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现使用酸碱中和滴定法测定市售白醋的总酸量(g100mL﹣1).
(1)实验步骤
①用(填仪器名称)量取10.00mL食用白醋,在烧杯中用水稀释后转移到100mL(填仪器名称)中定容,摇匀即得待测白醋溶液.
②用酸式滴定管取待测白醋溶液20.00mL于锥形瓶中,向其中滴加2滴作指示剂.
③读取盛装0.100 0molL﹣1 NaOH 溶液的碱式滴定管的初始读数.如果液面位置如图所示,则此时的读数为mL.
④滴定.当时,
停止滴定,并记录NaOH溶液的终读数.重复滴定3次.
(2)实验记录
滴定次数实验数据(mL) | 1 | 2 | 3 | 4 |
V(样品) | 20.00 | 20.00 | 20.00 | 20.00 |
V(NaOH)(消耗) | 15.95 | 15.00 | 15.05 | 14.95 |
数据处理与讨论
①按实验所得数据,可得c(市售白醋)=molL﹣1(列式计算);市售白醋总酸量=g100mL﹣1(列式计算).
②在本实验的滴定过程中,下列操作会使实验结果偏大的是填写序号).
a.碱式滴定管在滴定时未用标准NaOH溶液润洗
b.碱式滴定管的尖嘴在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c.锥形瓶中加入待测白醋溶液后,再加少量水
d.锥形瓶在滴定时剧烈摇动,有少量液体溅出.
【答案】
(1)酸式滴定管;容量瓶;酚酞;0.60;溶液由无色恰好变为红色,并在半分钟内不褪色
(2)0.75;4.5;ab
【解析】解:(1)①滴定管精确度为0.01ml,醋酸具有酸性能腐蚀橡胶管,所以应选用酸式滴定管量取白醋;用酸式滴定管量取10.00mL食用白醋,在烧杯中用水稀释后转移到100mL容量瓶中定容,摇匀即得待测白醋溶液;所以答案是:酸式滴定管;容量瓶;②由于醋酸钠溶液显示碱性,可用酚酞作指示剂,则用酸式滴定管取待测白醋溶液20.00mL于锥形瓶中,向其中滴加2滴酚酞,所以答案是:酚酞;③滴定管液面的读数0.60mL;所以答案是:0.60;④NaOH滴定食醋的终点为:溶液由无色恰好变为红色,并在半分钟内不褪色;所以答案是:溶液由无色恰好变为红色,并在半分钟内不褪色;(2)①第1次滴定误差明显大,属异常值,应舍去,3次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为:15.00mL、15.05mL、14.95mL,则NaOH溶液的平均体积为15.00mL;
设10mL市售白醋样品含有 CH3COOOH xg,则
CH3COOOH | ~ | NaOH |
60 | 40 | |
xg×0.2 | 0.1000mol/L×0.015L×40g/mol |
x=0.450
c(市售白醋)= =0.75molL﹣1 , 样品总酸量 =4.50g100mL﹣1;
所以答案是:0.75;4.5;②a.碱式滴定管在滴定时未用标准NaOH溶液润洗,标准液浓度降低,造成V(标准)偏大,根据c(待测)= 分析,可知c(待测)偏大,故a正确; b.碱式滴定管的尖嘴在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造成V(标准)偏大,根据c(待测)= 分析,可知c(待测)偏大,故b正确; c.锥形瓶中加入待测白醋溶液后,再加少量水,对V(标准)无影响,根据c(待测)= 分析,可知c(待测)不变,故c错误; d.锥形瓶在滴定时剧烈摇动,有少量液体溅出,待测液物质的量偏小,造成V(标准)偏小,根据c(待测)= 分析,可知c(待测)偏小,故d错误;故选:ab.
