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03864  103872  103878  103882  103888  103890  103894  103900  103902  103908  103914  103918  103920  103924  103930  103932  103938  103942  103944  103948  103950  103954  103956  103958  103959  103960  103962  103963  103964  103966  103968  103972  103974  103978  103980  103984  103990  103992  103998  104002  104004  104008  104014  104020  104022  104028  104032  104034  104040  104044  104050  104058  203614 

科目: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属于自然固氮的是
A.N2和O2在雷电作用下生成NOB.某金属化合物将氮气转化为化合态氮
C.在一定条件下使N2、H2合成NH3D.NO生成N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在研究合成氨方法的历史上,不同的研究者曾3次获诺贝尔化学奖。合成氨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同时也是制取硝酸、炸药等的原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N2和H2在点燃或光照条件下可合成氨气
B.氨和HNO3都是电解质
C.氨气遇到浓硝酸会发生反应产生大量白烟
D.由NH3制HNO3的过程中,氮元素被还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块状金属在常温下能全部溶于足量的浓硝酸的是
A.AuB.CuC.FeD.A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不详 题型:填空题

如图所示为A、B、C、D、E五种含氮物质相互转化的关系图,其中A、B、C、D常温下都是气体,B为红棕色,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物质中,分别加入少量溴水,振荡后静置,水溶液呈无色的是
A.NaOH溶液B.NaCl溶液C.KI溶液D.四氯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不详 题型:填空题

氮是生命的基础,由于存在着氮的循环,生命世界才能像我们所见到的那样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下图是自然界中氮的循环图,请回答有关问题。

(1)从空气中获取氮是人类长久以来追求的目标。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a.图中①②③④⑤都属于自然界的固氮过程
b.在过程⑥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c.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N2 +O2 2NO
d.德国化学家哈伯发明了合成氨工艺,其主要反应如下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2)氨经氧化后可得到硝酸,而硝酸能与氨形成含氮量很高的肥料NH4NO3,施用于土壤而实现非自然形式的氮循环。但这种肥料不适宜与碱性物质共用,否则会降低肥效,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3)人类活动对氮循环产生着明显的影响。汽车尾气中的NO,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物质之一,但NO对人体又起着独特的生理作用,被誉为“明星分子”,有三位科学家因此项研究成果而获得1998年诺贝尔奖。上述事实说明我们应辨证地看待化学物质的作用。科技人员已经找到了一些解决NO排放的方法。在汽车尾气排放管中安装一个催化转化器,可将尾气中另一种有害气体CO跟NO反应转化为空气中的两种成分。气体在催化剂表面吸附与解吸作用的机理如下图所示。

写出上述变化中的总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不详 题型:计算题

氨气是化学工业上应用非常广泛的物质。下面仅是它在两方面的重要用途。
“侯氏制碱法”的发明为振兴中国化工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制碱法的第一步反应是向饱和氨化盐水中通入二氧化碳,该反应可表示为:NaCl + CO2 + NH3 + H2O → NaHCO3↓+ NH4Cl
现在45℃时,取117g食盐配制成饱和溶液,向其中通入适量氨气后,再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使反应进行完全。试计算并回答下列问题(计算结果取三位有效数字)(有关物质的溶解度数据如表,单位:g/100g水)。
 
NaCl
NaHCO3
NH4Cl
10℃
35.8
8.15
33.0
45℃
37.0
14.0
50.0
 
(1)117g食盐理论上可以制取纯碱           g;
(2)45℃反应完毕后,有晶体析出;溶液中剩余水        g,析出晶体的质量        g。
(3)过滤除去析出的晶体后再降温至10℃,又有晶体析出,计算所析出晶体的质量共     
工业制硝酸也是氨气重要用途之一,反应如下:
4NH3+5O2→4NO+6H2O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将a mol的NH3与b mol的O2混合后,充入一密闭容器,在Pt存在下升温至700℃,充分反应后,冷却至室温。
(4)请讨论b∕a的取值范围及与之对应的溶液的溶质及其物质的量,将结果填于下表中:
b∕a的取值范围
溶质
溶质物质的量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某课外活动小组欲利用CuO与NH3反应,研究NH3的某种性质并测定其组成,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夹持装置未画出)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仪器b中可选择的试剂为________;

(2)实验室中利用下列各组物质,进行喷泉实验,不能成功的是        
A.Cl2与饱和食盐水B.CO2 与40%的NaOH溶液
C.NH3与饱和食盐水D.HCl与水
(3)实验中观察到装置C中黑色CuO粉末变为红色固体,量气管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上述现象证明NH3具有________性,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4)E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完毕,若测得干燥管D增重mg,装置F测得气体的体积为n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则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用含m、n字母的代数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如图1所示,某兴趣小组同学将铜片加入稀硝酸,发现开始时气泡产生速率非常慢,一段时间后速率明显加快,烧瓶内溶液呈浅蓝色并不断加深,液面上方的气体颜色也在不断加深。该小组同学拟通过实验探究反应速率变化的原因。

图 1                                    图 2
(1)图1中铜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NaOH溶液所起的作用                                       
(2)小组同学提出了如下假设并设计实验探究:
Ⅰ.甲同学认为是反应放热导致溶液温度升高所致,完成此实验还需要的仪器是       
测定反应过程中溶液不同时间的温度,结果如下表:
时间/min
0
5
10
15
20
25
35
50
60
70
80
温度/℃
25
26
26
26
26
26
26.5
27
27
27
27
 
结合实验目的和表中数据,你得出的结论是                                     
Ⅱ.乙同学认为生成的Cu2+对反应有催化作用,为验证此假设,取A、B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铜片和稀硝酸,那么最好是在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的           (填序号)。
A.硝酸铜晶体        B.硝酸铜溶液        C.硫酸铜晶体        D.硫酸铜溶液
然后对比两支试管的反应,发现现象基本相同。因此得出结论:Cu2+并不是反应的催化剂。
Ⅲ. 丙同学根据现象推测反应过程中还有少量       生成,进而认为该物质对反应有催化作用,如图2所示,实验中丙同学从a处通入该物质后,发现左管中产生气泡速率明显快于右管。小组同学得出最后结论:这种物质对铜和稀硝酸的反应有催化作用。
(3)实验结束后,发现试管中溶液呈绿色,而不显蓝色。部分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较高所致,另一部分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溶解了通入的物质。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证明哪种假设正确。(写出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和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科学家预测,氨有望取代氢能,成为重要的新一代绿色能源。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液氨作为清洁能源的反应原理是4NH3+5O24NO+6H2O
B.液氨具有腐蚀性和毒性,在使用过程中要防止液氨泄漏
C.氨气比空气轻,标准状况下密度约为0.76 g·L-1
D.氨气与氢气相比,优点在于氨气不容易发生爆炸,使用时更安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