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2.某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装置(其中夹持仪器、加热仪器及冷却水管没有画出),用加热苯甲酸、浓H2SO4和乙醇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备苯甲酸乙酯,并检验反应的部分副产物.且苯甲酸乙酯的沸点为213℃,乙醚的沸点为34.6℃.
(1)关闭活塞a、接通竖直冷凝管的冷凝水,给A加热30分钟,制备.仪器E的作用是冷凝回流(或导气兼冷凝).
(2)上述反应的副产物可能有:乙醚(CH3CH2-O-CH2CH3)、乙烯、SO2、水等.
①打开活塞a,在竖直冷凝管上方塞上塞子,通过B、C、D装置检验SO2和乙烯.已知C中盛放的试剂是NaOH溶液,B、D中应盛放的试剂依次分别是品红、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或溴的CCl4溶液).
②有同学拟通过红外光谱仪鉴定所得产物中是否含有“-CH2CH3”,来确定副产物中存在乙醚.请你对该同学的观点进行评价:不可以,产物苯甲酸乙酯也含有“-CH2CH3”.
(3)通过下列实验方案,可以提纯苯甲酸乙酯.
①为除去产品中杂质,先将三口烧瓶中残液倒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并加入饱和Na2CO3溶液.
②用分液法可分离上述有机层和水层,分液完成后,取出有机层的操作是将有机层从上口倒入一个干燥的锥形瓶中.
③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豆粒大小的无水氯化钙干燥剂,至醚层澄清透明;过滤得醚层,然后将醚层加入到干燥的蒸馏烧瓶中蒸馏,蒸馏过程中控制的温度为34.6℃.

分析 (1)有机物苯甲酸、乙醇易挥发,仪器E起冷凝回流作用;
(2)①B装置检验二氧化硫的存在,C装置除去二氧化硫防止干扰乙烯的检验;D装置检验乙烯;
②根据红外光谱仪的作用,进行分子结构和化学组成分析;苯甲酸乙酯和乙醚都含有乙基“-CH2CH3”;
(3)①饱和Na2CO3溶液可溶解乙醇,中和酸,从而除去产品中的杂质;
②有机层的密度小于水,在上层,应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入干燥锥形瓶中,再进行干燥;
③依据物质沸点不同,通过控制温度蒸馏得到乙醚和酯,乙醚易挥发,说明乙醚沸点较低,苯甲酸乙酯沸点高于乙醚,蒸馏过程中控制的温度为乙醚的沸点.

解答 解:(1)有机物苯甲酸、乙醇易挥发,仪器E为冷凝管起冷凝回流作用,充分利用原料,
故答案为:冷凝回流(或导气兼冷凝);
(2)①打开活塞a,在竖直冷凝管上方塞上塞子,通过B、C、D装置检验SO2和乙烯.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通过品红能使品红褪色验证二氧化硫的存在,C中盛放的试剂是NaOH溶液,二氧化硫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被吸收,反应为:SO2+2NaOH=Na2SO3+H2O,防止干扰乙烯的检验,D装置用溴水(或溴的CCl4溶液);CH2=CH2+Br2→CH2BrCH2Br,溴水褪色,或酸性KMnO4溶液,乙烯被氧化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故答案为:品红、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或溴的CCl4溶液);  
②红外光谱仪利用物质对不同波长的红外辐射的吸收特性,进行分子结构和化学组成分析,产物苯甲酸乙酯()、也含有-CH2CH3,所以不能通过红外光谱仪来确定副产物中是否存在乙醚(CH3CH2-O-CH2CH3),
故答案为:不可以,产物苯甲酸乙酯也含有“-CH2CH3”;
(3)①得到酯中含有挥发出的苯甲酸、乙醇,饱和Na2CO3溶液可溶解乙醇,中和酸,从而除去产品中的杂质,
故答案为:饱和Na2CO3溶液;  
②有机层的密度小于水,在上层,分液完成后,有机层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入一个干燥的锥形瓶中,再进行干燥,
故答案为:将有机层从上口倒入一个干燥的锥形瓶中;  
③提纯苯甲酸乙酯: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豆粒大小的无水氯化钙干燥剂,至醚层澄清透明;过滤得醚层,然后将醚层加入到干燥的蒸馏烧瓶中蒸馏,苯甲酸乙酯的沸点为213℃,乙醚的沸点为34.6℃,苯甲酸乙酯沸点高于乙醚,需蒸馏出杂质乙醚,所以蒸馏过程中控制的温度为乙醚的沸点34.6℃,
故答案为:34.6℃.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苯甲酸乙酯的制取实验,产物的检验实验操作步骤和过程分析判断、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等,明确反应原理、掌握实验基本操作和有机物性质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某实验小组用0.50mol/L NaOH溶液和0.50mol/L硫酸溶液进行中和热的测定.