【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酸碱中和滴定(中和滴定实验时,用蒸馏水洗过的滴定管先用标准液润洗后再装标准液;先用待测液润洗后在移取液体;滴定管读数时先等一二分钟后再读数;观察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改变时,先等半分钟颜色不变后即为滴定终点).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现有三种常见治疗胃病药品的标签:( )
药品中所含的物质均能中和胃里过量的盐酸,下列关于三种药片中和胃酸的能力比较,正确的是( 相对原子质量 Ca -40 C-12 O-16 H-1 Mg-24 )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物质按酸、碱、盐、有机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A. 硝酸、苛性钠、明矾、四氯化碳、氯水
B. 碳酸氢钠、消石灰、食盐、酒精、合金
C. 醋酸、纯碱、碳酸钙、苯、石油||
D. 硫酸、生石灰、高锰酸钾、甲烷、石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温度为T时,在4.0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0mol PCl5 , 发生反应:PCl5(g)PCl3(g)+Cl2(g),反应时间(t)与容器内气体总压强(p)的数据见表:
t/s | 0 | 50 | 150 | 250 | 350 |
总压强p/100kPa | 100 | 116 | 119 | 120 | 120 |
(1)由总压强p和起始压强p0计算反应物PCl5的转化率α(PCl5)的表达式为?平衡时PCl5的转化率为多少?
(2)反应在前50s的平均速率v(PCl3)为多少?
(3)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常温下,向某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pH=x的盐酸,测得混合溶液的部分pH如表所示:
序号 | 氢氧化钡溶液的体积/mL | 盐酸的体积/mL | 溶液的pH |
① | 22.00 | 0.00 | 13 |
② | 22.00 | 18.00 | 12 |
③ | 22.00 | 22.00 | 7 |
(1)Ba(OH)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2)x的值是多少?
(3)向100mL上述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0.05mol/L NaHCO3溶液,当沉淀刚好达最大值时溶液的pH为多少?(已知lg2=0.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14分) 砷(As)是第四周期ⅤA族元素,可以形成As2O3、As2O5、H3AsO3、H3AsO4等化合物,有着广泛的用途。回答下列问题:
(1)画出砷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工业上常将含砷废渣(主要成分为As2O3)制成浆状,通入O2氧化,生成H3AsO4和单质硫。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该反应需要在加压下进行,原因是。
(3)已知:As(s)+ H2(g)+2O2(g)=H3AsO4(s) ΔH1H2(g)+ O2(g)=H2O(l) ΔH2
2As(s)+ O2(g) =As2O5(s) ΔH3
则反应As2O5(s) +3H2O(l)= 2H3AsO4(s)的ΔH =。
(4)298 K时,将20 mL 3x mol·L1 Na3AsO3、20 mL 3x mol·L1 I2和20 mL NaOH溶液混合,发生反应:AsO33(aq)+I2(aq)+2OH AsO43(aq)+2I(aq)+ H2O(l)。溶液中c(AsO43)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下列可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的是(填标号)。
a.溶液的pH不再变化
b.v(I)=2v(AsO33)
c. c (AsO43)/c (AsO33)不再变化
d. c(I)=y mol·L1
②tm时,v正 v逆(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③tm时v逆 tn时v逆(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理由是。
④若平衡时溶液的pH=14,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SO2通入不同溶液中实验现象,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
实验 | 现象 | 结论 | |
A | 含HCl、BaCl2的 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SO2有还原性 |
B | H2S溶液 | 产生黄色沉淀 | SO2有氧化性 |
C | 酸性KMnO4溶液 | 紫色溶液褪色 | SO2有漂白性 |
D | Na2SiO3溶液 | 产生胶状沉淀 | 酸性:H2SO3>H2SiO3 |
A.A
B.B
C.C
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实验室制备氯气并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的装置(夹持及加热仪器已略).
(1)制备氯气选用的药品为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则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2)装置B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 .
(3)装置C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为此C中Ⅰ、Ⅱ、Ⅲ依次放入 .
a | b | c | d | |
Ⅰ | 干燥的有色布条 | 干燥的有色布条 | 湿润的有色布条 | 湿润的有色布条 |
Ⅱ | 碱石灰 | 无水CaCl2 | 浓硫酸 | 无水CaCl2 |
Ⅲ | 湿润的有色布条 | 湿润的有色布条 | 干燥的有色布条 | 干燥的有色布条 |
(4)设计装置D,E的目的是比较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强弱.当向D中缓缓通入一定量氯气时,可以看到无色溶液逐渐变为色,打开D装置中活塞,将D中少量溶液加入装置E中,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 经认真考虑,有同学提出该实验方案仍有不足,请说明其中不足的原因是 .
(5)装置F中用足量NaOH溶液吸收剩余的氯气,试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设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数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11.2 L氦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A
B.标准状况下,11.2g氢气所含的原子数约为5.6 NA
C.常温常压下,48 g O3含有的氧原子数约为3NA
D.36.5g HCl中含有的氯原子数为0.2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