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3.化合物M是合成药物胃长宁的重要中间体,其典型的合成路线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化合物M的分子式是C14H18O3;写出化合物F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羟基、羧基;
(2)C→E的反应类型是加成反应,1molG与足量金属钠反应能生成1mol H2
(3)下列有关化合物F的说法正确的是CD(用相应编号填写)
A.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B.核磁共振氢谱有7组峰
C.能使溴水褪色,并发生加成反应
D.在一定条件下能聚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其链节为
(4)写出G→M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5)化合物D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写出两种符合下列条件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①属于芳香族化合物,且其苯环上的一氯取代物有2种
②能发生银镜反应
③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分析 (1)根据M的结构简式可知其分子式;根据F的结构简式可知其含氧官能的名称;
(2)比较C、D和E的结构可知,C和D发生加成反应得E;G中有一个羟基和一个羧基,都能和钠反应生成氢气;
(3)F中有羟基、羧基以及碳碳双键,根据官能团的性质进行判断;
(4)比较G和M的结构简式可知,G与甲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M;
(5)根据条件①属于芳香族化合物,且其苯环上的一氯取代物有2种,说明苯环上有两个处于对位的基团或三个分布对称的基团,②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有醛基,③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说明有酚羟基,结合D的结构简式可写出符合条件的同分异构体;

解答 解:(1)根据M的结构简式可知其分子式为C14H18O3,根据F的结构简式可知其含氧官能的名称为羟基、羧基,
故答案为:C14H18O3;羟基、羧基;
(2)比较C、D和E的结构可知,C和D发生加成反应得E,G中有一个羟基和一个羧基,都能和钠反应生成氢气,所以1molG与足量金属钠反应能生成1mol H2
故答案为:加成反应;1;
(3)F中有羟基、羧基以及碳碳双键,
A.F中羟基邻位碳上有氢原子,所以能发生消去反应,故A错误;
B.根据F的结构可知,核磁共振氢谱有8组峰,故B错误
C.F中有碳碳双键,能使溴水褪色,并发生加成反应,故C正确;
D.在一定条件下F中的羟基和羧基能聚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其链节为,故D正确,
故选CD;
(4)比较G和M的结构简式可知,G与甲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M,反应的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5)根据条件①属于芳香族化合物,且其苯环上的一氯取代物有2种,说明苯环上有两个处于对位的基团或三个分布对称的基团,②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有醛基,③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说明有酚羟基,结合D的结构简式可知符合条件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
故答案为:

点评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推断与合成,注意根据有机物的结构进行分析解答,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官能团的性质与转化,(5)中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为易错点,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探究SO2和氯水的漂白性,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如图.
完成下列填空:
(1)棉花上沾有的试剂是NaOH溶液,作用是吸收Cl2或SO2等尾气,保护环境.
(2)①反应开始一段时间后,B、D两个试管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分别是:B:品红溶液褪色,D:品红溶液褪色.
②停止通气后,分别加热B、D两个试管,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分别是:B:褪色的品红又恢复为红色,D:无明显现象.
(3)有同学认为SO2和氯水都有漂白性,二者混合后的漂白性肯定会更强,他将制得的SO2和Cl2按1:1同时通入到品红溶液中,结果发现褪色效果并不理想.产生该现象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Cl2+SO2+2H2O=2HCl+H2SO4
(4)装置E中用KMnO4(填化学式)和浓盐酸反应制得Cl2,生成2.24L(标准状况)的Cl2,则被氧化的HCl为0.2mol.
(5)实验结束后,检验蘸有试剂的棉花含有SO42-的实验方案是:取棉花中的液体少许,滴加足量的稀HNO3,再加入几滴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该方案是否合理不合理,理由是蘸有试剂的棉花中可能含有SO32-,用HNO3溶液酸化时会干扰SO42-检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CuSO4、Fe2(SO43的混合溶液100mL,已知溶液中阳离子的浓度相同(不考虑水解),且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6mol•L-1,则此溶液最多溶解铁粉的质量为(  )
A.5.6 gB.11.2 gC.22.4 gD.20.16 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有关环境污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使用无磷洗衣粉,可彻底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B.SO2是大气污染物,可以用生石灰除去工业废气中的SO2
C.明矾水解产生Al(OH)3胶体粒子,可除去悬浮物
D.使用清洁能源是防止酸雨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1862年比利时化学家索尔维以NaCl、CO2、NH3、H2O为主要原料,制得纯净碳酸钠,称之为索尔维制碱法.
