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属于碱性氧化物的是
A. HCl B. CO2 C. CaO D. KOH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古代炼丹家魏伯阳所著《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炼丹专著。书中描写到:“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这句话的意思是指黄金的性质在强热条件下( )
A.活泼
B.稳定
C.易氧化
D.易还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单质或化合物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NaHSO4水溶液显中性
B. SiO2与酸、碱均不反应
C. SiO2是酸性氧化物,能与NaOH溶液反应
D. Fe在足量Cl2中燃烧生成FeCl2和FeCl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铁和浓硫酸反应的产物及性质。(夹持装置已略,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开始前,先打开活塞K通一段时间N2。关闭活塞K后,向A中滴加一定量的浓硫酸,加热观察到A中铁片上有气泡产生。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实验开始前,先通一段时间N2的目的是____。
(2)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B装置中溶液褪色,说明有____(填化学式)生成。再取出A中反应后的溶液少许,加入KSCN溶液未出现血红色,浓硫酸与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3)C装置中____(填“有”或“无”)沉淀生成。D中溶液紫色褪去,体现气体产物的____性(填“氧化”、“还原”或“漂白性”)。
(4)E装置的作用是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铅精矿可用于冶炼金属铅,其主要成分为PbS。
(1)火法炼铅将铅精矿在空气中焙烧,生成PbO和SO2。
①用铅精矿火法炼铅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火法炼铅的废气中含低浓度SO2,可将废气通入过量氨水中进行处理,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湿法炼铅在制备金属铅的同时,还可制得硫磺,相对于火法炼铅更为环保。湿法炼铅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PbCl2为能溶于水的弱电解质,在Cl-浓度较大的溶液中,存在平衡:PbCl2(aq) + 2Cl-(aq) PbCl42-(aq)。不同温度下PbCl2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温度(℃) | 20 | 40 | 60 | 80 | 100 |
溶解度(g) | 1.00 | 1.42 | 1.94 | 2.88 | 3.20 |
①浸取液中FeCl3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操作a为加适量水稀释并冷却,该操作有利于滤液1中PbCl2的析出,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溶液3和滤液2分别置于如图所示电解装置的两个极室中,可制取金属铅并使浸取液中的FeCl3再生。
ⅰ.溶液3应置于_________ (填“阴极室”或“阳极室”)中。
ⅱ.简述滤液2电解后再生为FeCl3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若铅精矿的质量为a g,铅浸出率为b ,当电解池中通过c mol电子时,金属铅全部析出,铅精矿中PbS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合成可降解的高聚物PES树脂以及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K。
已知:i.R1CO18OR2+R3OHR1COOR3+R218OH
ii.
ⅲ. (R1、R2、R3代表烃基)
(1)A的名称是_________;C的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
(2)B分子为环状结构,核磁共振氢谱只有一组峰,B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 .
(3)E分子中含有两个酯基,且为顺式结构,E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 .
(4)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
(5)试剂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反应②所属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反应。
(6)已知: 。以1,3-丁二烯为起始原料,结合已知信息选用必要的无机试剂合成。将以下合成路线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_
(7)已知氨基(-NH2)与羟基类似,也能发生反应i。在由J制备K的过程中,常会产生副产物L。L分子式为C16H13NO3,含三个六元环,则L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2A + B 3C + 4D 反应中(各物质均为气体),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 v(A)= 0.5 mol·L-1·s-1
B. v(B)= 0.3 mol·L-1·s-1
C. v(C)= 0.8 mol·L-1·s-1
D. v(D)= 30 mol·L-1·min-1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