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4
6
C,
14
7
N,
16
8
O,
35
17
Cl,
235
92
U,
238
92
U中,
(1)
 
 
互为同元素
(2)
 
 
的质量数相等,但不能互称为同元素
(3)
 
 
的中子数相等,但质子数不相等,所以不是同一种元素.
考点:同位素及其应用,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专题:原子组成与结构专题
分析: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为同一种元素,依此进行判断.
解答: 解:(1)
235
92
U与
238
92
U质子数相同,故为同一种元素,
故答案为:
235
92
U;
238
92
U;
(2)
14
6
C与
14
7
N质量数相同,但质子数不同,故为2种不同的元素,
故答案为:
14
6
C;
14
7
N;
(3)
14
6
C与
16
8
O中子数相同,但质子数不同,故2种不同的元素,
故答案为:
14
6
C;
16
8
O.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的概念,难度不大.对于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同种物质等概念的区别是考试的热点问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含2mol Si-O键的二氧化硅晶体中,氧原子的数目为4NA
B、30g二氧化硅晶体中含有0.5NA个二氧化硅分子
C、金刚石晶体中,碳原子数与C-C键数之比为1:2
D、晶体硅、晶体氖均是由相应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晶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元素由于受3d电子的影响,性质的递变规律与短周期元素略有不同.
Ⅰ.第四周期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随原子序数的增大,总趋势是逐渐增大的.
镓(31Ga)的基态电子排布式是
 

31Ga的第一电离能却明显低于30Zn,原因是
 

Ⅱ.第四周期过渡元素的明显特征是形成多种多样的配合物.
(1)CO和NH3可以和很多过渡金属形成配合物.CO与N2互为等电子体,CO分子中C原子上有一孤电子对,C、O原子都符合8电子稳定结构,则CO的结构式可表示为
 
.NH3分子中N原子的杂化方式为
 
杂化,NH3分子的空间立体构型是
 

(2)向盛有硫酸铜水溶液的试管中加氨水,首先形成蓝色沉淀,继续加入氨水沉淀溶解,得到深蓝色透明溶液,向该溶液中加乙醇,析出深蓝色晶体.蓝色沉淀先溶解,后析出的原因是:
 
(用相关的离子方程式和简单的文字说明加以解释).
(3)如图甲所示为二维平面晶体示意图,所表示的化学式为AX3的是
 


(4)图乙为一个金属铜的晶胞,此晶胞立方体的边长为a cm,Cu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4,金属铜的密度为ρ g/cm3,则阿伏加德罗常数可表示为
 
 mol-1(用含a、ρ的代数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二甲醚(CH3OCH3)具有优良的燃烧性能,被称为21世纪的“清洁能”.一步法合成二甲醚以(CO/H2)为原料,在一定温度、压强和催化剂作用下进行,反应器中发生了下列反应:
①CO(g)+2H2(g)?CH3OH(g),△H1=-90kJ?mol-1
②2CH3OH(g)?CH3OCH3(g)+H2O(g),△H2=-23kJ?mol-1
③CO(g)+H2O(g)?CO2(g)+H2(g),△H3=-41kJ?mol-1
(1)一步法合成二甲醚的3CO(g)+3H2(g)?CH3OCH3(g)+CO2(g)的△H=
 
,该反应在
 
自发(填“高温”或“低温”).有研究者在催化剂(含Cu-Zn-Al-O和Al2O3),压强为5.0MPa的条件下由H2和CO直接制备二甲醚,结果如图1所示.其中CO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原因是
 


(2)另一种合成二甲醚的方法称为“二步法”,该工艺为让反应①和反应②分别在不同的反应器中进行,无反应③发生,而“一步法”的反应③的发生提高了CH3OCH3的产率,原因是
 

(3)由CO2加氢直接合成二甲醚可以消除过度CO2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当在合成反应器中加入碳氢比
n(CO2)
n(H2)
为1:3的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得到二甲醚和水蒸气,实现了CO2的减排目的.该反应的反应方程式为
 

(ⅰ)判断该反应在一定温度下,体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下列不能作为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
 

