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6.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化学反应:CO2(g)+H2(g)?CO(g)+H2O(g),其化学平衡常数K和温度t的关系如下表:
t℃70080083010001200
K0.60.91.01.72.6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frac{c(CO)c({H}_{2}O)}{c(C{O}_{2})c({H}_{2})}$
(2)该反应为吸热反应(选填“吸热”“放热”).
(3)能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BC.
A.容器中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中c(CO)不变
C.v(H2)=v(H2O)       D.c(CO2)=c(CO)
(4)某温度下,平衡浓度符合c(CO2)•c(H2)=c(CO).c(H2O),试判断此时的温度为830℃.在此温度下2L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CO2(g)+H2(g)?CO(g)+H2O(g),CO2(g)和H2(g)的起始量均为2.0mol,达到平衡时CO2的转化率为50%,CO的平衡浓为0.5mol/L.
(5)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①Fe(s)+CO2(g)?FeO(s)+CO(g)△H1=akJ•mol-1
反应②2CO(g)+O2(g)?2CO2(g)△H2=b kJ•mol-1
反应③2Fe(s)+O2(g)?2FeO(s)△H3
则△H3=(2a+b)kJ/mol(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分析 (1)根据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来书写,平衡常数=$\frac{生成物平衡浓度幂次方乘积}{反应物平衡浓度幂次方乘积}$;
(2)根据温度对化学平衡、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来回答,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增大,说明平衡正向进行;
(3)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个组分含量保持不变;
(4)某温度下,平衡浓度符合下式:c(CO2)•c(H2)=c(CO)•c(H2O),说明平衡常数K=1;
CO2、H2的起始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二者平衡浓度相等,由CO2(g)+H2(g)?CO(g)+H2O(g),可知平衡时CO(g)、H2O(g)浓度相等,结合平衡常数K=$\frac{c(CO)c({H}_{2}O)}{c(C{O}_{2})c({H}_{2})}$=1可知平衡时c(CO2)=c(H2)=c(CO)=c(H2O),根据碳元素守恒可知,平衡时n(CO2)=n(CO2)=0.5mol,进而计算二氧化碳转化率,和CO的浓度;
(5)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和盖斯定律计算得到所需让化学方程式,得到反应焓变;

解答 解:(1)因平衡常数等于生成物的浓度幂之积除以反应物的浓度幂之积,CO2(g)+H2(g)?CO(g)+H2O(g)反应的平衡常数K=$\frac{c(CO)c({H}_{2}O)}{c(C{O}_{2})c({H}_{2})}$,
故答案为:$\frac{c(CO)c({H}_{2}O)}{c(C{O}_{2})c({H}_{2})}$;
(2)化学平衡常数的大小只与温度有关,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的方向移动,由表可知: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常数增大,说明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因此正反应方向吸热,
故答案为:吸热;
(3)A、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体积不变的反应,压强的改变不会要引起平衡移动,故A错误;
B、化学平衡时,各组分的浓度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故B正确;
C、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是v=v,所以v(H2)=v(H2O)表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C正确;
D、c(CO2)=c(CO)时,不能表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不一定达到了平衡状态,故D错误;
故选BC;
(4)某温度下,平衡浓度符合下式:c(CO2)•c(H2)=c(CO)•c(H2O),说明平衡常数K=1,故温度为830℃;CO2、H2的起始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二者平衡浓度相等,由CO2(g)+H2(g)?CO(g)+H2O(g),可知平衡时CO(g)、H2O(g)浓度相等,结合平衡常数K=$\frac{c(CO)c({H}_{2}O)}{c(C{O}_{2})c({H}_{2})}$=1可知平衡时c(CO2)=c(H2)=c(CO)=c(H2O),根据碳元素守恒可知,平衡时n(CO2)=n(CO2)=$\frac{2mol}{2}$=1mol,故二氧化碳的转化率为$\frac{1mol}{2mol}$×100%=50%;c(CO)=$\frac{1mol}{2L}$=0.5mol/L,
故答案为:830;50%;0.5mol/L;
(5)①Fe(s)+CO2(g)?FeO(s)+CO(g)△H1=akJ•mol-1
②2CO(g)+O2(g)?2CO2(g)△H2=b kJ•mol-1
