙醇溴乙烷
状态无色液体无色液体深红棕色液体
密度/g•cm-30.791.443.1
沸点/℃78.538.459
乙醇、溴乙烷、溴有关参数
(1)制备操作中,加入的浓硫酸必须进行稀释,其目的是abc( 多选 ).
a.减少副产物烯和醚的生成  b.减少Br2的生成
c.减少HBr的挥发d.水是反应的催化剂
(2)写出溴化氢与浓硫酸加热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Br+H2SO4(浓)$\frac{\underline{\;\;△\;\;}}{\;}$SO2+Br2+2H2O.
(3)加热的目的是加快反应速率,蒸馏出溴乙烷.
(4)图中试管C中的导管E的末端必须在水面以下,其原因是通过冷却得到溴乙烷,减少溴乙烷的挥发.
(5)为除去产品中的一种主要杂质,最好选择下列D(选填序号)溶液来洗涤产品.
A.氢氧化钠     B.氯化钠
C.碘化亚铁                  D.亚硫酸钠
(6)第(5)题的实验所需要的玻璃仪器有分液漏斗、烧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元素X的原子,其M层与K层电子数相同;元素Y的原子,其L层上有5个电子.X和Y所形成的稳定化合物的摩尔质量为(  )
A.148g•mol-1B.100g•mol-1C.90g•mol-1D.38g•mo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下,PH=9的碳酸钠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OH-)=1×10-9mol•L-1
B.饱和氯水中:c(Cl-)=c(ClO-)+c(HClO)
C.将pH=4的醋酸溶液稀释后,溶液中所有离子的浓度均降低
D.中和等体积pH相同的H2SO4和HCl溶液,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为2:1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