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 Ⅱ | Ⅲ | Ⅳ | |
盐酸液的体积 (mL) | 30 | 30 | 30 | 30 |
样品(g) | 3.32 | 4.15 | 5.81 | 7.47 |
二氧化碳的体积 (mL) | 672 | 840 | 896 | 672 |
分析 (1)由I、Ⅱ、Ⅲ中随X质量增大生成二氧化碳增大,且4.15g:3.32g=840mL:672mL=1.25:1,则Ⅰ、Ⅱ中样品完全反应,且盐酸有剩余,利用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之比等于样品的质量之比计算2.49g样品进行同样的实验时产生二氧化碳的体积;
(2)加热分解,会失去结晶水,分解会生成CO2,说明含有NaHCO3,则不可能含有NaOH,若没有Na2CO3,盐酸一定时,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会随样品质量增大而增大,且生成二氧化碳体积到达最大值时不再减小,表中数据发生二氧化碳体积减小情况,说明还含有Na2CO3,加热后残留固体为碳酸钠,根据分解反应:2NaHCO3$\frac{\underline{\;\;△\;\;}}{\;}$Na2CO3+CO2↑+H2O,结合生成的二氧化碳计算NaHCO3的物质的量、生成Na2CO3、H2O是的物质的量,再结合生成水的总质量计算结晶水的物质的量,根据质量守恒计算加热后残留固体碳酸钠的质量,进而计算晶体中碳酸钠的质量,确定NaHCO3、Na2CO3、结晶水H2O的物质的量之比,进而确定化学式.
解答 解:(1)由I、Ⅱ、Ⅲ中随X质量增大生成二氧化碳增大,且4.15g:3.32g=840mL:672mL=1.25:1,则Ⅰ、Ⅱ中样品完全反应,且盐酸有剩余,由于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之比等于样品的质量之比,则2.49g样品进行同样的实验时产生二氧化碳的体积为672mL×$\frac{2.49g}{3.32g}$=504mL,故答案为:504mL;
(2)加热分解,会失去结晶水,分解会生成CO2,说明含有NaHCO3,则不可能含有NaOH,若没有Na2CO3,盐酸一定时,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会随样品质量增大而增大,且生成二氧化碳体积到达最大值时不再减小,表中数据发生二氧化碳体积减小情况,说明还含有Na2CO3,加热后残留固体为碳酸钠,
产生CO2 112mL(标准状况),则其物质的量=$\frac{0.112L}{22.4L/mol}$=0.005mol,生成水0.45g,水的物质的量=$\frac{0.45g}{18g/mol}$=0.025mol,则:
2 NaHCO3$\frac{\underline{\;\;△\;\;}}{\;}$Na2CO3+CO2↑+H2O
0.01mol 0.005mol 0.005mol 0.005mol
故3.32g的X中,n(NaHCO3)=0.01mol,n(H2O)=0.025mol-0.005mol=0.02mol,故m(Na2CO3)=3.32g-0.01mol×84g/mol-0.02mol×18g/mol=2.12g,故n(Na2CO3)=$\frac{2.12g}{106g/mol}$=0.02mol,
则X中n(Na2CO3):n(NaHCO3):n(H2O)=0.02mol:0.01mol:0.02mol=2:1:2,
故X的化学式为:2Na2CO3•NaHCO3•2H2O,
故答案为:2Na2CO3•NaHCO3•2H2O.
点评 本题考查混合物计算、根据方程式计算、物质组成的测定,题目过程复杂繁琐、数据多、计算量大,综合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很大,属于易错题目.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64g SO2气体中含有6.02×1023个SO2分子 | |
B. | 常温常压下,4.6g NO2气体含有3.01×1022个原子 | |
C. | CuSO4•5H2O的摩尔质量为160g/mol | |
D. | 标准状况下,33.6L CCl4含有9.03×1023个CCl4分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frac{2b-c}{2a}$ | B. | $\frac{2b-c}{a}$ | C. | $\frac{2b-c}{3a}$ | D. | $\frac{2b-c}{6a}$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其分子式为C15H16O2 | |
B. | 它有弱酸性,且能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 |
C. | 它常温下呈液态,不溶于水,是苯酚的同系物 | |
D. | 该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不可能在同一平面上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