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下列有关电解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强电解质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B.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电离都是吸热过程

C.强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D.强电解质在水中一定能全部溶解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6届湖北省高三上期中理综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SO2和NO2都是有用的化工原料,因此目前都是将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收集后制备硝酸以防止污染空气;

B.由于HClO具有漂白性,因此工业上常用Cl2的水溶液来漂白纸浆、毛、丝、草帽辫;

C.稀土元素在自然界中含量非常低,难以开采,但它们在冶金工业中有着重要的用途,被称为冶金工业的维生素;

D.金属钠通常被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以隔绝空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6届重庆市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7.2g CaO2晶体中阴离子和阳离子总数为0.3NA

B.反应3H2(g)+N2(g) 2NH3(g)ΔH=-92 kJ/mol放出热量9.2kJ时,转移电子0.6NA

C.0.1 mol/L NH4Cl溶液中Cl-离子数目为0.1NA

D.0.1 mol H2O2分子中含极性共价键数目为0.3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6届河北省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0.6mol/L的Fe2(SO4)3和1.2mol/L的CuSO4的混合溶液200mL,加入一定量铁粉充分反应后,测得溶液中Fe2+与Cu2+物质的量之比为2:1,则加入铁粉的物质的量为

A.0.16 mol B.0.22mol C.0.30mol D.0.48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6届河北省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Cl、N、S等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漂白粉的成分是次氯酸钙

B.实验室可用浓硫酸干燥硫化氢

C.将浓氨水滴到氢氧化钠固体中可以制取氨气

D.单质氯气及单质硫与铁反应生成的产物中,铁的化合价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与标况下 11.2L的CO2所含氧原子数相等的水的质量为

A. 44g B. 22g C. 18g D. 9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5-2016学年四川省宜宾市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为测定某H2C2O4溶液的浓度,取该溶液于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稀H2SO4后,用浓度为c mol/L KMnO4标准溶液滴定。

(1)滴定原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滴定时,KMnO4溶液应装在 (填“酸式”或“碱式”)滴定管中,达到滴定终点时的现象为

(3)如图表示50mL滴定管中液面的位置,此时滴定管中液面的读数为____ mL。

(4)为了减小实验误差,该同学一共进行了三次实验,假设每次所取H2C2O4溶液体积均为VmL,三次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实验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消耗KMnO4溶液体积/mL

26.32

25.35

25.30

从上表可以看出,第一次实验中记录消耗KMnO4溶液的体积明显多于后两次,其原因可能是

A.实验结束时俯视刻度线读取滴定终点时KMnO4溶液的体积

B.滴定前滴定管尖嘴有气泡,滴定结束无气泡

C.第一次滴定盛装标准液的滴定管装液前用蒸馏水清洗过,未用标准液润洗,后两次均用标准液润洗

D.第一次滴定用的锥形瓶用待装液润洗过,后两次未润洗

E.滴加KMnO4溶液过快,未充分振荡,刚看到溶液变色,立刻停止滴定

(5)根据所给数据,写出计算H2C2O4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表达式(不必化简):C= mol/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6届山西省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测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关于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中只存在离子键

B.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可能存在离子键

C.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多原子分子里,一定只存在极性共价键

D.含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中一定存在离子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5-2016学年江苏省无锡市四校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分子式为C4H8O2的有机物在酸性条件下可水解为酸和醇,若不考虑立体异构,这些醇的种类共有

A.7 B.6 C.5 D.4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