③2Fe(s)+O2(g)?2FeO(s)△H3
由盖斯定律①×2+②得到:2Fe(s)+02(g)?2FeO(s)△H3=(2a+b)kJ•mol-1
故答案为:(2a+b)kJ•mol-1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和表达式的书写知识,平衡标志的分析判断,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Y原子的M电子层有1个电子,同周期的简单离子的半径中Z最小.W与X同主族,其最高化合价是最低负化合价绝对值的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的大小:W>Z>Y
B.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W>X
C.Y、Z、W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够两两发生反应
D.简单离子的还原性:X>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表示不正确的是(  )
A.CO2的电子式B.Cl2的结构式:Cl-Cl
C.CH4的球棍模型D.Clˉ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和科研中有重要的应用,请利用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Ⅰ.常温下I2O5(s)可用于检测CO,反应原理为:5CO(g)+I2O5(s)?5CO2(g)+I2(s)△H<0.一定温度下,向2L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足量I2O5(s),并通入1molCO.反应中CO2的体积分数φ(CO2)随时间的变化如图1所示:
(1)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frac{{c}^{5}(C{O}_{2})}{{c}^{5}(CO)}$;
(2)0~0.5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CO)=0.8mol/(mol•L);
(3)下列叙述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的是BD
A.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B.CO的质量不再变化,CO2的转化率不再增大
C.CO2的生成速率等于CO的消耗速率,反应物不再转化为生成物
D.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
(4)保持温度和体积不变,若开始加入CO(g)的物质的量是原来的2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
A.平衡时生成I2的质量为原来的2倍
B.达到平衡的时间为原来的2倍
C.平衡时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原来的2 倍
D.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Ⅱ.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加入NH4I发生反应:A.NH4I(s)?NH3(g)+HI(g),
B.2HI(g)?H2(g)+I2(g).达到平衡后,扩大容器体积,反应B 的移动方向不移动(填正向、逆向或不移动);
Ⅲ.己知:2NO2?N2O4△H<0,将一定量的NO2充入注射器中后封口,如图2是在拉伸和压缩注射器的过程中气体透光率随时间的变化(气体颜色越深,透光率越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

A.b点的操作是压缩注射器
B.c点与a点相比,c(NO2)增大,c(N2O4)减小
C.若反应在一绝热容器中进行,则b、c两点的平衡常数Kb>Kc
D.d点:v(正)>v(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节能减排是中国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工业生产中联合生产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如图是几种工业生产的联合生产工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甲为电解池(惰性电极),根据图示转化关系可知:A为Cl2(填化学式),阴极反应式为2H++2e-=H2 ↑.
(2)装置丙的反应物为Ti,而装置戊的生成物为Ti,这两个装置在该联合生产中并不矛盾,原因是进入装置丙的Ti含有的杂质较多,从装置戊中出来的Ti较为纯净装置戊进行反应时需要的环境为C(填字母序号).
A.HCl气体氛围中      B.空气氛围中        C.氩气氛围中      D.水中
(3)装置乙中发生的是工业合成甲醇的反应:CO(g)+2H2(g)=CH3OH(g)△H<0.
①该反应在不同温度下的化学平衡常数(K)如下表:
温度/℃250350
K2.041x
符合表中的平衡常数x的数值是B(填字母序号).
A.0      B.0.012      C.32.081      D.100
②若装置乙为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不同时间段各物质的浓度如下表:
c(CO)/mol•L-1c(H2)/mol•L-1c(CH3OH)/mol•L-1
0min0.8mol•L-11.6mol•L-10
2min0.6mol•L-1y0.2mol•L-1
4min0.3mol•L-10.6mol•L-10.5mol•L-1
6min0.3mol•L-10.6mol•L-10.5mol•L-1
反应从2min到4min之间,H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3mol•L-1•min-1,反应达到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62.5%,反应在第2min时改变了反应条件,改变的条件可能是A(填字母序号).