A.容器的密度不变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平均摩尔质量保持不变
D.单位时间内消耗2mol CO2,同时消耗1mol二甲醚
(ⅱ)相同温度下,在两个设备中进行上述反应,某时刻设备中各气态物质的浓度及正逆反应速率关系如表:
设备编号c(CO2
/mol?L-1
c(H2
/mol?L-1
c(CH3OCH3
/mol?L-1
c(H2O)
/mol?L-1
v(正)和v(逆)比较
1.0×10-21.0×10-21.0×10-41.0×10-4v(正)=v(逆)
2.0×10-21.0×10-21.0×10-42.0×10-4
判断设备Ⅰ中的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填“是”或“否”)
 
,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
 
;推测表中空格处v(正)与v(逆)的关系,并写出推测过程)
 

(4)如图2为绿色电“直接二甲醚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写出以石墨为电极的电池工作时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CO2、SO2、NOx是对环境影响较大的气体,控制和治理CO2、SO2、NOx是解决温室效应、减少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的有效途径.
(1)有效“减碳”的手段之一是节能.下列制氢方法中最节能的是
 
.(填字母序号)
A.电解水制氢:2H2O
 高温 
.
 
2H2↑+O2
B.高温使水分解制氢:2H2O
 高温 
.
 
2H2↑+O2
C.太阳光催化分解水制氢:2H2O
   TiO2   
.
太阳光
2H2↑+O2
D.天然气制氢:CH4+H2O
高温
CO+3H2
(2)CO2可转化成有机物实现碳循环.在体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 CO2和3mol H2,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CO2(g)+3H2(g )?CH3OH(g)+H2O(g)△H=-49.0kJ/mol,测得CO2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①反应进行到10min时CO2的转化率为
 
;从4min到10min,v(H2)=
 
mol?L-1?min-1
②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填字母序号).
A.CO2与CH3OH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时
B.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C.单位时间内每消耗3mol H2,同时生成1mol H2O
D.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3)NOx是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汽车发动机工作时会引发和反应,其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

①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②通过NOx传感器可检测NOx的含量,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

该传感器是依据
 
原理(填“原电池”或“电解池”)而工作的.Pt电极上发生的是
 
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中学的化学兴趣小组对SO2与漂白粉的反应进行实验探究,实验过程如下:取10克漂白粉固体,加入250mL水中,部分固体溶解溶液略有颜色,过滤后用洁净的玻璃棒沾取滤液到pH试纸上,发现pH试纸先变蓝(约为12)后褪色.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制取漂白粉的化学方程式是
 

漂白粉在空气中变质的原因
 
(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说明)
(2)pH试纸颜色的变化说明漂白粉溶液具有的性质是
 
,ClO2和漂白粉一样也具有强氧化性,其消毒效率(以单位物质的量得电子的数目表示)是Cl2
 
倍;
(3)将SO2持续通入漂白粉溶液中,发现澄清透明的溶液先变为黄绿色,随后溶液中产生大量白色沉淀且黄绿色褪去.回答下列问题:
①澄清透明溶液变为黄绿色的可能原因是:随溶液酸性的增强,漂白粉的有效成分和C1-发生反应.通过进一步实验确认了这种可能性,其实验方案是
 

②用离子方程式解释现象中黄绿色褪去的原因:
 

③SO2与漂白粉的有效成分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中和热测定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
 
,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
 

(2)使用补全仪器后的装置进行实验,取50mL 0.25mol/L H2SO4溶液与50mL 0.55mol/L NaOH溶液在小烧杯中进行中和反应,实验中若用60mL 0.25mol?L-1 H2SO4溶液跟50mL 0.55mol?L-1 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求中和热
 
 (填“相等”、“不相等”) 若用50mL 0.50mol?L-1醋酸代替H2SO4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反应前后温度的变化值会
 
(填“偏大”、“偏小”、“不受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如图表示在密闭容器中反应:CO2(g)+C(s)?2CO(g)△H>0达到平衡时,由于条件改变而引起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的变化情况,ab过程中改变的条件可能是
 
;bc过程中改变的条件可能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实验兴趣小组按如图装置实验后,所记录内容合理的是(  )
 
实验
记录
①Cu为正极,Zn为负极;
②Zn质量减少,Cu质量不变;
③SO42- 向Cu极移动;
④电子流方向是:由Zn经导线流入Cu片;
⑤Zn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⑥正极反应式:Cu2++2e-═Cu
A、①④⑥B、②③④
C、①②⑤D、③⑤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