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针对表中的①~⑨种元素,填写下列空白(填写序号不得分):
      族
周期
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0族
2
3
4
(1)⑦元素的离子半径<S2-(填“>”或“<”)写出⑩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第四周期ⅦA族;在这些元素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Ar.(填元素符号)比较③与⑥的氢化物,H2O更稳定(填化学式)
(2)在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HClO4,碱性最强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KOH.
(3)比较①与⑤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H2CO3的酸性强(填化学式);用相应的化学方程式证明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
(4)实验室制取②的氢化物的化学方程式2NH4Cl+Ca(OH)2$\frac{\underline{\;\;△\;\;}}{\;}$CaCl2+2NH3↑+2H2O;②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浓溶液与①的单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4HNO3(浓) $\frac{\underline{\;\;△\;\;}}{\;}$CO2↑+NO2↑+2H2O(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写出④的单质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分析 由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①为C、②为N、③为O、④为Na、⑤为Si、⑥为S、⑦为Cl、⑧为Ar、⑨为K、⑩为Br.
(1)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⑩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为第四周期ⅦA族;稀有气体化学性质最不活泼;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
(2)上述元素中Cl的最高价含氧酸高氯酸酸性最强,K的金属性最强,故氢氧化钾的碱性最强;
(3)同主族自上而下,非金属性减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减弱;可以利用强酸制备弱酸原理进行验证;
(4)实验室用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反应制备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钙、氨气与水;碳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与水;
(5)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与氢气.

解答 解:由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①为C、②为N、③为O、④为Na、⑤为Si、⑥为S、⑦为Cl、⑧为Ar、⑨为K、⑩为Br.
(1)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故离子半径Cl-<S2-;⑩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为第四周期ⅦA族;稀有气体Ar最外层为稳定结构,化学性质最不活泼;同主族自上而下非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故氢化物稳定性H2O>H2S,
故答案为:<;第四周期ⅦA族;Ar;H2O;
(2)上述元素中Cl的最高价含氧酸高氯酸酸性最强,高氯酸化学式为HClO4,K的金属性最强,故KOH碱性最强,故答案为:HClO4;KOH;
(3)同主族自上而下,非金属性减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减弱,故酸性H2CO3>H2SiO3;可以利用强酸制备弱酸原理进行验证,方程式为: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
故答案为:H2CO3;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
(4)实验室用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反应制备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钙、氨气与水,反应方程式为:2NH4Cl+Ca(OH)2$\frac{\underline{\;\;△\;\;}}{\;}$CaCl2+2NH3↑+2H2O;碳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与水,反应方程式为:C+4HNO3(浓) $\frac{\underline{\;\;△\;\;}}{\;}$CO2↑+NO2↑+2H2O,
故答案为:2NH4Cl+Ca(OH)2$\frac{\underline{\;\;△\;\;}}{\;}$CaCl2+2NH3↑+2H2O;NH4NO3;C+4HNO3(浓) $\frac{\underline{\;\;△\;\;}}{\;}$CO2↑+NO2↑+2H2O;
(5)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与氢气,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2Na++2OH-+H2↑,故答案为:2Na+2H2O=2Na++2OH-+H2↑.