A.使用催化剂     B.降低温度     C.增加H2的浓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铁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产中有广泛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黄铁矿(FeS2)是生产硫酸和冶炼钢铁的重要原料.其中一个反应为3FeS2+8O2$\frac{\underline{\;高温\;}}{\;}$6SO2+Fe3O4,氧化产物为SO2和Fe3O4,若有3mol FeS2参加反应,转移32mol电子.
②与明矾相似,硫酸铁也可用作净水剂,其原理为:Fe3++3H2O?Fe(OH)3+3H+(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③FeC13与氢碘酸反应时可生成棕色物质,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2I-=2Fe2++I2
(2)己知:S2O32-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实验室可用I-测定K2S2O8样品的纯度,反应方程式为:
S2O82-+2I-═2SO42-+I2 ①I2+2S2O32-═2I-+S4O62-②S2O82-、S4O62-、I2氧化性强弱顺序S2O82->I2>S4O62-
(3)己知溶液中,还原性为HSO3->I-,氧化性为IO3->I2>SO42-.在含3mol NaHSO3的溶液中逐滴加入KIO3溶液,加入的KIO3和析出的I2的物质的量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
①a点处的还原产物是:I-(填离子符号);
b点→c点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IO3-+6H++5I-=3H2O+3I2
②当溶液中的I-为0.5mol时、加入的KI03可能是0.5或1.1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8.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SO2的性质,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装置A中盛放亚硫酸钠的仪器名称是圆底烧瓶,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
(2)实验过程中,装置B、C中发生的现象分别是溶液由紫红色变为无色、出现黄色浑浊,这些现象分别说明SO2具有的性质是还原性和氧化性.  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MnO4-+5SO2+2H2O═2Mn2++5SO42-+4H+
(3)装置D的目的是探究SO2与品红作用的可逆性,请写出实验操作及现象待品红溶液完全褪色后,关闭分液漏斗的旋塞,点燃酒精灯加热;无色溶液恢复为红色.
(4)尾气可采用NaOH溶液吸收.
(5)碳单质和浓硫酸会在加热时发生反应,写出反应化学方程式2H2SO4(浓)+C$\frac{\underline{\;\;△\;\;}}{\;}$CO2↑+2H2O+2SO2
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SO2可选择通过高锰酸钾溶液或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6)描述实验室稀释浓硫酸的方法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地倒入水中,并不断地用玻璃棒搅拌,使热量迅速扩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用CuSO4•5H2O配制480mL0.2mol•L-1CuSO4溶液,在下列空格中填写所用仪器的名称及操作方法:
(1)需要的主要仪器名称有:烧杯、玻璃棒、天平(带砝码)、500mL容量瓶和胶头滴管;
(2)经计算需要CuSO4•5H2O的质量为25.0克;
(3)移液时,需并用适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把洗涤液也移入容量瓶中,并摇匀;
(4)配制过程中的下列做法会使所配浓度偏高的有F;偏低的有AC E;无影响的有BD.
A.称量NaOH固体时,放在烧杯中且称量较慢
B.称量NaOH固体时,砝码与药品位置颠倒(没用游码)
C.溶解搅拌时,溶液溅到烧杯外面
D.移液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
E.移液时,忘记洗涤烧杯内壁
F.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6.实验室欲用NaOH 固体配制1.0mol/L的NaOH溶液240mL
(1)计算本实验中需称量的NaOH固体的质量是10.0g
(2)配制溶液时,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称量 ②计算 ③溶解 ④摇匀 ⑤转移⑥洗涤 ⑦定容 ⑧冷却 ⑨摇动
其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②①③⑧⑤⑥⑨⑦④(填编号).
(3)本实验必须用到的仪器有天平、药匙、玻璃棒、烧杯、250 mL容量瓶、胶头滴管.
(4)某同学欲称量NaOH的质量,他先用托盘天平称量烧杯的质量,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图所示.烧杯的实际质量为27.4g

(5)使用容量瓶前必须进行的一步操作是查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