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7.工业上合成合成氨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N2(g)+3H2(g)?2NH3(g)△H=-92.4kJ/mol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frac{{c}^{2}(N{H}_{3})}{c({N}_{2})•{c}^{3}({H}_{2})}$;
(2)工业上采取以下措施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BD
A.加入催化剂             
B.增大反应容器的压强(50MPa)
C.升高反应的温度(500℃)   
D.设法分离产生的氨气
(3)一定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以上反应.容器中0-4minN2、H2和NH3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①若容器为体积为2L的恒容容器,则反应开始2分钟 NH3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5mol/(L•min).
②若容器为体积可变的恒压容器,在4min时往容器中再加入N2和H2各1mol,平衡向向右移动(填“向右”、“向左”或“不”),平衡常数不变(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反应一段时间后,在t min时再次达到平衡,在答卷的图中画出H2在4min-t min时间内物质的量的变化曲线(标出必要数据).

分析 (1)根据平衡常数的概念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
(2)有化学平衡移动的可以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A.加入催化剂平衡不移动,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B.合成氨的反应正向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增大反应容器的压强(50MPa),平衡正向移动;
C.合成氨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反应的温度(5000C) 平衡逆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减小,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D.设法分离产生的氨气平衡正向移动,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3)①根据公式v=$\frac{△c}{△t}$计算;
②若容器为体积可变的恒压容器,在4min时往容器中再加入N2和H2各1mol,反应物的浓度增大,生成物的浓度减小,平衡向右移动,温度未发生变化,平衡常数不变;根据等效平衡知识,反应一段时间后,在t min时再次达到平衡时H2的物质的量为原平衡的2倍.

解答 解:(1)反应N2(g)+3H2(g)?2NH3(g)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frac{{c}^{2}(N{H}_{3})}{c({N}_{2})•{c}^{3}({H}_{2})}$,
故答案为:K=$\frac{{c}^{2}(N{H}_{3})}{c({N}_{2})•{c}^{3}({H}_{2})}$;
(2)A.加入催化剂平衡不移动,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A错误;
B.合成氨的反应正向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增大反应容器的压强(50MPa),平衡正向移动,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B正确;
C.合成氨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反应的温度(5000C) 平衡逆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减小,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C错误;
D.设法分离产生的氨气,生成物浓度减小,平衡正向移动,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D正确;
故答案为:BD;
(3)①根据公式v=△n/V△t计算;根据图象可知,反应开始2分钟 NH3的物质的量变化为0.2mol,容器的体积为2L,则反应速率v=$\frac{\frac{0.2mol}{2L}}{2min}$=0.05mol/(L•min),
故答案为:0.05mol/(L•min);
②若容器为体积可变的恒压容器,在4min时往容器中再加入N2和H2各1mol,反应物的浓度增大,生成物的浓度减小,平衡向右移动,温度未发生变化,平衡常数不变,
故答案为:向右;不变;
(4)根据等效平衡知识,反应一段时间后,在t min时再次达到平衡时H2的物质的量为原平衡的2倍.H2在4min-t min时间内物质的量的变化曲线为:
故答案为: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的计算,题目难度中等,涉及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计算及图象,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明确化学平衡及其影响为解答关键,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灵活应用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铁粉与铝粉混合物中,下列分离这两种物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A.在混合物中加入足量浓硫酸,加热、过滤
B.在混合物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过滤
C.用磁石将铁粉吸出
D.在混合物中加入足量浓硝酸,加热、过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反应中,氧化与还原在同一元素中进行的是(  )
A.2KClO3$\frac{\underline{MnO_2}}{△}$2KCl+3O2B.Fe+CuSO4═FeSO4+Cu
C.2H2O $\frac{\underline{\;通电\;}}{\;}$ 2H2↑+O2D.Cl2+2NaOH═NaCl+NaClO+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某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则该气体是SO2
B.向某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中有Cl-
C.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不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原溶液中有SO42-
D.某溶液中加入盐酸产生无色气体,且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或者H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已知铜在常温下能被稀HNO3溶解,
(1)反应方程式为3Cu+8HNO3═3Cu(NO32+2NO↑+4H2O.
(2)请将上述反应改成离子方程式3Cu+8H++2NO3-═3Cu2++2NO↑+4H2O.
(3)上述反应中,氧化剂是HNO3,氧化产物是Cu(NO32
(4)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2:3.
(5)每2molCu参加反应,转移的电子2.408×1024个,在反应的硝酸中没有参加氧化还原反应的硝酸占总硝酸的7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针对下表中十种元素,填写空格.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ⅦA

ⅧA

O

2

N

O

F

3

Na

Mg

Al

S

Cl

Ar

4

K
(1)最不活泼的元素是Ar.
(2)S原子结构示意图
(3)N、F、Cl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Cl.
(4)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高氯酸(填名称).
(5)写出实验室制氯气的离子方程式MnO2+4H++2Cl-$\frac{\underline{\;\;△\;\;}}{\;}$Mn2++Cl2↑+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某元素R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2O5,已知其气态氢化物含氢8.8%,则元素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14B.28C.31D.35.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核素R原子核核内中子数比质子数多43,标准状况下,核素R的固体单质密度为6.88g•cm3摩尔体积为30.1cm3•mol-1.R在化学反应中常表现为+2、+4价,在溶液中R2+较稳定,R的+4价化合物具有强氧化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R单质的摩尔质量为207g/mol;
(2)R元素的核电荷数为82,处于周期表中第六周期ⅣA族,元素符号是Pb;
(3)若将少量R4+加到FeCl2溶液中,是否会发生反应?若“否”,其原因是不填,若“是”,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Pb4++2Fe2+=Pb2++2Fe3+
(4)R原子与16O原子形成氧化物R16O2,则agR16O2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frac{98a}{239}$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1)已知:3H2(g)+3CO(g)═CH3OCH3(g)+CO2(g),△H=-247kJ/mol.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中,该总反应达到平衡,要提高CO的转化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是AE.
a.低温高压         b.加入催化剂       c.体积不变充入氦气
d.增加CO的浓度    e.分离出二甲醚
(2)已知反应2CH3OH(g)═CH3OCH3(g)+H2O(g),在某温度下,在1L密闭容器中加入CH3OH,反应到10分钟时达到平衡,此时测得各组分的浓度如下:
物质CH3OHCH3OCH3H2O
浓度/(mol•L-10.010.20.2
①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frac{c(C{H}_{3}OC{H}_{3})c({H}_{2}O)}{{c}^{2}(C{H}_{3}OH)}$,该温度的平衡常数为400.
②若加入CH3OH后,经10min反应达到平衡,该时间内反应速率v(CH3OH)=0.04 mol•L-1•min-1.若平衡后,再向容器中再加入0.01mol CH3OH和0.2mol CH3OCH3,此时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v> v (填“>”、“<”或“=”).
(3)甲醇日趋成为重要的有机燃料,通常利用CO和H2合成甲醇,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g)+2H2(g)═CH3OH(g).今在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充有10mol CO和20mol H2,用于合成甲醇.CO的平衡转化率(α)与温度(T)、压强(P)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上述合成甲醇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②A、B、C三点的平衡常数KA、KB、KC的大小关系为KA=KB>KC
③若将达到平衡状态A时生成的甲醇用于构成甲醇一氧气燃料电池,电解质溶液为KOH浓溶液,则该电池工作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