点评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综合应用,侧重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注意熟练掌握周期表的结构,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有两种主族元素X和Y,X元素的单质通常是黄色固体,X原子M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为Y原子M电子层上的电子数的3倍,则X、Y的元素符号分别为(  )
A.Si和BB.N和BeC.S和MgD.C和A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
A.硫酸铝与氨水反应:Al3++3 OH-═Al(OH)3
B.硅酸钠溶液中通入CO2气体:SiO32-+H2O+CO2═H2SiO3↓+CO32-
C.饱和NH4Cl溶液中加入NaOH浓溶液:NH4++OH-═NH3↑+H2O
D.氯气通入FeCl2溶液中:2Fe2++Cl2═2 Fe3++2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制造太阳能电池需要高纯度的硅,工业上制高纯度硅常用以下反应:
①3000℃Si(s)+3HCl(g)=SiHCl3(g)+H2(g) (放热反应)
②950℃SiHCl3(g)+H2 (g)=Si(s)+3HCl(g) 
对上述两个反应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两个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B.两个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C.两个反应都有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转化
D.反应(2)是放热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7.某学习小组探究溴乙烷的消去反应并验证产物.实验原理:CH3CH2Br+NaOH $\stackrel{醇△}{→}$CH2=CH2↑+NaBr+H2O
实验过程:组装如图所示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向烧瓶中注入10mL溴乙烷和15mL饱和氢氧化钠乙醇溶液,微热,观察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酸性KMnO4溶液颜色褪去.
(1)甲同学认为酸性KMnO4溶液颜色褪去说明溴乙烷发生了消去反应,生成了乙烯;而乙同学却认为甲同学的说法不严谨,请说明原因:乙醇易挥发,挥发出来的乙醇也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2)丙同学认为只要对实验装置进行适当改进,即可避免对乙烯气体检验的干扰,改进方法:在小试管之前增加一个盛有冷水的洗气瓶.
资料,对实验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资料一:溴乙烷于55℃时,在饱和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中发生取代反应的产物的百分比为99%,而消去反应产物仅为1%.
资料二: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比较适宜的反应温度为90℃~110℃,在该范围,温度越高,产生乙烯的速率越快.
资料三:溴乙烷的沸点:38.2℃.
(3)结合资料一、二可知,丙同学改进实验装置后,溶液颜色褪色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反应温度较低,此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只写主要发生的反应):CH3CH2Br+NaOH $\stackrel{55℃}{→}$CH3CH2OH+NaBr.
(4)结合资料二、三,你认为还应该在实验装置中增加的两种仪器是
①冷凝管.  ②量程为200℃温度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1)任何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一个原电池.请根据:
Fe+2FeCl3═3FeCl2 设计成一个原电池.该电池的负极材料为Fe,其电极反应为Fe-2e-=Fe2+;正极材料为不如铁活泼的金属或石墨,其电极反应为2Fe3++2e-=2Fe2+
(2)①氢氧燃料电池,电解质溶液为稀H2SO4时:正极:O2+4e-+4H+=2H2O
②氢氧燃料电池,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时:负极:2H2-4e-+4OH-=4H2O总反应方程式:2H2+O2=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将m mol Na2O2和n mol NaHCO3固体混合物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到250℃,让其充分反应后排出气体.
 (1)分析m和n按不同比值进行反应时,容器内固体成分与排出气体成分的5种情况填写在下表中(设只有当CO2与Na2O2反应完后,H2O才与Na2O2反应).
 序号 $\frac{m}{n}$ 固体成分 排出气体物质成分
 ①<$\frac{1}{2}$ Na2CO3 
 ②=$\frac{1}{2}$Na2CO3 O2、H2O
 ③ $\frac{1}{2}$<$\frac{m}{n}$<1  
 ④=1  
 ⑤>1 Na2CO3、NaOH、Na2O2 
(2)当排出气体只含H2O(g)和O2两种成分且物质的量相等时,则原固体混合物中m:n=2: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F是新型降压药替米沙坦的中间体,可由下列路线合成.

(1)A→B的反应类型是氧化反应,D→E的反应类型是还原反应,E→F的反应类型是取代反应.
(2)写出满足下列条件的B的所有同分异构体(写结构简式).
①含有苯环       ②含有酯基        ③能与新制Cu(OH)2反应.
(3)C中含有的官能团名称是硝基、羧基,已知固体C在加热条件下可溶于甲醇,下列有关C→D的说法正确的是a、c、d
a.使用过量的甲醇,是为了提高D的产率      b.浓硫酸的吸水性可能会导致溶液变黑
c.甲醇既是反应物,又是溶剂                 d.D的化学式为C9H9N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表达正确的是(  )
A.CO2的比例模型:B.N原子最外层轨道表示式:
C.Cl原子的结构示意图:D.Al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式:3s23p1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