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索铜与浓硫酸的反应,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有关实验。
甲小组取ag铜片和一定量的浓硫酸放入试管中加热,直到反应完毕,最后发现试管中还有一定量的H2SO4和铜剩余。
(1)写出装置A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用含0.2 mol H2SO4的浓硫酸与过量铜片共热,能否收集到0.1 mol SO2?________(填“能”或“不能”)。
(3)当集气瓶B中的气体收集满时,装置C中有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有一定量的余酸却未能使Cu完全溶解,你认为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组同学认为:实验装置C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乙组学生设计了最简单方法给予解决:在C试管口塞上一团沾有________溶液的棉花。
(6)为了证明反应结束后的试管中的确有剩余的稀硫酸,可选择的试剂是________。
A.铁粉 B.Na2CO3溶液 C.BaCl2溶液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质量都是50 g的HCl、NH3、CO2、O2四种气体:
(1)含有分子数目最少的是________;
(2)同温同压下,体积最大的是________;密度最小的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用自来水养金鱼时,通常先将自来水经日晒一段时间后,再注入鱼缸,其目的是( )
A.利用紫外线杀死水中的细菌
B.提高水温,有利于金鱼生长
C.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
D.促使水中的次氯酸分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测定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2CO3质量分数的是
( )
A.取ag混合物充分加热,减重bg
B.取ag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加热蒸干,灼烧,得bg固体
C.取ag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g
D.取ag混合物与足量Ba(OH)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烘干,得bg固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等物质的量的SO2和Cl2混合后,缓慢通入BaCl2溶液,再滴入品红试液,发生的现象是( )
A.无沉淀生成,溶液显红色 B.无沉淀生成,溶液显无色
C.有沉淀生成,溶液显无色 D.有沉淀生成,溶液显红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等质量的Al分别加入到0.3 L 1 mol·L-1的盐酸和NaOH溶液中,生成氢气的体积比为1∶2,则加入Al的质量为( )
A.2.7 g B.5.4 g
C.8.1 g D.10 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铝合金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某同学设计如下方案测定铝合金样品中铝元素的质量分数:
方案Ⅰ 取W g样品溶于足量稀硫酸,收集并测定气体体积为a mL(折合成标准状况下体积),计算样品纯度。
方案Ⅱ 取W g样品溶于足量稀盐酸,过滤,在滤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再过滤、洗涤、烘干、灼烧和称重得c g固体。
(1)写出方案Ⅱ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或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方案Ⅰ的数据计算样品纯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对上述两种方案的测定结果进行评价,完成下表。
方案 | 评价(准确、不 准确或不确定) | 简述理由 |
Ⅰ | ||
Ⅱ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钠和冷水反应: Na+2H2O=Na++2OH-+H2↑
B.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浓氨水:Al3++3NH3·H2O = Al(OH)3↓+3NH
C.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CO+2H+=H2O+CO2↑
D.用FeCl3溶液腐蚀印刷电路板:Fe3++Cu=Fe2++Cu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用水稀释0.1摩/升氨水时,溶液中随着水量的增加而减小的是
A. c(OH-)/c(NH3·H2O) B. c(NH3·H2O)/c(OH-)
C. c(H+)和c(OH-)的乘积 D. OH-的物质的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