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8.在标准状况下,36.5g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的体积为22.4L.
(1)计算混合气体中含有氯气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2)施加一定条件,使混合气体充分反应,然后将反应后的气体通入80g H2O中,所得溶液的密度为1.16g•cm-3,则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3)取上述所得溶液50mL.向该溶液中逐滴加人1mol•L-1 Na2CO3溶液,并不断搅拌使之充分反应,求最多可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假设生成的CO2气体全部排出).

分析 (1)设n molH2和m molCl2,根据气体物质的量的关系和质量关系列方程组解题;
(2)充分反应 H2+Cl2=2HCl,因为反应当量正好,所以恰好生成0.5×2=1mol的HCl,气体通入80gH2O,溶液总质量为80+36.5=116.5g,然后根据V=$\frac{m}{ρ}$,再结合c=$\frac{n}{V}$计算求解;
(3)向该溶液中逐滴加人1mol•L-1 Na2CO3溶液,所以发生反应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CO2+H2O,然后根据反应方程,求出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最后根据公式V=nVm计算求解.

解答 解:(1)设n molH2和m molCl2,$\left\{\begin{array}{l}{n+m=\frac{22.4}{22.4}}\\{2n+71m=36.5}\end{array}\right.$解之得:$\left\{\begin{array}{l}{n=0.5}\\{m=0.5}\end{array}\right.$,所以氯气物质的量为0.5mol,答:混合气体中含有氯气的物质的量是0.5mol;
(2)充分反应 H2+Cl2=2HCl,因为反应当量正好,所以恰好生成0.5×2=1mol的HCl.
气体通入80gH2O,溶液总质量为80+36.5=116.5g(质量守恒),溶液的密度为1.16g•cm-3,所以溶液体积为$\frac{116.5g}{1.16g•c{m}^{-3}}$=100mL=0.1L,
因此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frac{1mol}{0.1L}$=10mol/L,答: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10mol/L;
(3)50mL上述溶液含HCl的物质的量为:10×$\frac{50}{1000}$=0.5mol,因为是逐滴加入Na2CO3,所以一直是HCl过量,反应生成NaCl和CO2及水,反应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CO2+H2O,所以生成CO2的物质的量=$\frac{0.5}{2}×1$mol=0.25mol,所以CO2体积(标况下)=22.4L/mol×0.25mol=5.6L,答:最多可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5.6L.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与计算能力的考查,难度中等,(2)中计算溶液的体积是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短周期元素X、Y、Z、W、Q在元素周期表中相对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XY
ZWQ
A.工业上通过电解熔融Z2Y3制备单质Z
B.元素Z的氧化物只能与强酸反应
C.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为:rX<rY
D.元素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比Q的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的含氧酸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
B.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和还原性从上到下依次减弱
C.在ⅥA族元素的氢化物(H2R)中,沸点最高的一定是无毒的
D.同一主族的元素,原子半径越大,其单质的熔点也一定越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6.1mol碳和0.8mol氧气发生燃烧反应,生成CO和CO2的混合物所放出的热量值小于碳的燃烧热对(判断对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H2O在通电条件下会发生分解生成H2和O2.现有水1H218O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  )
A.1:9B.1:36C.1:8D.8: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已知H2O2、KMnO4、NaClO、K2Cr2O7均具有强氧化性.将溶液中的Cu2+、Fe2+、Fe3+沉淀为氢氧化物,所需溶液的pH分别为6.4、9.6、3.7.现由含FeCl2杂质的氯化铜晶体(CuCl2•2H2O),为制取纯净的CuCl2•2H2O,首先将其配制成水溶液,然后按图示步骤进行提纯: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最适合的氧化剂是C(填下面的序号)
A.K2Cr2O7        B.NaClO         C.H2O2        D.KMnO4
(2)物质Y是CuO或Cu(OH)2或Cu2(OH)2CO3;(用化学式表示)
(3)本实验用碱沉淀法能否达到目的?不能;原因是加碱的同时Cu2+也会使生成沉淀;
(4)除去Fe3+的原理是Fe3+会水解生成Fe(OH)3沉淀和H+,加入的CuO等可以消耗掉H+,使Fe3+的水解平衡向正方向移动,从而沉淀完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根据下列微粒回答问题(填序号):
①${\;}_{1}^{1}$H  ②${\;}_{1}^{2}$H  ③${\;}_{1}^{3}$H  ④14C  ⑤14N  ⑥16O  ⑦35Cl2  ⑧37Cl2
(1)以上8种微粒共有6种核素,属于5种元素.
(2)互为同位素的是①②③.
(3)质量数相等的是④⑤,中子数相等的是④⑥.
(4)形成的水分子共有6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某些资料认为NO、NO2不能与Na2O2反应.某小组学生提出质疑,他们从理论上分析过氧化钠和二氧化氮都有氧化性,根据化合价升降原则提出假设:
假设Ⅰ.过氧化钠氧化二氧化氮               
假设Ⅱ.二氧化氮氧化过氧化钠
(1)小组甲同学设计实验如图1所示:
①试管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②待试管B中收集满气体,向试管B中加入适量Na2O2粉末,塞紧塞子,轻轻振荡试管内粉末,观察到红棕色气体迅速消失;再将余烬木条迅速伸进试管内,看见木条复燃.甲同学认为假设Ⅱ正确;乙同学认为该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为达到实验目的,在A、B之间增加一个装置,该装置的作用是除去生成NO2气体中混有的水蒸气.
③乙同学用改进后装置,重复了甲同学的实验操作,观察到红棕色气体迅速消失;余烬木条未复燃.得出结论:假设Ⅰ正确.NO2和Na2O2反应的方程式是Na2O2+2NO2=2NaNO3
(2)丙同学认为NO易与O2发生反应,应更易被Na2O2氧化.
查阅资料:
①2NO+Na2O2═2NaNO2
②6NaNO2+3H2SO4═3Na2SO4+2HNO3+4NO↑+2H2O;
③酸性条件下,NO或NO2-都能与MnO4-反应生成NO3-和Mn2+
丙同学用如图2所示装置(部分夹持装置略)探究NO与Na2O2的反应.
①在反应前,打开弹簧夹,通入一段时间N2,目的是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出.
②充分反应后,取D装置中产物少许,加入稀盐酸,若观察到产生无色气体,遇到空气变为红棕色现象,则产物是亚硝酸钠.
③F装置的作用是吸收未反应的NO,该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5NO+4H++3MnO4-═5NO3-+3Mn2++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夹持仪器略去,气密性已检查).
实验过程:Ⅰ.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
Ⅱ.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红色时,关闭活塞a.
Ⅳ.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振荡.静止后CCl4层溶液变为紫红色.
(1)装浓盐酸的仪器名称是分液漏斗.
(2)B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l2+2Br-═Br2+2Cl-
(3)过程Ⅲ实验的目的是确保C的黄色溶液中无Cl2,排除Cl2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
(4)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5)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的原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