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4236  14244  14250  14254  14260  14262  14266  14272  14274  14280  14286  14290  14292  14296  14302  14304  14310  14314  14316  14320  14322  14326  14328  14330  14331  14332  14334  14335  14336  14338  14340  14344  14346  14350  14352  14356  14362  14364  14370  14374  14376  14380  14386  14392  14394  14400  14404  14406  14412  14416  14422  14430  203614 

科目: 来源:专项题 题型:实验题

某研究小组为了探究“铁与水蒸气”能否发生反应及反应的产物,进行了下列实验。
(1)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在硬质玻璃管中放入还原铁粉和石棉绒的混合物,加热,并通入水蒸气,就可以完成高温下“Fe与水蒸气的反应实验”(石棉绒是耐高温材料,不与水反应)。反应一段时间后,有肥皂泡吹起时,用点燃的火柴靠近肥皂泡,当________时(填实验现象),说明“铁与水蒸气”能够进行反应。写出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研究一定时间内铁粉的转化率,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准确称量一定质量的铁粉进行反应,收集并测量反应后生成气体的体积,计算出铁粉的转化率。
①收集并测量气体体积应选图中的________装置。
②称取0.28 g铁粉与适量石棉绒混合,然后加热至无气体放出。若室温下氢气密度约为0.088 g/L,最好选用________规格的量筒(选填字母序号)。
A.100 ml B.200 mL C.500 mL D.1000 mL
③收集的气体体积为V L,则铁粉的转化率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专项题 题型:实验题

下图是有关二氧化硫性质的实验装置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A、C装置中发生的现象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硫具有:①漂白性;②酸性氧化物性质;③还原性;④氧化性。在图中几个装置中对应表现出的性质是(填序号)A中___________,B中___________,C中___________,D中____________;
(3)实验完毕后,将B中溶液取少量于试管中,加热,现象是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完毕后,取少量D中溶液于试管中,加入BaCl2溶液和稀盐酸,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5)E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专项题 题型:实验题

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中发现:将锌粒放入CuSO4溶液中一段时间,锌粒表面附着了一层松散的黑色粉末状物质,而不是预期的红色物质。通过查阅资料和讨论,大家认为黑色物质可能由Cu、CuO和Zn组成。同学们决定对黑色物质进行探究。
Ⅰ.小组成员认为黑色物质中含有氧化铜,是反应过程中生成了Cu(OH)2分解产生的。请说明反应过程中产生Cu(OH)2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
Ⅱ.兴趣小组对黑色粉末状物质的组成进行了实验探究。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限选实验仪器与试剂:
1 g黑色粉末、试管、玻璃棒、药匙、滴管、酒精灯、试管夹、稀H2SO4、 浓HNO3、稀NaOH溶液、蒸馏水
实验报告
(1)实验课题:探究黑色粉末的组成
(2)设计实验方案
(3)实验过程
(4)实验讨论:根据以上探究结果,如果要在锌与CuSO4溶液的反应中获得预期的红色物质,改进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专项题 题型:实验题

利用铝热反应焊接钢轨的原理是2Al+Fe2O32Fe+Al2O3。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利用简易装置进行铝热反应,发现生成的铁呈疏松的褐色硬块。小组成员推测主要原因是产物铁含杂质较多,并进一步探究该褐色硬块的组成。
(1)将褐色硬块处理成粉末状。研究小组首先排除了含有单质Al杂质的可能性,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证明不含单质铝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2)该褐色硬块的组成基本确定为Fe、Fe2O3、Al2O3。请以上述粉末为样品,验证其组成。限选实验仪器与试剂:烧杯、试管、玻璃棒、胶头滴管、药匙、过滤器,20% KSCN、3 mol/L NaOH、3 mol/L HCl、
3 mol/L HNO3、3 mol/L CuSO4、0.01 mol/L KMnO4、蒸馏水。根据你设计的实验方案,叙述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和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专项题 题型:实验题

