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2013-2014河南省濮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综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化学实验设计和操作中必须十分重视安全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下列实验的设计或操作不合理的是
①实验室用加热分解KClO3的方法制取O2,排水收集O2后,先停止加热,再拆除实验装置。
②实验结束后,应将固体残渣深埋人土壤中,废液倒入下水道排除
③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应不时移动试管,以免暴沸伤人
④为检验CO气体的纯度,用排空气法收集一试管气体,然后移近酒精灯火焰点燃,
听有无尖锐爆鸣声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3-2014河南省濮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综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是某有机物分子的比例模型,有关该物质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A.分子中可能含有羟基
B.分子中可能含有羧基
C.该物质的分子式可能为C3H6O3
D.分子中可能含有氨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3-2014河南省濮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综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分子式为C7H8的某有机物,它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但不能与溴水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与H2完全加成,加成后其一氯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有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3-2014河南省濮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综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常温下,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均相等的四种溶液:
①盐酸;②醋酸;③氨水;④CH3COONa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①与②分别稀释相同倍数后溶液的pH:①>②
B.若②与③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在常温下Ka(CH3COOH)=Kb(NH3?H2O)
C.③与④中已电离的水分子的数目相等
D.②与④混合所得溶液显酸性,则:c(CH3COO-)+c(OH-)<c(CH3COOH)+c(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3-2014河南省濮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综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简答题
(14分)固体A可用于工业上生产硫酸,各物质间转化如下图。其中C为红棕色粉
末,D为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无色气体。
请回答:
(1)F的电子式为_________。
(2)若测得生成C和D的质量比为5:8,则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3)将D通入H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4)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lmol/L的G和H的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为____________。
(5)有人用电解某饱和溶液的方法同时制备G的浓溶液和浓氢氧化钠溶液,如图所
示。则:
①a端为电源的_________(填“正极”或“负极”)。
②N口收集的物质为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
Q口收集的为_________浓溶液。
③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最好选用___________(填试剂名称)。
④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
(6)检验H中金属阳离子的方法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3-2014河南省濮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综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简答题
(15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用浓、稀硝酸溶解等量的两份铜粉,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较少的是_________硝酸(填“浓”或“稀”),相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2) 800时,在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NO和1molO2发生反应,2NO(g)+O2(g) 2NO2(g),经5min达到平衡,测得c(NO)=0.5 mol/L,并放热QkJ。5min内 v(O2)=___________。
②该条件下,2NO(g)+O2(g) 2NO2(g)的△H= 。
③若向平衡混合物中再充入NO、NO2各1mol,此时v正 v逆(填“>”、“=”或“<”)。
④若向平衡混合物中仅充入lmolNO2,平衡向_______(填“正向”、“逆向”或“不”)移
动。达新平衡时,NO2的体积分数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染料工业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毒的NO2-,可以在强碱性条件下加入铝粉除去(反应过程中无气态产物生成。加热反应后的溶液有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逸出)。请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3-2014河南省濮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综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推断题
(14分)锌锰废电池可用于生产硫酸锌及碳酸锰,其工艺流程分为预处理、硫酸锌生产线、碳酸锰生产线三部分。其中生产碳酸锰的工艺流程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锌锰废电池的回收工艺中,从循环生产角度考虑,上述氢气的来源可以是________。
(2)原料锰粉粗品的主要成分为MnO2和碳,焙烧时一部分MnO2被还原,另一部
分被碳还原,MnO2被还原为一氧化锰。已知:
写出C(s)被MnO2(s)氧化为CO(g)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50-55时,向MnSO4的母液中加入足量NH4H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SO4+
(4)已知三种离子沉淀时的pH范围:Fe3+:2.7~3.7,Mn2+:8.6~10.1,Fe2+:7.6~9.6。步骤②中除去的方法是先在酸性条件下加入_________,将Fe2+氧化为Fe3+,然后再将pH调至_______,使Fe3+沉淀完全。
(5)产品MnCO3溶于硫酸得硫酸锰溶液,电解该溶液可得二氧化锰,写出阳极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3-2014河南省濮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综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简答题
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水质优劣直接影响人体健康。请回答下列问题:
(l)天然水中溶解的气体主要有____、____ ______(填化学式)。
(2)检验蒸馏水的纯度时,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测定水的____。
(3)水的净化与软化的区别是:水的净化是用混凝剂(如明矾等)使____,而水的软化是 。
(4)通过施加一定压力使水分子透过半透膜而将大分子或离子截留,从而使水得以净化的方法称为____;电渗析法净化水时,使离子通过半透膜的推动力是____。
(5)某天然水中。c(Ca2+)=1.2×10-3mol/L,c(Mg2+)=6×10-4mol/L,c(HCO3-)=8×10-4mol/L,
要软化10 这种天然水,需先加入Ca(OH)2_______g,再加入Na2CO3_______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3-2014河南省濮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综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简答题
A-I为原子序数递增的前4周期的元素,已知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D为周期表中电负性最大的元素,F与C位于同一主族,E与G在周期表的位置是上下相连,两元素所在主族中所有元素都是金属,H为应用最广泛的金属;I处于周期表中的第二副族。请回答下列问题:(以下问题中的所有原子都必须在上述元素中寻找)
(1)B单质分子中 键数目比为____。B、C、D第一电离能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___(填写元素符号)。
(2)H元素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____,H3+离
子可以与上述元素中的三种形成的某阴离子生成血红色
络合物;该阴离子又与A-I元素中的某些原子形成的分
子互为等电子体,这种分子的化学式为____(写一种即
可).该阴离子空间构型为____。
(3)D与G可以形成下图的晶胞,则黑点表示的是元素____(填写元素符号),该元素原子在该晶胞中的配位数为____.
(4)若将上述晶胞圆圈对应的原子所在上下两层平面原子,按两条相互垂直的对角线上各去掉该原子2个(共去掉4个),并将小点和圆圈对应的原子更改为另外两种元素的原子,则这个晶胞化学式为____,若再将留下的所有原子换成另外一种新元素的原子,成为另外一种晶胞,该成键原子键角为 ;(5)已知,F单质晶体的原子堆积为ABAB型,那么,该晶体的空间利用率为____。如果F单质的摩尔质量为M,晶胞棱长为a,晶胞高度为c则,该晶体密度表达式为____。(阿伏加德罗常数用表示,不化简)如果F的原子半径为R,用R表示的晶胞高度为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3-2014河南省濮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综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推断题
3,4,5-三甲氧基苯甲醛(TMB)是一种药物中间体,以对甲基苯酚为原料的合成路线
如下:
已知:①A(C7H6OBr2)、B(C7H4Obr4)、C(C7H4O2Br2)、D(C9H9O4Na)均有3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
②C能发生银镜反应;③同一个碳原子连有2个羟基时,易脱水形成醛基;
④3,4,5-三甲氧基苯甲醛(TMB)结构简式:。请回答下列问题:
(1)TMB的分子式为____:A→B的反应类型是____反应。
(2)对甲基苯酚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苯环且能与金属钠反应生成H2的共有____种。
(3)对甲基苯酚→A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4)符合下列条件的TMB的同分异构体共有____种,写出这些异构中所有能发
生银镜反应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
①含有苯环和酯基。
②不含过氧键(-O-O-),且不与FeCl3发生显色反应。
③核磁共振氢谱只出现四组峰。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