Ⅰ.配制0.50mol/L NaOH溶液
(1)若实验中大约要使用245mL NaOH溶液,至少需要称量NaOH固体5.0g.
(2)从表中选择称量NaOH固体所需要的仪器是(填字母):a b e.
名称托盘天平(带砝码)小烧杯坩埚钳玻璃棒药匙量筒
仪器      
序号abcdef
Ⅱ.测定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中和热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中和热为57.3kJ/mol):$\frac{1}{2}$H2SO4(aq)+NaOH(aq)=$\frac{1}{2}$Na2SO4(aq)+H2O(l)△H=-57.3kJ/mol.
(2)取50mL NaOH溶液和30mL硫酸溶液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表.
①请填写下表中的空白:
温度
 
实验
次数
起始温度t1/℃终止温度
t2/℃
温度差平均值
(t2-t1)/℃
H2SO4NaOH平均值
126.226.026.130.1 
227.027.427.231.3
325.925.925.929.8
426.426.226.330.4
②近似认为0.50mol/L NaOH溶液和0.50mol/L硫酸溶液的密度都是1g/cm3,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J/(g•℃).则中和热△H=-53.5kJ/mol(取小数点后一位).
③上述实验数值结果与57.3kJ/mol有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可能是(填字母)acd.
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
b.量取NaOH溶液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c.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
d.用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H2SO4溶液的温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7.写出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CaCO3+2H+═Ca2++CO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在反应2KMnO4+16HCl(浓)=2KC1+2MnC2+5Cl2↑+8H2O中:
(1)Mn元素被还原,Cl元素失电子.
(2)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比是1:5.
(3)若有7.3gHCl被氧化,产生的Cl2在标准状下的体积为1.12L.
(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MnO4-+10Cl-+16H+=2Mn2++5Cl2↑+8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实验室制备硝基苯的主要步骤如下:
①配制一定比例的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酸加入反应器中.
②向室温下的混合酸中逐滴加入一定量的苯,充分振荡,混合均匀.
③在50℃~60℃下发生反应.
④除去混合酸后,粗产品依次用蒸馏水和5%的NaOH溶液洗涤,最后用蒸馏水洗涤.
⑤将用无水氯化钙干燥后的粗硝基苯进行蒸馏,得到纯硝基苯.
(1)配制一定比例浓硝酸和浓硫酸混合酸时,操作注意事项是将浓硫酸沿内壁缓缓注入盛有浓硝酸的烧杯中,并不断搅拌,冷却;
(2)步骤③的加热方式是50℃~60℃水浴加热;
(3)步骤④中,洗涤后分离粗硝基苯应使用的仪器是分液漏斗;
(4)步骤④中,粗产品用5%的NaOH溶液洗涤的目的是洗去粗产品中的酸性杂质;
(5)现有三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要制备硝基苯,应选用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7.二氯化硫(SCl2)熔点-78℃,沸点59℃,密度1.638g/mL,遇水易分解,二氯化硫与三氧化硫作用可生成重要化工试剂亚硫酰氯(SOCl2).以下是氯气与硫合成二氯化硫的实验装置.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 +4HCl$\frac{\underline{\;\;△\;\;}}{\;}$MnCl2+Cl2↑+2H2O.
