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2.R、S、T三种物质分别为烷烃、炔烃、苯的同系物,若在一定条件下V L的R、S、T的混合气体恰好与V L的H2发生加成反应(体积为相同条件下测定),则混合气体中R、S、T的物质的量之比不可能是(  )
A.9:4:2B.11:5:3C.7:3:2D.3:1:1

分析 烷烃不与H2反应,1 mol炔烃可与2 molH2加成,而1mol苯的同系物可与3 molH2加成,令烷烃、炔烃、苯的同系物分别为aL、bL、cL,由于VL混合气体与V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则a+b+c=2b+3c,整理可得a=b+2c,结合选项验证.

解答 解:烷烃不与H2反应,1 mol炔烃可与2 molH2加成,而1mol苯的同系物可与3 molH2加成,令烷烃、炔烃、苯的同系物分别为aL、bL、cL,由于VL混合气体与V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则a+b+c=2b+3c,整理可得a=b+2c,
A.R、S、T的物质的量之比为9:4:2,不满足V(R)=V(S)+2V(T),故A不可能;
B.R、S、T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4:3,满足V(R)=V(S)+2V(T),故B可能;
C.R、S、T的物质的量之比为7:3:2,满足V(R)=V(S)+2V(T),故C可能;
B.R、S、T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1,满足V(R)=V(S)+2V(T),故D可能;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混合物计算、加成反应等,难度中等,关键是根据加成反应确定各组分体积满足关系.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CO2、SO2、NOx是重要的非金属氧化物,与我们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
(1)SO2、NOx是形成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的环境污染性气体,研究发现,空气中少量的 NO2
能参与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反应过程如下:
①SO2+NO2=SO3+NO     ②SO3+H2O=H2SO4    ③2NO+O2=2NO2
则MnO2在下述变化中的作用与NO2在上述过程中的作用相似的是BC(填选项)
A.实验室用MnO2和浓盐酸混合加热制氯气
B.实验室用氯酸钾和MnO2混合加热制氧气
C.双氧水加入MnO2制氧气
D.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为二氧化锰、锰酸钾和氧气
(2)请写出用上述选项A实验室制氯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MnO2+2Cl-+4H+$\frac{\underline{\;\;△\;\;}}{\;}$Mn2++Cl2↑+2H2O,若利用B和C制备等量的氧气,则转移的电子数目之比为2:1.
(3)很多现代化的纯碱厂,纯碱生产工艺仍沿用我国化学家侯德榜改进的纯碱生产工艺,其生产流程可简要表示如下:

①上述生产纯碱的方法称侯德榜制碱法,沉淀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NH3+CO2+H2O+NaCl═NH4Cl+NaHCO3↓.
②检验产品碳酸钠中是否含有氯化钠的操作方法为取少量试样溶于水,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再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最终是否有沉淀生成.
③写出上述流程中X物质的分子式CO2,副产品的一种用途为化肥或电解液或电焊去锈剂.
④使原料氯化钠的利用率从70%提高到90%以上,主要是设计了循环I(填上述流程中的编号)的循环.
⑤向母液中通氨气,加入细小食盐颗粒,冷却析出副产品,通氨气的作用有AC.
A.增大NH4+的浓度,使NH4Cl更多地析出
B.使NaHCO3更多地析出
C.使NaHCO3转化为Na2CO3,提高析出的NH4Cl纯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工业上以废铜为原料经一系列化学反应可生产氯化亚铜(CuCl),其工艺流程如图K9-4所示:

试根据如图转化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生产Cl2时,尾气常用石灰乳吸收,而不用烧碱溶液吸收的原因是石灰乳来源丰富,成本低,且反应结束后可得副产品漂白粉.
(2)还原过程中的产物为Na[CuCl2],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Cl2+2NaCl+Cu═2Na[CuCl2].
制备中当氯化完成后必须经还原过程再制得CuCl,为什么不用一步法制得CuCl?(已知Cu2++Cu+2Cl-═2CuCl↓)CuCl沉淀沉积在Cu表面阻碍反应的进行.
(3)还原过程中加入少量盐酸的作用是防止Cu2+水解,
加入NaCl且过量的原因是生成更多的Na[CuCl2],提高产率.
(4)合成结束后所得产品用酒精淋洗的目的是使CuCl尽快干燥,防止被空气氧化.
(5)实验室中在CuCl2热溶液中通入SO2气体也可制备白色的CuCl沉淀,试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Cu2++2Cl-+SO2+2H2O$\frac{\underline{\;\;△\;\;}}{\;}$2CuCl+4H++SO4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20.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不正确的是(  )
A.碳酸氢钠溶液与少量石灰水反应:HCO3+Ca2++OH-=CaCO3↓+H2O
B.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Ca2++2ClO+H20+CO2=CaCO3↓+2HClO
C.向NaHSO4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中性:Ba2++2OH+2H++SO42-=BaSO4↓+2H2O
D.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盐酸:HCO3+H+=CO2↑+H2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A.铝片与稀盐酸的反应B.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
C.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D.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某同学做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实验时,自己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见下表,表中的“实验步骤”与“实验现象”前后不一定是对应关系).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
①将镁条用砂纸打磨后,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后,加热至水沸腾;再向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A.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随之消失,溶液变成红色
②向新制得的Na2S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B.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浅红色
③用小刀切割一小块钠擦干煤油后放入滴有酚酞试液的装有冷水的烧杯中C.剧烈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无色气体
④将打磨后的镁投入装有稀盐酸的试管中D.反应不十分剧烈,产生无色气体
⑤将打磨后的铝投入装有稀盐酸的试管中E.生成白色胶状沉淀,继而沉淀消失
⑥向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F.生成淡黄色沉淀
请你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研究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实验用品:
试剂:金属钠,镁条、铝条,稀盐酸,新制氯水,新制Na2S溶液,AlCl3溶液,NaOH溶液,酚酞试液等.
仪器:①小刀,②胶头滴管,③酒精灯,试管,试管夹,烧杯,镊子,玻璃片,砂纸,滤纸,火柴等.
(3)实验内容:实验②对应的现象:(填相应字母);实验⑥对应的离子反应是Al3++4OH-=AlO2-+2H2O
(4)实验所有实验步骤最终得出的结论是:金属性:Na>Mg>Al 非金属性:Cl>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已知在酸性条件下有以下反应:①2BrO3-+I2═2IO3-+Br2;②2IO3-+10Br-+12H+═I2+5Br2+6H2O.
现向含6mol KI的硫酸溶液中逐滴加入KBrO3溶液,整个过程中含碘物质的物质的量与所加入KBrO3的物质的量有如图所示关系.
(1)反应①中氧化剂的化学式为BrO3-
(2)a→b阶段的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6.b点对应的含碘物质的化学式为I2
(3)b→c阶段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rO3-+5Br-+6H+=3Br2+3H2O.
(4)n(KBrO3)=4时,溶液中含碘物质的化学式为I2、KI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由原子序数由小到大的A、B、C、D、E五种元素构成某配位化合物X,其原子个数比为14:4:5:1:1.其中C、D元素同主族且原子序数D为C的二倍,E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为(n-l)dn+6ns1,回答下列问题.
(1)该配位化合物X的化学式为[Cu(NH34]SO4•H2O.
(2)元素B、C、D的第一电离能的由小到大排列顺序为S<O<N.(用元素符号表示)
(3)D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轨道表示式为
(4)C元素可与A元素形成两种常见的化合物,其原子个数比分别为1:1和l:2,两种化合物可任意比互溶,解释其主要原因为H2O与H2O2分子之间存在氢键.
(5)碳铂是一种含BA3分子的具有抗癌活性的金属配合物,碳铂的结构如图1:其中碳原子的杂化方式有sp3和sp2.碳铂中含有的作用力有ABDE(填字母).
A.共价键  B.配位键  C.金属键D.σ键      E.π键

(6)A元素与E元素可形成一种红色离子化合物Y,其原子个数比为1:1,该化合物Y可与稀硝酸反应,生成一种蓝色溶液和两种无色气体(其中一种为A元素的单质),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6CuH+16HNO3=6Cu(NO32+3H2↑+4NO↑+8H2O.单质E的晶胞如图2所示,若设该晶胞的边长为acm,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单质E的摩尔质量为Mg/mol,则表示该晶胞密度的计算式为p=$\frac{4M}{{N}_{A}×{a}^{3}}$g/c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下列反应中,化学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硝酸见光分解B.硝酸银溶液与盐酸反应
C.钢铁生锈D.白薯发酵制白酒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