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测定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2CO3质量分数的是
A.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加热、蒸干、灼烧,得b克固体
B.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未经干燥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克
C.取a克混合物充分加热至恒重,减重b克
D.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Ba(OH)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烘干,得b克固体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A、B、C、D都是含碳、氢、氧的单官能团化合物。A水解得B和C;B氧化可以得到C或D;D氧化也得到C。若M(X)表示X的摩尔质量,则下式中正确的是( )
A、M(A)=M(B)+M(C)
B、2M(D)=M(B)+M(C)
C、M(B)<M(D)<M(C)
D、M(D)<M(B)<M(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糖类、油脂和蛋白质都是人类必需的基本营养物质,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淀粉、油脂和蛋白质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B.糖类、油脂和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C.氨基酸既可以与盐酸反应,也能与NaOH溶液反应
D.利用盐析、过滤可将蛋白质和NaCl溶液分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A、B、C是大家熟悉的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三种化合物,它们所含元素不超过三种,并有下列转化关系:
—
其中化合物D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与单质甲进一步发生如下变化:+3―→ 3+2
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在A、B、C、D四种化合物中,所含元素相同的是(写物质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温下,A和B是通过什么途径转化为C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化合物B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呈上升趋势,对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化合物D另有一种同分异构体,这种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精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下面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称量时,将NaOH固体直接放在托盘天平称量纸上
B.将称好的NaOH固体放入容量瓶中,加入少量水溶解
C.在烧杯中溶解NaOH固体后,立即将所得溶液注入容量瓶中
D.将烧杯中已冷却的NaOH溶液转移到未经干燥的容量瓶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已知:KClO3+6HCl(浓) = KCl+3Cl2↑+3H2O。如图所示,将少量试剂分别放入培养皿中的相应位置,实验时将浓盐酸滴在KClO3晶体上,并用表面皿盖好。下表中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完全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现象 | 结论 |
A | 滴有KSCN的FeCl2溶液变红色 | Cl2具有还原性 |
B | 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 | Cl2具有酸性 |
C | 石蕊溶液先变为红色后褪色 | Cl2具有漂白性 |
D | KI淀粉溶液变蓝色 | Cl2具有氧化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取A、B两份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NaOH溶液,体积均为50mL,分别向其中通入一定量的CO2后,再分别稀释到100 mL,在稀释后的溶液中分别滴加0.1mol/L的盐酸,产生的CO2体积(标准状况)与所加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0.075mol·L-1
B.A曲线表明原溶液通入CO2后,所得溶质为NaOH和Na2CO3,此时用酚酞作指示剂,溶液颜色变化时消耗盐酸的体积为75mL
C.B曲线表明原溶液通入CO2后,所得溶质为Na2CO3和NaHCO3且物质的量之比为1:1
D.B曲线表明原溶液通入CO2后,所得溶质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最大体积为33.6 mL(标准状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已知反应:2CH3COCH3(l) CH3COCH2COH(CH3)2(l)。取等量CH3COCH3,分别在0 ℃和20 ℃下,测得其转化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Y-t)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代表0 ℃下CH3COCH3的Y-t曲线
B.反应进行到20 min末,CH3COCH3的>1
C.升高温度可缩短反应达平衡的时间并能提高平衡转化率
D.从Y=0到Y=0.113,CH3COCH2COH(CH3)2的=1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