(2)装置B应盛放的药品是饱和食盐水,C中是浓硫酸.
(3)实验开始前先在D中放一定量的硫粉,加热使硫熔化,然后转动和摇动烧瓶使硫附着在烧瓶内壁形成一薄层表面,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的接触面积.
(4)实验时,D装置需加热至50-59℃.最好采用水浴 方式加热.如何防止E中液体挥发将锥形瓶放人冰水中冷却.
(5)二氯化硫分子中各原子均为8电子稳定结构,其电子式为,由二氯化硫与SO3作用生成亚硫酰氯的化学方程式为SCl2+SO3=SOCl2+SO2
(6)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溶液时,下列操作所配溶液浓度偏低的是CD:
A.配制溶液时,容量瓶中有少量水.
B.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俯视观察溶液凹液面与容量瓶刻度线相切
C.配制溶液的过程中,容量瓶未塞好,洒出一些溶液.
D.发现溶液液面超过刻度线,用吸管吸出少量水,使液面降至刻度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制取1,2-二溴乙烷,下列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
A.溴乙烷$\stackrel{NaOH/水}{→}$乙醇$\stackrel{浓硫酸}{→}$乙烯$\stackrel{Br_{2}}{→}$1,2-二溴乙烷
B.溴乙烷$\stackrel{Br_{2}}{→}$1,2-二溴乙烷
C.溴乙烷$\stackrel{氢氧化钠/醇}{→}$乙烯$\stackrel{HBr}{→}$溴乙烷$\stackrel{Br_{2}}{→}$1,2-二溴乙烷
D.溴乙烷$\stackrel{氢氧化钠/醇}{→}$乙烯$\stackrel{Br_{2}}{→}$1,2-二溴乙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为减小CO2对环境的影响,在倡导“低碳”的同时,还需加强对CO2创新利用的研究.在T1℃时,将9molCO2和12molH2充入3L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CO2(g)+3H2(g)?CH3OH(g)+H2O(g)△H<0,容器中CH3OH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曲线I所示,平衡时容器内压强为P.改变某一条件重新进行上述反应,CH3OH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曲线Ⅱ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Ⅱ对应的条件改变是减小压强
B.若T2℃时,上述反应平衡常数为0.42,则T2<T1
C.在T1℃时,若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5 mol CO2、5 mol H2、5 mol CH3OH(g)和 5 mol H2O(g),则达平衡前v(正)>v(逆)
D.在T1℃时,若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4.5molCO2、6mol H2,平衡时容器内压强P=$\frac{{P}_{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在如图所示的量热计中,将100mL0.50mol•L CH3COOH溶液 与100mL0.55mol•L-1NaOH溶液混合.已知量热计的热容常数(量热计各部件每升高1℃所需的热量)是150.5J•℃-1,生成溶液的比热容为4.184J•g-1•℃-1,溶液的密度均近似为1g•mL-1.实验中某同学计算中和热,记录数据如下:
实验序号起始温度t1/℃终止温度t2/℃
醋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溶液
125.025.127.8
225.125.327.9
325.225.528.0
(1)试求CH3COOH的中和热△H=-53.3 kJ/mol.
(2)CH3COOH的中和热的文献值为56.1KJ•mol-1,则请你分析在(1)中测得的实验值偏差可能的原因①量热计的保温瓶绝热效果不好;②酸碱溶液混合不迅速;③温度计不够精确等.
(3)实验中NaOH过量的目的是使碱稍稍过量,为了能保证CH3COOH溶液完全被中和,从而提高实验的准确度.
(4)CH3COOH的中和热与盐酸的中和热绝对值相比,HCl的较大,原因是CH3COOH是弱酸,只是少部分电离,CH3COOH发生电离时要吸热.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