索尔维制碱法的主要操作程序是:①在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氨化后,再通入二氧化碳,析出碳酸氢钠晶体;
②将碳酸氢钠固体在250℃焙烧以制得碳酸钠,生成的二氧化碳可循环使用;
③在分离出碳酸氢钠固体的母液里,加入生石灰加入,使氨逸出,并循环使用.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以下各问:
(1)饱和食盐水要先氨化后,再通入二氧化碳,在这个生成NaHCO3过程中,发生的两步化学方程式是CO2+NH3+H2O=NH4HCO3、NH4HCO3+NaCl=NaHCO3↓+NH4Cl.
(2)在析出NaHCO3晶体的母液中,加入生石灰并加热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O=Ca(OH)2、NaHCO3+Ca(OH)2=CaCO3↓+NaOH+H2O、2NH4Cl+Ca(OH)2$\frac{\underline{\;加热\;}}{\;}$CaCl2+2NH3↑+2H2O.
(3)把NaHCO3变为Na2CO3的化学方程式是2NaHCO3$\frac{\underline{\;加热\;}}{\;}$Na2CO3+H2O+CO2↑.
(4)我国化学家侯德榜提出了将索尔维制碱与合成氨联合生产,创立了全新的现代制碱工艺,被世界化学界称为侯氏制碱法.
侯氏制碱法的主要特点是:用合成氨厂生产的NH3及CO2为原料,在析出NaHCO3晶体的母液里,加入食盐,使氯化铵晶体析出,饱和食盐水循环使用.
阅读以上材料,简析侯氏制碱法的优点:使NH4Cl析出,可做氮肥;减少无用的CaCl2生成,原料NaCl充分利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1mol CO2和CO混合气体含有的碳原子数为NA
B.在KIO3+6HI═KI+3I2+3H2O反应中,每生成 3molI2,则转移6NA个电子
C.78gNa2O2与足量的CO2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总数为NA
D.在1L0.1mol-L-1 Na2S溶液中,阴离子总数大于0.1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己知CO2与碱溶液发生反应时,依次发生如下离子反应:
CO2+2OH-→CO32-+H2O    CO2+CO32-+H2O→2HCO3-
(1)向含0.01mol氢氧化钙的石灰水中通入CO2,得到0.4g白色沉淀,则通入CO2的物质的量为0.004mol或0.016molmol.
(2)现有NaOH和Ba(OH)2混合溶液100mL,已知该溶液中c(OH-)=1mol/L,向溶液中缓缓通入CO2气体(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①当至少通入CO2气体体积为0.56L(标准状态)时生成的沉淀最多,则原溶液中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钡的物质的量浓度各为多少?
②当通入的CO2气体总体积为2.24L(标准状态)时,溶液中阴离子(OH-除外)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芳香族化合物M是某虽白质的水解产物之一,经测定,M只含碳,氢,氧,氮四种元素,M的相对分子质量介于150与200之间,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19.4%,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65.5%,在M分子碳、氧原子个数之和等于氢原子数,进一步测定M只含有一个侧链;M分子含-NH2,M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M分于中官能团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且不含甲基.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M的分子式为C9H11O2N.
(2)M所含官能团名称是
(3)常温下,下列试剂中能和M反应的是ABC(填代号).
A.酸性高锰酸钾 B.氢气 C.碳酸氢钠溶液 D.银氨溶液
(4)M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缩聚反应,生成高聚物的结构简式为
(5)M在一定条件下自身发生反应生成的产物分子含3个六元环.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2$→_{△}^{催化剂}$+2H2O;M与乙醇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的类型为酯化反应(取代反应).
(6)W是M的同分异构体,W具有下列结构和性质:①苯环上只有一个侧链;②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发生水解反应;③含-NH2.W的结构有3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是(  )
A.将铁粉加入稀硫酸中:2Fe+6H+═2Fe3++3H2
B.将磁性氧化铁溶于盐酸:Fe3O4+8H+═3Fe3++4H2O
C.碳酸氢铵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HCO3-+OH-═CO32-+H2O
D.碳酸氢钠溶液与足量氢氧化钡溶液混合:HCO3-+Ba2++OH-═BaCO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