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2.向300mL KOH溶液中缓慢通入2.24L(标准状况下)CO2气体,充分反应后,在减压蒸干溶液,得到11.9g白色固体.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此白色固体不可能是KHCO3和KOH的混合物
B.此白色固体中含有K2CO36.90g
C.原K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0.500 mol•L-1
D.此白色固体可能为KOH和K2CO3的混合物

分析 2.24L(标况下)CO2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1mol,二氧化碳完全反应,
若只发生:CO2+2KOH=K2CO3+H2O,则生成0.1mol的K2CO3,其质量=0.1mol×138g/mol=13.8g;
若只发生:CO2+KOH=KHCO3,则生成0.1mol的KHCO3,其质量=0.1mol×100g/mol=10g,
由于13.8g>11.9g>10.0g,所以得到的白色固体是K2CO3和KHCO3的混合物,
设白色固体中K2CO3 x mol,KHCO3 y mol,根据C元素守恒及二者质量列方程计算,再根据钾离子守恒计算KOH物质的量,根据c=$\frac{n}{V}$计算KOH溶液物质的量浓度.

解答 解:2.24L(标况下)CO2气体的物质的量为$\frac{2.24L}{22.4L/mol}$=0.1mol,
若只发生:CO2+2KOH=K2CO3+H2O,则生成0.1mol的K2CO3,其质量=0.1mol×138g/mol=13.8g,
若只发生:CO2+KOH=KHCO3,则生成0.1mol的KHCO3,其质量=0.1mol×100g/mol=10g,
由于13.8g>11.9g>10.0g,所以得到的白色固体是K2CO3和KHCO3的混合物;
设白色固体中K2CO3 x mol,KHCO3 y mol,
根据碳原子守恒,有:x mol+y mol=0.1 mol,
由二者质量可知:138g•mol-1×x mol+100 g•mol-1×y mol=11.9g
联立方程,解得x=0.05mol y=0.05mol
故白色固体中含有K2CO3 的质量=138g•mol-1×0.05 mol=6.9g,
原溶液中KOH物质的量为 2xmol+ymol=2×0.05mol+0.05mol=0.15mol,所用KOH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frac{0.15mol}{0.3L}$=0.500 mol•L-1
综上分析可知,ABC正确、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混合物的计算,题目难度中等,利用极限法判断产物的组成是解题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过氧乙酸是一种弱酸性氧化剂,极不稳定,广泛用作漂白剂和高效杀菌消毒剂等.
Ⅰ、制备:冰醋酸与H2O2浓溶液按体积比1:1混合,加入适量浓硫酸,控制温度5℃~30℃,搅拌30min并静置4~6h.反应原理为:H2O2+CH3COOH$\stackrel{浓H_{2}SO_{4}}{→}$(过氧乙酸)+H2O
Ⅱ、含量测定:称取5.0000g过氧乙酸试样(液体),稀释至100mL备用.取上述稀释后过氧乙酸试样5.00mL,用0.0100mol•L-1KMnO4溶液滴定到终点以除去其中的H2O2,随即加入10%KI溶液10mL(足量),加入0.5%淀粉溶液3滴,摇匀,并用0.0500mol•L-1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到终点(离子反应方程式为:I2+2S2O32-═2I-+S4O62-),消耗Na2S2O3标准溶液的总体积为20.00mL.
(1)制备过氧乙酸时,温度不宜过高,其原因可能是温度过高H2O2和CH3COOOH会分解.
(2)稀释样品时,除用到烧杯及玻璃棒外,还用到的玻璃仪器有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3)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到终点的现象是溶液蓝色刚好褪去,且半分钟不变化.
(4)通过计算确定原试样中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现有一种黄铜矿和硫磺为原料制取铜和其他产物的新工艺,原料的综合利用率较高.其主要流程如下:

