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8.化学反应原理在科研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应用.
(1)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工业合成氨的模拟研究,反应的方程式为N2(g)+3H2(g)?2NH3(g)△H<0.在l L密闭容器中加入0.1 mol N2和0.3mol H2,实验①、②、③中c(N2)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1所示:实验②从初始到平衡的过程中,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v(NH3)=0.008mol•L-1•min-1;与实验①相比,实验②和实验③所改变的实验条件分别为下列选项中的E、C(填字母编号).
A.增大压强      B.减小压强       C.升高温度
D.降低温度       E.使用催化剂
(2)已知NO2与N2O4可以相互转化:2NO2(g)?N2O4(g).
①T℃时,将0.40 mol NO2气体充入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后,测得容器中c(N2O4)=0.05 mol/L,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5L•mol-1
②已知N2O4在较高温度下难以稳定存在,易转化为NO2,若升高温度,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K将减小(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③向绝热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NO2,某时间段内正反应速率随时问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填字母编号)
A.反应在c点达到平衡状态
B.反应物浓度:a点小于b点
C.△t1=△t2时,NO2的转化率:a~b段小于 b~c段
(3)25℃时,将a mol/L的氨水与b mol/L盐酸等体积混合,反应后溶液恰好显中性,则a>b. (填“>”、“<”或“=”);用a、b表示NH3H2O的电离平衡常数Kb=$\frac{b×1{0}^{-7}}{a-b}$mol/L.

分析 (1)根据v=$\frac{△c}{△t}$计算反应速率,根据图象可知②到达平衡的时间比①短,到达平衡时N2的浓度与①相同,化学平衡不移动,故②与①相比加了催化剂,①和③比较可知,③的速率比①大,平衡时氮气的浓度高,即平衡逆向移动,故③应为升高温度;
(2)①根据反应方程式,利用平衡常数的定义计算;
②根据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判断;
③向绝热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NO2,根据图象可知,反应开始反应物浓度最大,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据此判断;
(3)当a=b时,amol/L的氨水与b mol/L盐酸等体积混合,反应后溶液呈酸性,若溶液显中性,则酸的量要减少,故a>b,根据氨水的电离平衡常数的定义可计算电离平衡常数.

解答 解:(1)根据像可知,②在10min时达到平衡,此时氮气的浓度变化为0.04mol/L,根据方程式或知,氨气的浓度变化了0.08mol/L,
则:v(NH3)=$\frac{0.08mol/L}{10min}$=0.008mol•L-1•min-1
根据图象可知②到达平衡的时间比①短,到达平衡时N2的浓度与①相同,化学平衡不移动,故②与①相比加了催化剂,故E正确;①和③比较可知,③的速率比①大,平衡时氮气的浓度高,即平衡逆向移动,故③升高温度,故C正确,
故答案为:0.008 mol•L-1•min-1;E; C;
(2)①2NO2(g)N2O4(g)
起始时  0.2mol•L-1 0
转化    0.1mol•L-1    0.05mol•L-1
平衡时 0.1mol•L-1  0.05mol•L-1
故平衡常数K=$\frac{c(N{{\;}_{2}O}_{4})}{c(N{O}_{2})^{2}}$=$\frac{0.05}{0.{1}^{2}}$L•mol-1=5L•mol-1
故答案为:5 L•mol-1
②温度升高,此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K值减小,
故答案为:减小;
③反应开始反应物浓度最大,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说明反应为放热反应,
A.c点反应速率最大,但没有达到平衡状态,反应继续向正反应方向进行,c点时转化率不是最大,错误;
B.反应向正反应进行,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浓度逐渐降低,故B错误;
C、随反应的进行,体系是的温度越来越高,反应速率逐渐增大,当时间相同时,转化率逐渐增大,正确,
故答案为:C;
(3)当a=b时,amol•L-1的氨水与b mol•L一1盐酸等体积混合,反应后溶液呈酸性,若溶液显中性,则酸的量要减少,故a>b.
反应后溶液显中性,溶液中c(OH-)=1×10-7mol/L,根据电荷守恒溶液中c(NH4+)=c(Cl-)=b/2mol/L,反应前c(NH3•H2O)=a/2mol/L,
则反应后一水合氨的浓度为:c(NH3•H2O)=(a/2-b/2)mol/L,所以氨水的电离平衡常数为:K=$\frac{c(N{H}_{4}{\;}^{+})×c(O{H}^{-})}{c(N{H}_{3}•{H}_{2}O)}$═$\frac{b×1{0}^{-7}}{a-b}$mol/L,
故答案为:>;$\frac{b×1{0}^{-7}}{a-b}$mol/L.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的计算,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题目涉及物质的量或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及有关平衡常数的计算,中等难度.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液氨与纯水相似,也存在着微弱的电离:2NH3?NH4++NH2-,据此判断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  )
A.NH3、NH4+、NH-的电子数相等,化学性质也相同
B.一定温度下液氨中c(NH4+)•c(NH2-)是一个常数
C.液氨的电离达到平衡时c(NH3)≠c(NH4+)=c(NH2-
D.加入其他物质,c(NH4+)/c(NH2-)可能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6.某溶液中Cl-、Br-、I-之比为2:3:4,要使溶液中Cl-、Br-、I-之比变为4:3:2,则通入Cl2与原溶液中I-之比为1:4.若溶液中只有Cl-和Br-,而没有I-,则此时Cl-和Br-之比为2≤$\frac{n(C{l}^{-})}{n(B{r}^{-})}$<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用0.005mol/LHCl溶液中和50mLpOH=3的下列碱溶液,消化HCl溶液体积最大的是(  )
A.氨水B.氢氧化钠C.氢氧化钡D.氢氧化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3.已知2SO2(g)+O2(g)?2SO3(g)△H=-a kJ/mol (a>0),在一个装有催化剂的2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 SO2和1mol O2,在T℃时充分反应,10s后达平衡状态,测得容器内气体压强为起始压强的5/6,放出热量为b kJ.
(1)计算:10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O2)=0.025mol•L-1•s-1,平衡常数K=4.
(2)比较a>b(填“>”“=”或“<”,下同),
已知T1℃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16,由此可推知,T1<T
(3)若在原来的容器中,只加入2mol SO3,T℃时充分反应达平衡后,吸收热量为c kJ,则a、b、c之间满足何种关系a=b+c(用代数式表示).
(4)若相同条件下,向上述容器中分别通入x mol SO2 (g)、y mol O2 (g)、z mol SO3 (g),欲使达到新平衡时容器内气体压强仍为起始压强的$\frac{5}{6}$.
①x、y、z必须满足的关系是x+z=2、y+$\frac{z}{2}$=1;
②欲使起始时反应表现为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则x的取值范围是1<x≤2.
(5)将上述容器改为恒压容器(反应前体积相同),起始时加入2mol SO2和1mol O2,T℃时充分反应达平衡后,放出热量为d kJ,则d>b(填“>”“=”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甲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请根据以下材料回答相应的问题:
Ⅰ已知:①CO(g)+H2O(g)?CO2(g)+H2(g)△H=-51kJ•mol-1
     ②部分物质的反应能量变化如图Ⅰ所示;
     ③利用原电池原理将CO转化为甲醇如图Ⅱ所示.

