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2015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上学期摸底统一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已知:在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单位为kJ/mol。下列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已知2H2(g)+O2(g)=2H2O(l)△H=-571.6 kJ·mol-1,则氢气的燃烧热为285.8 kJ·mol-1
B.已知C(石墨,s)=C(金刚石,s) △H>0,则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含20.0 g NaOH的稀溶液与稀盐酸完全中和,放出28.7 kJ的热量,则稀醋酸和稀NaOH溶液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NaOH(aq)+CH3COOH(aq)=CH3COONa(aq)+H2O(l)△H=-57.4 kJ/mol
D.己知2C(s)+2O2(g)=2CO2(g)△H1;2C(s)+O2(g)=2CO(g) △H2,则△H1>△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上学期摸底统一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仅用一种试剂鉴别如下物质:苯、CCl4、NaI溶液、NaCl溶液、Na2SO3溶液,下列试剂中不能选用的是 ( )
A.溴水 B.FeCl3溶液 C.酸性KMnO4 溶液 D.AgNO3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上学期摸底统一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当X、Y选用不同材料时,可将电解原理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氯碱工业中,若X、Y均为石墨,Y附近能得到氯气
B.铜的精炼中,X是纯铜,Y是粗铜,Z是CuSO4
C.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中,Y是待保护金属
D.电镀工业中,X是待镀金属,Y是镀层金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上学期摸底统一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常温下已知两种一元弱酸HX和HY,如果向NaX溶液中通CO2 气体,只能生成HX和NaHCO3;往NaY溶液中通入CO2则生成HY和Na2CO3。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三种酸的电离常数Ki(HX)> Ki(HY)> Ki(H2CO3)
B.结合H+的能力:Y?>CO>X?>HCO
C.溶液碱性:NaX>Na2CO3>NaY>NaHCO3
D.NaX溶液中通入足量CO2后的离子浓度:C(Na+)>c(HCO)>C(X?)>c(OH?)>c(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上学期摸底统一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据报道,以硼氢化合物NaBH4(B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和H2O2作原料的燃料电池,负极材料采用Pt/C,正极材料采用MnO2,可用作空军通信卫星电源,其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电池放电时Na+从a极区移向b极区
B.电极b采用MnO2,MnO2既作电极材料又有催化作用
C.该电池的负极反应为:BH+8OH--8e-=BO+6H2O
D.每消耗3 mol H2O2,转移的电子为3 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上学期摸底统一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相同温度下,容积相同的甲、乙、丙3个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2SO2(g)+O2(g)2SO3(g);。实验测得起始、平衡时的有关数据如下表:
容器 | 起始各物质的物质的量/mol | 达到平衡时体系能量的变化 | |||
SO2 | O2 | SO3 | Ar | ||
甲 | 2 | 1 | 0 | 0 | 放出热量:Q1 |
乙 | 1.8 | 0.9 | 0.2 | 0 | 放出热量:Q2 |
丙 | 1.8 | 0.9 | 0.2 | 0.1 | 放出热量:Q3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Q1=Q2=Q3=197 kJ
B.若在上述条件下反应生成2molSO3(s)的反应热为△H1,则△H1<-197 kJ·mol-1
C.甲、乙、丙3个容器中反应的平衡常数不相等
D.达到平衡时,丙容器中SO2的体积分数最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上学期摸底统一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常温下,用0.1000 mol/L NaOH溶液分别滴定20.00 mL 0.1000 mol/L盐酸和20.00 mL 0.1000 mol/L醋酸溶液,得到2条滴定曲线,如下图所示:
以HA表示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滴定盐酸的曲线是图2
B.达到B、D状态时,两溶液中离子浓度均为c(Na+)=c(A—)
C.达到B、E状态时,反应消耗的n( CH3COOH)>n(HCl)
D.当0mL< V(NaOH)<20.00mL时,对应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均为c(A-)>c(Na+)>c(H+)>c(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上学期摸底统一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14分)A、B、C、D四种元素分布在三个不同的短周期,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B与C为同一周期,A与D为同一主族,C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总数是电子层数的4倍,D是所在周期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又知四种元素分别形成的常见单质在常温常压下有三种是气体,一种是固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 D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 。
(2) 由A、C两元素可以组成X、Y两种化合物,X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解成Y,X的电子式为____ 。
(3) D与C形成的化合物可与Y反应生成单质Z,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有1 mol电子转移,生成Z的物质的量为 mol。
(4) 写出实验室制备BA3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BA3 通入溴水中可发生反应,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盐,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5) 已知B2A4可燃烧生成B的单质和Y,以B2A4、O2、氢氧化钾溶液为原料,石墨为电极可构成燃料电池。该电池负极反应是_______________。以石墨为电极,用该电池电解100 mL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后,在两极共收集到224 mL气体(标准状况下),此时溶液的pH是(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上学期摸底统一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15分)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将一定量的铁与浓硫酸加热时,观察到铁完全溶解,并产生大量气体。为此,他们设计了如下装置验证所产生的气体,以证明+6价S的氧化性强于+1价H。
(1)填写装置的作用: B , C ,G 。
(2)证明有SO2生成的现象是
(3)可以证明气体X中含有氢气的实验现象是:E中:__________________,F中: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去掉装置D,还能否根据F中的现象判断气体中有氢气?________(填“能”或 “不能”),原因是______
。
(4)反应后A的溶液中含有Fe3+和Fe2+,检验其中的Fe2+的方法是 。
(5)若将铁丝换成铜丝,反应后的溶液没有出现预计的蓝色溶液,而出现了大量白色固体,原因是 ,要确认CuSO4生成,待试管冷却后,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上学期摸底统一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14分)火力发电厂释放出大量的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等气体会造成环境污染。对燃煤废气进行脱硝、脱硫和脱碳等处理,可实现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废物利用等目的。
(1)脱硝。利用甲烷催化还原NOx:
CH4(g)+4NO2(g)=4NO(g)+CO2(g)+2H2O(g) △H1=-574 kJ·mol-1
CH4(g)+4NO(g)=2N2(g)+CO2(g)+2H2O(g) △H2=-1160 kJ·mol-1
甲烷直接将NO2还原为N2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2)脱碳。将CO2转化为甲醇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O2(g)+3H2(g) CH3OH(g)+H2O(g) △H3
①取五份等体积的CO2和H2的混合气体(物质的量之比均为1∶3),分别加入温度不同、容积相同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反应相同时间后,测得甲醇的体积分数φ(CH3OH) 与反应温度T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
则上述CO2转化为甲醇的反应的△H3__________0(填“>”、“<”或“=”)。
②在一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2和3 mol H2,进行上述反应。测得CO2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试回答:0~10 min内,氢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mol/(L·min);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的值为 ;第10 min后,向该容器中再充入1 mol CO2和3 mol H2,则再次达到平衡时CH3OH(g)的体积分数 (填变大、减少、不变)。
(3)脱硫。某种脱硫工艺中将废气经处理后,与一定量的氨气、空气反应,生成硫酸铵和硝酸铵的混合物作为副产品化肥。硫酸铵和硝酸铵的水溶液的pH<7,其原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为 ;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硝酸铵溶液中滴加适量的NaOH溶液,使溶液的pH=7,则溶液中c(Na+) + c(H+)__________c(NO3-) + c(OH-)(填写 “>”“=”或“<”)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