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下列“实验结论”与“实验操作及现象”相符的一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某溶液中加入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B

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产生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C

向某溶液中加入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D

向某溶液中加入溶液,溶液变为红色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A.AB.BC.CD.D

【答案】D

【解析】

A.向某溶液中加入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溶液可能含有SO42-,故A错误;

B.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产生,则原溶液可能含有HCO3-,故B错误;

C.向某溶液中加入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溶液可能含有Ag+,故C错误;

D溶液显红色,向某溶液中加入溶液,溶液变为红色,则原溶液一定含有,故D正确;

D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少量溴水加入KI溶液中,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可观察到下层液体呈紫色,证明Br2的氧化性强于I2

B.SO2能使紫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证明SO2具有漂白性

C.SO2SO3混合气体通入Ba(NO3)2溶液可得到BaSO3BaSO4

D.FeCl2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颜色变成棕黄色,说明氯水中含有HCl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利用海洋资源可以获得很多物质如从海水中可以得到食盐等许多化工原料,可以通过蒸馏获得淡水,从海洋植物中提取碘等.

从海水得到的粗盐中常含有杂质需要分离提纯,在除去悬浮物和泥沙之后,要用以下试剂①盐酸、②Na2 CO3、③NaOH、④BaCl2来除去食盐水中的

1)为有效除去Ca2+Mg2+SO42-,加入试剂的合理顺序为______

a.先加 NaOH,后加Na2 CO3,再加 BaCl2

b.先加NaOH,后加BaCl2,再加Na2 CO3

C.先加BaCl2,后加NaOH,再加Na2 CO3

(2)判断试剂BaCl2己经足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洋植物如海带、海藻中含有丰富的碘元素,碘元素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实验室里从海带中提取碘的流程如下:

1)实验时灼烧海带应在___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内进行

2)步骤④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⑤的实验操作为____________,应选用的一种溶剂X可以是_____________

a.苯、酒精 b.四氯化碳、苯 c.汽油、酒精

4)步骤⑥的实验操作应选用如图中的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铅蓄电池的工作原理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研读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K闭合时,d电极的电极反应式:PbSO4+2e-=Pb+ SO42-

B.当电路中通过0.2 mol电子时,Ⅰ中消耗的H2SO40.2 mol

C.K闭合时,Ⅱ中SO42-c电极迁移

D.K闭合一段时间后,Ⅱ可单独作为原电池,d电极为负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室温时,盐酸和硫酸的混合溶液20 mL,向混合物中逐滴加入0.05 mol/L Ba(OH)2溶液,生成的BaSO4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不考虑溶液混合时体积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混合液中盐酸物质的量浓度为0.2 mol/L

B.逐滴加入Ba(OH)2溶液,当体积为40 mL,此时发生的离子方程式:OHHH2O

C.生成沉淀的最大质量m2.33g

D.现将上述20 mL酸混合溶液与60 mL Ba(OH)2溶液直接混合,发生的离子方程式:Ba26OHSO426HBaSO46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离子晶体中,正、负离子半径比()越大,晶体的配位数越大

B.CaF2晶体中,Ca2配位数为8F配位数为4,阴、阳离子配位数不相等主要是由于FCa2电荷(绝对值)不相同

C.MgO的熔点比MgCl2的高主要是因为MgO中的离子键比MgCl2中的离子键强

D.金属晶体和离子晶体都能导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物质C为对甲氧基苯丙酰胺(相对分子质量为179)难溶于冷水的白色晶体,是一种医药中间体,可以由苯甲醚通过两步合成,如下图所示:

已知:无水三氯化铝遇水会发生强烈水解并放热。

步骤一:用图一装置合成对甲氧基苯丙腈(B)

500 mL三颈烧瓶中,加入108 g(1.00 mol)苯甲醚(A),室温下缓慢加入70g(0.52 mol)粉末状三氯化铝,加入过程中温度不超过25℃,加完后降温至5℃,逐滴加入130g(2.45 mol)丙烯腈,滴加结束后再升温至9095℃,反应2小时。将反应物倒入500g冰水中,搅匀,静置分层,分出油相。减压蒸馏,收集150160℃/2.67kPa馏分,得到对甲氧基苯丙腈。

