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7.在“测定1mol气体体积”实验中,我们通常选择的测量气体是氢气,选择的反应原理是镁和稀硫酸反应.
(1)直接测定H2的体积和质量,操作上比较繁复,我们通常采用转化的思想,即把H2的质量转化成镁带的质量,所以实验中硫酸用过量;把H2的体积转化成所排液体的体积.
(2)如图中的A、B、C三部分能组成气体摩尔体积测定装置.
A、B、C装置接口的连接顺序是1324.
该装置正确连接后怎样做气密性检查?塞上A(气体发生器)加料口的橡皮塞,B(储液瓶)中导管液面会有所上升,上升的液柱1分钟内不下降,可以确认气密性良好.
本实验中有两次针筒抽气,需要记录的是第2次抽出气体的体积.
(3)这是某同学实验数据的记录:
温度:25℃,气压:101.3kPa
实验次数镁带质量(g)硫酸体积(mL)C瓶读数(mL)抽出气体的体积(mL)
10.10810.0129.28.0
20.10510.0125.76.2
计算两次实验1mol氢气的体积的平均值=28.1L(保留一位小数).
实验温度下,1mol氢气的体积的理论值为24.5L,实验误差=14.7%(保留一位小数).

分析 (1)依据Mg+2H+=Mg2++H2↑,测固体、液体质量和体积要比测气体质量和体积简单,据此解答;
(2)依据ABC三仪器作用及实验目的解答;装置气密性可以利用装置内气体压强变化和液面变化分析判断装置气密性;
每次做实验时,用注射器在A瓶加料口抽气,使B瓶导管内液体持平(B瓶内气体压强与外界大气压相等),注意注射器拔出时要将针头拔出,此时进入测定起始状态;再次抽气调压,用注射器在A瓶加料口处抽气,使B瓶中液面持平,与起始状态相同,读出注射器中抽出气体的体积,记录数值;
(3)依据实验步骤分析,加入的硫酸溶液体积也计算在量气瓶中的液体体积,反应后抽出的气体体积调整液面平衡,所以需要在气体体积中加入抽出气体的体积;依据实验的数据计算两次体积平均值;依据实验误差计算公式和计算得到的数据计算.

解答 解:(1)依据Mg+2H+=Mg2++H2↑,测固体、液体质量和体积要比测气体质量和体积简单,所以直接测定H2的体积和质量,操作上比较繁复,我们通常采用转化的思想,即把H2的质量转化成镁带的质量,所以实验中硫酸用过量;用排液法测定氢气体积,把H2的体积转化成所排液体的体积;
故答案为:镁带;所排液体;
(2)A为气体发生器用来制备氢气,B为储液瓶,用来盛放所排液体,C为液体量瓶,用来量取液体体积,要通过排液法测量氢气体积,应先产生气体,然后通过储液瓶,再利用液体量瓶量取液体体积,所以正确的顺序为:1324;
当A瓶加料口塞上橡胶塞微热,储液瓶(B瓶)内导管中液面会上升,并且一分钟内不下降,证明装置气密性完好;
每次做实验时,用注射器在A瓶加料口抽气,使B瓶导管内液体持平(B瓶内气体压强与外界大气压相等),注意注射器拔出时要将针头拔出,此时进入测定起始状态;再次抽气调压,用注射器在A瓶加料口处抽气,使B瓶中液面持平,与起始状态相同,读出注射器中抽出气体的体积,记录数值,
故答案为:1324;塞上A(气体发生器)加料口的橡皮塞,B(储液瓶)中导管液面会有所上升,上升的液柱1分钟内不下降,可以确认气密性良好;2;
(3)1中气体体积=129.2mL-10mL+8mL=127.2mL;
2中气体体积=125.7mL-10mL+6.2mL=121.9mL;
实验1测定体积为117.3mL,计算得到1mol氢气的体积=$\frac{0.1272×24}{0.108}$×1mol=28.26L;
实验2测定氢气的体积=111.9mL,计算得到1mol氢气的体积=$\frac{0.1219×24}{0.105}$×1mol=27.86L;两次测定的平均值=$\frac{28.26+27.86}{2}$=28.1L;
实验误差=$\frac{实验值-理论值}{理论值}$×100%=$\frac{28.1-24.5}{24.5}$×100%=14.7%;
故答案为:28.1;14.7%.

点评 本题考查了实验设计测定物质氢气体积的方法和步骤,数值换算和数据应用,误差分析判断的依据,注意图标数据的计算应用,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各为50mL的H2SO4和CH3COOH两种溶液中,测得c(H+)都等于0.2mol/L.向两份酸中各加入Zn粉,结果产生H2的体积比为3:4,下列说法中,一定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Zn质量一定相等B.硫酸反应完全,CH3COOH有剩余
C.两种酸都有剩余D.参加反应的Zn的质量比为3: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将56g铁粉和16g硫粉隔绝空气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并冷却后,再加入适量盐酸,最后可得气体体积为(标准状况)(  )
A.5.6LB.11.2LC.22.4LD.44.8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5.下列各组物质的稀溶液相互反应,无论是前者滴入后者,还是后者滴入前者,反应现象都相同的是(  )
A.Na2CO3和HClB.NaHSO4和Ba(OH)2C.NaAlO2和H2SO4D.AlCl3和NH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工业上用铝热反应来冶炼某些难熔的金属.用铝热反应冶炼出的金属的状态是(  )
A.固态B.液态
C.气态D.三种状态都有可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某烧碱样品中含有少量不与酸作用的可溶性杂质,为了测定其纯度,进行以下滴定操作:
①在天平上准确秤取烧碱样品W g在烧杯中加蒸馏水溶解;
②用250mL容量瓶配制250mL烧碱溶液;
③用移液管量取25.00mL烧碱溶液于锥形瓶中并加几滴甲基橙指示剂;
④将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的标准H2SO4溶液装入滴定管,调整液面,记下开始刻度数V1mL;
⑤在锥形瓶下垫一张白纸,滴定到终点,记录终点刻度数为V2mL.
回答下面问题:
(1)操作中的锥形瓶下垫一张白纸的作用是便于准确判断终点时颜色的变化情况.
(2)操作中液面应调整到零或零以下某一刻度.
(3)滴定到终点时锥形瓶内溶液的pH约为3.1-4.4,终点时的颜色变化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为原来的颜色.
(4)若滴定管没有用标准H2SO4溶液润洗,会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偏高(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其他操作均正确)
(5)该烧碱样品的纯度计算式是$\frac{0.8C({V}_{2}-{V}_{1})}{W}$×10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9.在通常条件下,下列各组物质的比较排列不正确的是(  )
A.沸点:乙烷>戊烷>2-甲基丁烷B.同分异构体种类:戊烷<戊烯
C.密度:苯<水<硝基苯D.共线碳原子数:1,3-丁二烯>丙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下列事实与胶体的性质有关的是(  )
①雾霾天气 ②用明矾净水 ③糖尿病人的血液透析④工厂利用静电除尘装置除尘.
A.只有①②B.只有①②④C.只有①②③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7.4.18gNa2CO3溶于75.0mL水中,c(Na2CO3)为多少(假设体积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