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O4溶液与K2C2O4溶液棍合反应,产物之一是某种只含一种阴离子的蓝色钾盐水合物。通过下述实验确定该晶体的组成。
步骤a:称取0.6720 g样品,放入锥形瓶,加入适量2 mol·L-1稀硫酸,微热使样品溶解。再加入30 ml水加热,用0.2000 mol·L-1 KMnO4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8.00 mlKMnO4溶液。
步骤b:接着将溶液充分加热,使淡紫红色消失,溶液最终呈现蓝色。冷却后,调节pH并加入过量的KI固体,溶液变为棕色并产生白色沉淀CuI。用0.2500 mol·L-1 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8.00 ml Na2S2O3溶液。已知涉及的部分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I2+2S2O32-=2I+S4O62-
(1)已知室温下CuI的Ksp=1.27×10-12,欲使溶液中c(Cu )≤1.0×10-6 mol·L-1,应保持溶液中c(I-)≥ mol·L-1。
(2)MnO4-在酸性条件下,加热能分解为O2,同时生成Mn2+。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若无此加热操作,则测定的Cu2+的含量将会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3)步骤b中第一步反应的方程式为 ,若用淀粉溶液做指示剂,则滴定终点观察到的现象为 。
(4)通过计算确定样品晶体的组成。(请写出计算过程)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7届江西省高三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温度相同、容积均为2L的3个恒容密闭容器中,按不同方式投入反应物,保持恒温,测得反应达到平衡时的有关数据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已知N2(g)+3H2(g)=2NH3(g) △H=-92. 4kJ·mol-1)
容器 | 甲 | 乙 | 丙 |
反应物投入量 | 1mol N2、3mol H2 | 2mol N2、6mol H2 | 2mol NH3 |
NH3的浓度( mol·L-1) | c1 | c2 | c3 |
反应的能量变化 | 放出Q1kJ | 放出Q2kJ | 吸收Q3kJ |
体系压强(Pa) | p1 | p2 | p3 |
反应物转化率 | α1 | α2 | α3 |
A.2p1=2p3<p2 B.α2+α3<1
C.达到平衡时乙容器中NH3的体积分数最大 D.Q3+Q1>92.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7届江西省高三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由一种元素的阳离子与另一种元素的阴离子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
B.用加热的方法可以除去混在NaCl固体中的NH4Cl,说明NH4Cl会升华
C.SO2气体和Cl2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两者均有强氧化性
D.浓硫酸不能用来干燥HI、CO、SO2等气体,因为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7届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操作和现象 | 结论 | |
A | 用玻璃棒蘸取某溶液做焰色反应,可看到黄色火焰 | 溶液中一定有Na+ |
B | 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稀H2SO4,加热几分钟, 冷却后再加入新制Cu(0H)2浊液,加热,没有红色沉淀生成 | 淀粉没有水解成葡萄糖 |
C | 向无水乙醇中加入浓H2SO4,加热至170℃ 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红色褪去 | 使溶液褪色的气体一定是乙烯 |
D | 向某溶液中加稀盐酸无现象,再加入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7届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甲制取氯气B.用乙装置除去氯气中的HCl气体
C.用丙装置萃取溴水中的溴单质D.用丁装置分离乙酸与乙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