已知某白色混合物粉末中含有CuSO4、K2SO4、NH4HCO3、NH4Cl、NaCl五种物质中的两种。请完成下述探究混合物组成的实验。仅限选择的仪器、用品和试剂:烧杯、试管、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药匙、酒精灯、火柴、试管夹、镊子、蒸发皿;红色石蕊试纸、淀粉碘化钾试纸;1 mol/L硫酸、1 mol/L硝酸、1mol/L盐酸、 1 mol/LNaOH溶液、Ba(NO3)2溶液、AgNO3溶液、蒸馏水。
Ⅰ.初步探究取适量同体混合物于烧杯中,加入蒸馏水搅拌,混合物完全溶解,得到无色透明溶液A,同时闻到有轻微的刺激性气味。用胶头滴管取少量溶液A于试管中,再滴加稀硝酸,溶液中有无色气泡产生;继续滴加过量稀硝酸至溶液中不再产生气泡,得到无色透明溶液B。
(1)用____(填实验用品名称)取固体混合物于烧杯中。
(2)上述实验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
Ⅱ.进一步探究
(3)请设计实验方案进一步确定该固体混合物的组成。叙述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和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专项题 题型:实验题

某兴趣小组的学生根据Mg与CO2反应原理,推测钠也应能在CO2中燃烧。为了确定其生成产物并进行实验论证,请你参与以下探究过程。
(1)甲同学首先设计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三种发生装置,若选用碳酸氢钠分解制二氧化碳应选用装置是____(填装置序号“A”“B”或“C”,下同);若用石灰石与稀盐酸为原料,并能控制反应随时发生随时停止,最好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
(2)乙同学按实验要求,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已知PdCl2溶液能被CO还原得到黑色的Pd),请完成下列问题
①若装置6中有黑色沉淀,装置4中的残留固体(只有一种物质),加盐酸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放出,则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②若装置6中溶液无明显现象,装置4中残留固体(有两种物质)加盐酸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放出,则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导老师认为,不仅要检验残留固体中是否有碳酸钠,还要检验其中是否有C和Na2O。当确认钠充分反应后,请你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来加以验证。可选用的药品有:蒸馏水、盐酸、NaOH溶液、BaCl2溶液、酚酞、品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北京期末题 题型:实验题

某兴趣小组通过实验探究溶解铜的方法和本质。
(1)在热水浴中进行3个实验,部分实验报告如下表所示。
①实验I、Ⅱ的目的是___________,
②实验Ⅲ中反应的本质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
(2)利用电化学原理实现铜溶于稀硫酸并生成氢气。
①Cu作______极;
②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北京期末题 题型:实验题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NO3-在不同环境中的氧化性。
(1)实验一:
①试管a、b中均加入等浓度、等体积的NaNO3溶液和等质量的铜片,加热,无明显现象;
② 向试管a中加入V mL NaOH溶液,加热,无明显现象;
③向试管b中加入V mL稀H2SO4,加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实验一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实验二:利用如图装置探究不同浓度HNO3的氧化性。
①已知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是电子移动方向。将铜、铁两极同时插入浓HNO3中,观察到电流计指针指向铜,但迅速反转,指针偏向铁一端,此时铁作极_________(填“正”或“负”);指针反转的原因是__________
②将浓HNO3改为稀HNO3后,观察到电流计指针指向铜,此时正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山东省模拟题 题型:实验题

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欲设计实验验证Fe、Cu的金属活动性,他们提出了以下两种方案。请你帮助他们完成有关实验项目:
(1)方案I:有人提出将大小相等的铁片和铜片,分别同时放入稀硫酸(或稀盐酸)中,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据此确定它们的活动性。该原理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方案Ⅱ:有人利用Fe、Cu作电极设计成原电池,以确定它们的活动性。试在下面的方框内画出原电池装置图,标出原电池的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并写出电极反应式。
②正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 负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
(3)方案Ⅲ: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帮助他们再设计一个验证Fe、Cu活动性的简单实验方案(与方案I、Ⅱ不能雷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其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