注:反应Ⅱ的离子方程式为Cu2++CuS+4Cl-═2[CuCl2]-+S.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黄铜矿冶炼粗铜的传统工艺是将精选后的富铜矿砂与空气在高温下煅烧,使其转变为铜.这种方法的缺点是SO2会导致大气污染,同时要消耗大量的热能.
(2)反应I的产物为FeS2、CuS(填化学式).
(3)反应Ⅲ的离子方程式为4CuCl2-+O2+4H+═4Cu2++8Cl-+2H2O.
(4)一定温度下,在反应Ⅲ所得的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可以析出硫酸铜晶体,其原因是该温度下,硫酸铜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铜.
(5)黄铜矿中Fe的化合价为+2,关于反应:8CuFeS2+21O2$\frac{\underline{\;高温\;}}{\;}$ 8Cu+4FeO+2Fe2O3+16SO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CD.
A.反应中被还原的元素只有氧
B.反应生成的SO2直接排放会污染环境
C.SO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D.当有8mol铜生成时,转移电子数目为100NA
(6)某硫酸厂为测定反应Ⅳ所得气体中SO2的体积分数,取280mL(标准状况)气体样品与足量Fe2(SO43溶液完全反应后,用浓度为0.020 00mol/L.K2Cr2O7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K2Cr2O7溶液25.00mL.
已知:Cr2O72-+Fe2++H+→Cr3++Fe3++H2O(未配平).
①SO2通入Fe2(SO43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2+2Fe3++2H2O=SO42-+2Fe2++4H+
②反应Ⅳ所得气体中SO2的体积分数为12.0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已知A、B、C、D、E、F都是周期表中前四周期的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元素的阳离子核外无电子;B的基态原子中电子占据三种能量不同的原子轨道,且每种轨道中的电子总数相同,C与B同周期,核外有三个未成对电子;D元素的基态原子核外有8种运动状态的电子;E元素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4;F元素的正三价离子的3d轨道为半充满;请回答下列问题:
(1)C、D、E三种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O>S(填元素符号);ED42-的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ED32-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3
(2)离子化合物CA5的晶体中含有的化学键有ABD.
A.离子键        B.极性键        C.非极性键           D.配位键      D.金属键
(3)金属配合物F(BD)n的中心原子价电子数与配体提供电子总数之和为18,则n=5.
(4)C2D分子中含有σ键和π键数目比是1:1.
(5)FD晶胞结构如图所示,FD晶体中F2+配位数为6,若该晶胞边长为a cm,则该晶体密度为$\frac{288}{{N}_{A}×{a}^{3}}$g/c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下列实验中,所使用的装置(夹持装置略)、试剂和操作都正确的是(  )
A.
观察Fe(OH)2的生成
B.
配制一定量浓度的NaNO3的溶液
C.
    实验室制取氨气
D.
    验证乙烯的生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图示.已知X的最低负价与Y的最高正价代数和为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X
 Y  Z 
A.X分别与Y、Z形成的化合物中化学键类型相同
B.Z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比W的强
C.X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比W的弱
D.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r(Y)>r(Z)>r(W)>r(X)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KNO3是重要的化工产品,下面是一种已获得专利的KN03制备方法的主要步骤:

(1)反应工中,CaS04与NH4 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SO4+2NH4HCO3=CaCO3↓+(NH42SO4+H2O+CO2↑.
(2)反应Ⅱ需在干态、加热的条件下进行,加热的目的是分离NH4Cl与K2SO4,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3)从反应Ⅳ所得混合物中分离出CaS04的方法是趁热过滤,趁热过滤的目的是防止KNO3结晶,提高KNO3的产率.
(4)整个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有(NH42SO4、CaSO4、KNO3(填化学式).
(5)将硝酸与浓KC1溶液混合,也可得到KNO3,同时生成等体积的气体A和气体B(NOCl),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O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离子方程式中,不正确的是(  )
A.浓烧碱溶液中加入铝片:A1+2OH-+2H2O═[A1(OH)4]-+H2
B.澄清石灰水与少量小苏打溶液混合:Ca2++OH-+HCO3═CaCO3↓+H2O
C.食醋和小苏打溶液混合;CH3COOH+HCO3═CH3COO-十H2O+CO2
D.敞开体系,向FeC12溶液滴加NaOH溶液:4Fe2++8OH-+O2+2H2O═4Fe (OH)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新型材料聚酯纤维、光导纤维都属于有机高分子
B.14C可用于文物年代的鉴定,14C与12C互为同素异形体
C.凡含有添加剂的食物对人体健康均有害,不宜食用
D.“开发利用新能源”、“汽车尾气催化净化”都能提高空气质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