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提纯下列物质除去其中的杂质(括号中为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正确的是(  )
A、H2SO4(HCl):AgNO3溶液、过滤
B、KNO3(K2SO4):Ba(NO32溶液、过滤
C、Cu(CuO):盐酸、过滤
D、CaCO3(CaO):水、过滤
考点:物质的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选择与应用
专题:
分析:A.加入硝酸银生成硝酸,引入新杂质;
B.过滤后得到溶液,应再蒸发;
C.CuO可与是盐酸反应;
D.可能混入氢氧化钙.
解答: 解:A.加入硝酸银生成硝酸,引入新杂质,可直接蒸发除杂,故A错误;
B.如为固体,过滤后得到溶液,应再蒸发,故B错误;
C.CuO可与是盐酸反应,过滤可得到Cu,故C正确;
D.如加入少量水,可能混入氢氧化钙,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及选择,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及性质差异为解答的关键,侧重混合物除杂的考查,注意除杂时不能引入新杂质,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如图为实验室某浓盐酸试剂瓶标签上的有关数据,试根据标签上的有关数据回答
(1)反应MnO2+4HCl(浓)
  △  
.
 
MnCl2+Cl2↑+2H2O中,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物质的量之比为
 

(2)浓盐酸中H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1
(3)取用任意体积的该盐酸溶液时,下列物理量中不随所取体积的多少而变化的是
 
.(填序号)
A.溶液中HCl的物质的量   B.溶液的浓度   C.溶液中Cl-的数目    D.溶液的质量
(4)某学生欲用上述浓盐酸和蒸馏水配制500mL物质的量浓度为0.400mol?L-1的稀盐酸.
①该学生需要用量筒量取
 
 mL上述浓盐酸进行配制.
②在配制过程中,下列实验操作对所配制的稀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有何影响?
(填“A”表示“偏大”、填“B”表示“偏小”、填“C”表示“无影响”)(填序号).
Ⅰ定容时俯视观察凹液面
 

Ⅱ定容后经振荡、摇匀、静置,发现液面下降,再加适量的蒸馏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实验操作及现象实验结论
A向某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和盐酸,溶液变红色证明原溶液一定含Fe3+
B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
浊的无色无味气体
证明原溶液一定含CO32-
C将氯水滴入品红溶液,品红溶液褪色.证明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有漂白性
D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箔在空气中受热熔化,并不滴落证明Al2O3熔点一定高于Al单质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用惰性电极电解下列溶液,一段时间后,再加入一定质量的另一种物质(括号内),溶液能与原来溶液完全一样的是(  )
A、CuCl2[Cu Cl2溶液]
B、NaOH[NaOH溶液]
C、NaCl[HCl气体]
D、CuSO4[Cu(O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已知四种盐的溶解度(S)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将NaCl溶液蒸干可得NaCl固体
B、将MgCl2溶液蒸干可得MgCl2固体
C、可用MgCl2和NaClO3制备Mg(ClO32
D、Mg(ClO32中混有少量NaCl杂质,可用重结晶法提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科学家研制出多种新型杀虫剂,以代替DDT,化合物A是其中一种如图.下列关于这种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合物A的化学式为C15H20O3
B、化合物A是芳香族化合物
C、化合物A可以发生加成反应、酯化反应和银镜反应
D、化合物A有两种官能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如图所示,两圆圈相交的部分表示圆圈内的物质相互发生的反应.已知钠及其氧化物的物质的量均为0.1mol,水的质量为100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a2O2中阴阳离子数目之比为1:1
B、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为Na+2H2O═Na++2OH-+H2
C、反应③最多能转移0.1 mol电子
D、①、②、③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①>②>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温室效应的最本质原因是(  )
A、森林遭到乱砍滥伐,破坏了生态平衡
B、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C、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多
D、汽车排出的大量尾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CO32-、OH-,Na+,H+
B、Al3+,Na+,S2-,Cl-
C、Cl-,H+,SO42-,Cu2+
D、Ba2+,HCO3-,K+,SO4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