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分子式为C8H16O2的有机物A,它能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B和C,且B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成C。则有机物A的可能结构有( )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6届湖北省沙市高三下高考第一次模拟理综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某溶液中滴入几滴酸性KMnO4溶液,然后滴加KSCN溶液

溶液最终变为红色

原溶液中含有Fe3+

B

向浓度均为0.1mol•L-1NaCl和NaI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

出现黄色沉淀

Ksp(AgCl)>Ksp(AgI)

C

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某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

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到火焰颜色为紫色

原溶液中一定只有K+

D

在试管中取少量淀粉,加入稀硫酸后加热片刻,冷却后取澄清液滴入新制的Cu(OH)2加热煮沸

未见红色沉淀生成

淀粉为发生水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5-2016学年黑龙江牡丹江一中高一下期中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氢氧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图,按照此图的提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电极是负极

B. b电极的电极反应为:4OH--4e-==2H2O+O2↑

C. 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绿色电源

D. 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不需要将还原剂和氧化剂全部储存电池内的新型发电装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5-2016学年黑龙江牡丹江一中高一下期中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能源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有专家预测氢能源将是未来最理想的新能源,而最理想的氢的循环模式如图,此循环可以节约原料,缓解能源危机。在此构想的物质循环中太阳能最终转化为( )

A.化学能 B. 热能 C. 生物能 D. 电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5-2016学年黑龙江牡丹江一中高二下期中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有机物的分子中,若某个碳原子连接着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这种碳原子称为“手性碳原子”。凡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物质一定具有光学活性,下图物质有光学活性,发生下列反应后生成的有机物仍有光学活性的是

①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 ②与NaOH水溶液共热

③与银氨溶液作用 ④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与H2作用 ⑤与CuO共热
A.③ B.①②④⑤ C. ③⑤ D.①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5-2016学年黑龙江牡丹江一中高二下期中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各组物质不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 ( )

A.2,2-二甲基-1-丙醇和2-甲基-2-丁醇 B.苯甲醇和对甲基苯酚

C.2-甲基丁烷和戊烷 D.乙二醇和丙三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5-2016学年广东实验中学高二下期中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原子序数小于36的X、Y、Z、W、R五种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五种元素中,仅R为金属元素,其原子序数为27。X价电子排布式为nsnnpn,元素Z基态原子s电子总数与p电子总数相等,W与其它四种元素能层数不同,且未成对电子数目为1个。

根据判断出的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1)基态R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2)1mol配合物[R(XY)6]4-中含有σ键的数目为

(3)XZW2是一种高毒类物质,结构与甲醛相似,X原子杂化方式为 ,其沸点高于甲醛的主要原因是

(4)YW3为黄色、油状、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该分子的立体构型为 (用文字描述)。

(5)R与某元素A构成的晶体的晶胞结构如下图所示,则R的配位数是 ,A的配位数是

(6)在答卷的图中画出与顶点m配位的所有A原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5-2016学年湖南衡阳一中高一下期中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意大利罗马大学的FulvioCacace等人获得了极具理论研究意义的N4气体分子。N4分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4分子属于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N4分子中只含有非极性键

C.1molN4分子所含共价键数为4NA D.N4沸点比P4(白磷)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北省高一下期中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将N2、H2的混合气体分别充入甲、乙、丙三个容器后,测得化学反应速率分别为甲:v(H2)=3 mol/(L·min);乙:v(N2)=2 mol/(L·min);丙:v(NH3)=1 mol/(L·S)。则三个容器中合成氨的反应速率( )

A.v(甲)>v(乙)>v(丙) B.v(乙)>v(丙)>v(甲)

C.v(丙)>v(乙)>v(甲) D.v(乙)>v(甲)>v(丙)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