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某溶液中含有大量的的Cl-、CO32-、OH-等3种阴离子,如果只取一次该溶液就能够分别将3种阴离子依次检验出来,下列实验操作顺序正确的是:①滴加Mg(NO3)2溶液;②过滤;③滴加AgNO3溶液;④滴加Ba(NO3)2溶液.

A. ①②④②③ B. ④②①②③ C. ①②③②④ D. ④②③②①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6-2017学年甘肃省高二上月考一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已知某反应aA(g)+bB(g)cC(g)△H=Q 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在不同温度(T1和T2 )及压强(P1 和P2 )下,混合气体中B的质量分数w(B)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T1<T2,P1<P2,a+b>c,Q<0

B.T1>T2,P1<P2,a+b<c,Q>0

C.T1<T2,P1>P2,a+b<c,Q>0

D.T1<T2,P1>P2,a+b>c,Q<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7届重庆市高三上9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恒温恒容下,向2 L密闭容器中加入MgSO4(s)和CO(g),发生反应:

MgSO4(s)+CO(g) ?MgO(s)+CO2(g)+SO2(g)。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

反应时间/min

n(MgSO4)/mol

n(CO)/mol

n(CO2)/mol

0

2.00

2.00

0

2

0.80

4

1.2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在0~2 min内的平均速率为v(SO2)=0.6 mol·L-1·min-1

B.反应在2~4 min内容器内气体的密度没有变化

C.若升高温度,反应的平衡常数变为1.00,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D.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1.00 mol MgSO4和1.00 mol CO,达到平衡时n(CO2)<0.60 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6-2017学年山西省高一上月考一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1)写出图中仪器a的名称: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发生和收集装置为____________(填字母)。

(3)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智取二氧化碳,其中常混有少量氯化氢气体,可通过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F装置来除去,则混合气体应从F装置的______________端口(填“①”或“②”)通入,F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6-2017学年山西省高一上月考一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表示初中化学常见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 点燃酒精灯 B.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 读出液体的体积 D. 液体的取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6-2017学年山西省高一上月考一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现有三组溶液:①汽油和氯化钠溶液 ②39%的乙醇溶液 ③氯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A.分液、萃取、蒸馏 B.萃取、蒸馏、分液

C.分液、蒸馏、萃取 D.蒸馏、萃取、分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6-2017学年山西省高一上月考一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两份质量相同的CH4和NH3比较,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分子个数比为17∶16 B.原子个数比为17∶16

C.氢原子个数比为17∶12 D.氢原子质量比为17∶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6-2017学年山西省高二上10月月考化学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可以证明可逆反应N2+3H22NH3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①一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断裂;

②一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2个N—H键断裂;

③N2、H2、NH3浓度比为1:3:2

④保持其它条件不变时,体系压强不再改变;

⑤NH3、N2、H2的体积分数都不再改变

⑥恒温恒容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⑦正反应速率v(H2)=0.6mol/(L·min),逆反应速率v(NH3)=0.4mol/(L·min)

A.②⑤⑥ B.①④⑤ C.④⑤⑦ D.③⑥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6-2017学年山东省高二上10月月考化学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两份等质量且足量的锌粉a和b,分别加入等量的稀硫酸中,a中同时加入少量CuSO4溶液,下列各图中表示相同条件下其产生氢气的总体积(V)与时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