(1)写出CO2和H2反应生成CH3OH(g)和H2O(g)的热化学方程式CO2(g)+3H2(g)=CH3OH(g)+H2O(g),△H=-40kJ•mol-1
(2)该电池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O+4e-+4H+=CH3OH.
Ⅱ甲醇不完全燃烧产生的CO可利用I2O5来除去,其反应为5CO(g)+I2O5(s)?5CO2(g)+I2(s).不同温度下,向装有足量I2O5固体的2L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2molCO,测得的CO2体积分数随着时间t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则:

(1)T2温度时,0-0.5min的反应速率v(CO)=0.8mol•L-1•min-1
(2)T1温度时,反应达到平衡,CO的转化率为80%,化学平衡常数K=1024(用具体数值表示).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填编号).
A.容器内压强不变,表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B.容器内气体面密度不变,表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单位时间内,消耗amolCO,同时消耗2amolCO2,表面反应v(正)<v(逆)
D.两种温度下,c点时体系中混合气体的压强相等
E.5CO(g)+I2O5(s)?5CO2(g)+I2(s),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4)b点时温度不变,若将容器体积增大至原来的两倍,请在图中补充画出CO2体积分数随着时间t的变化曲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已知在2L的容器中进行下列可逆反应,各物质的有关数据如下:
aA (g)+bB (g)?2C(g)
起始物质的量(mol)320
2s末物质的量浓度(mol/L)0.90.80.4
则(1)a=3,b=1;
(2)2s内B的反应速率=0.1mol/(L•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25℃时在五份蒸馏水中分别加入适量的下列物质,所得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加入物质HCl(aq)FeCl3NaOHCH3COONaC2H5OH
溶液的pH341011未测定
水的电离程度α1α2α3α4α5
加入物质后水的电离程度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α3>α1>α5>α4>α2B.α4>α2>α5>α3>α1C.α2>α4>α5>α1>α3D.α1>α3>α5>α2>α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8.中和热的测定是高中重要的定量实验.取0.55mol/L的NaOH溶液50mL与0.25mol/L的硫酸50mL置于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热的测定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从如图实验装置看,其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环形玻璃搅拌棒_,
(2)若改用60mL 0.25mol•L-1H2SO4和50mL 0.55mol•L-1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不相等(填“相等”、“不相等”),若实验操作均正确,则所求中和热相等填“相等”“不相等”)
(3)倒入NaOH溶液的正确操作是:C. (从下列选出).
A.沿玻璃棒缓慢倒入    B.分三次少量倒入     C.一次迅速倒入
(4)实验数据如表:
①请填写下表中的空白:
温度
实验次数  
起始温度t1终止温度t2/℃温度差平均值
(t2-t1)/℃
H2SO4NaOH平均值
126.226.026.129.5   
227.027.427.232.3
325.925.925.929.2
426.426.226.329.8
②近似认为0.55mol/L NaOH溶液和0.25mol/L硫酸溶液的密度都是1g/cm3,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J/(g•℃).则中和热△H=-56.8 kJ/mol ( 取小数点后一位).为什么要用过量的NaOH溶液确保硫酸被完全中和
③上述实验数值结果与57.3kJ/mol有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可能是(填字母)abc.
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
b.用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H2SO4溶液的温度
c.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