步骤二:对甲氧基苯丙酰胺(C)的合成

将上述反应合成的对甲氧基苯丙腈加入到500 mL三颈烧瓶中,加入300 mL浓盐酸,再经过一系列操作后得对甲氧基苯丙酰胺133.7g

(1)对甲氧基苯丙腈(B)的合成过程中宜采用的加热方式:____________

(2)图一中合成对甲氧基苯丙腈(B)的装置有一缺陷,请提出改进方法并说明理由:_________

(3)用恒压滴液漏斗加丙烯腈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条)

(4)下列操作为步骤二对甲氧基苯丙酰胺(C)合成过程中加浓盐酸后的一系列操作,请排出下列操作的合理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入活性炭回流0.5h ②趁热过滤抽滤将滤液慢慢倒入1000g冷水中,析出晶体升温至4050℃,搅拌1h ⑥洗涤、烘干

(5)下列关于实验操作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

A.减压蒸馏采用如图二所示装置,装置中的D为毛细管,也可以用沸石代替

B.减压蒸馏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G处的旋塞停止减压

C.在步骤二,对甲氧基苯丙酰胺(C)的合成过程中,析出的晶体可以用冷水洗涤

D.在步骤二,抽滤后洗涤晶体时,应先关小水龙头,使洗涤剂浸没晶体后,再打开水龙头进行抽滤

E.减压过滤不宜用于过滤颗粒太小的沉淀,因为颗粒太小的沉淀在快速过滤时易透过滤纸

(6)本实验制得的对甲氧基苯丙酰胺的产率为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NOx为主要成分的雾霾的综合治理是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1)工业上采用NH3SCR法是消除氮氧化物的常用方法。它利用氨在一定条件下将NOx在脱硝装置中转化为N2。主要反应原理为:主反应:

a.4NH3(g)+4NO(g)+O2(g)4N2(g)+6H2O(g) ΔH1

副反应:b.4NH3(g)+3O2(g) 2N2(g)+6H2O(g) ΔH2=1267.1kJ/mol

c.4NH3(g)+5O2(g) 4NO(g)+6H2O(g) ΔH3=907.3kJ/mol

①上述反应中利用了NH3__________性质;ΔH1____________

②将氮氧化合物按一定的流速通过脱硝装置,测得出口的NO残留浓度与温度的关系如图1,试分析脱硝的适宜温度是______(填序号)。

A<850 b900~1000 c>1050

温度超过1000℃,NO浓度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8NH3(g)+6NO2(g)7N2(g) +12H2O(l) ΔH0。相同条件下,在2 L密闭容器内,选用不同的催化剂进行反应,产生N2的量随时间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标号)。

a.使用催化剂A达平衡时,ΔH值更大

b.升高温度可使容器内气体颜色加深

c.单位时间内形成N-H键与O-H键的数目相等时,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

d.若在恒容绝热的密闭容器中反应,当平衡常数不变时,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

3)为避免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对大气的污染,需给汽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在净化装置中CONO发生反应2NO(g)+2CO(g)=N2(g)+2CO2(g) ΔH=746.8k·mol1,实验测得,v=k·c2(NO)·c2(CO)v=k·c(N2c2(CO2)kk为速率常数,只与温度有关)。

①达到平衡后,仅升高温度,v___v(填“>”“<”“=”)。

②若在1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 CO1mol NO,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40%,则=___________。(分数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镍镉(Ni—Cd)可充电电池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已知某镍镉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其充、放电按下式进行:Cd + 2NiOOH + 2H2OCd(OH)2 + 2Ni(OH)2。有关该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充电时阳极反应:Ni(OH)2 e + OH- = NiOOH + H2O

B.充电过程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C.放电时负极附近溶液的碱性不变

D.放电时电解质溶液中的OH-向正极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