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利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
选项 | ① | ② | ③ | 实验结论 | |
A | 稀硫酸 | Na2S | AgNO3与AgCl的浊液 | Ksp(AgCl)>Ksp(Ag2S) | |
B | 浓硫酸 | 蔗糖 | 溴水 |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氧化性 | |
C | 稀盐酸 | Na2SO3 | Ba(NO3)2溶液 | SO2与可溶性钡盐均可以生成白色沉淀 | |
D | 浓硝酸 | Na2CO3 | Na2SiO3溶液 | 酸性:硝酸>碳酸>硅酸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中学化学中很多“规律”都有适用范围,下列根据有关“规律”推出的结论正
确的是
选项 | 规律 | 结论 |
A | 较强酸可以制取较弱酸 | 次氯酸溶液无法制取盐酸 |
B | 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 常温下,相同的铝片中分别加入足量的浓、稀硝酸,浓硝酸中铝片先溶解完 |
C | 结构和组成相似的物质,沸点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升高 | NH3沸点低于PH3 |
D | 溶解度小的沉淀易向溶解度更小的沉淀转化 | ZnS沉淀中滴加CuSO4溶液可以得到CuS沉淀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如下图是实验室制备SO2并验证SO2某些性质的装置图。试回答:
(1)⑥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⑤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表格
装置 | 实验现象 | 体现SO2的性质 |
① | ||
② | ||
③ | ||
④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某同学用如下图一所示的装置来探究CO2、SO2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结果通入CO2可以看到先浑浊后澄清的现象,但通入SO2没有看到浑浊现象。经过思考分析后,该同学改用下图二的装置,将气体收集在注射器,缓慢地将气体一个气泡一个气泡地通入澄清石灰水中,都能看到石灰水先变浑浊再变澄清的现象,且通入SO2产生现象明显比通入CO2快。
(1)对比分析两组实验,你认为用图一装置实验时,通入SO2不能出现浑浊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图二装置实验时,以相同速率通入CO2或SO2,SO2产生浑浊、澄清的现象比CO2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图一进行SO2与石灰水反应的实验时,从安全角度考虑装置应做何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将一定量的锌与100 mL 18.5 mol·L-1浓硫酸充分反应后,锌完全溶解,同时生成气体A 16.8 L(标准状况)。将反应后的溶液稀释到1 L,测得溶液的pH=0,则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气体A为SO2和H2的混合物
B.气体A中SO2和H2的体积比为4∶1
C.反应中共消耗锌97.5 g
D.反应中共转移电子1.5 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将一定量的铁粉和硫粉的混合物共热,充分反应后冷却再加入足量稀硫酸,得到标准状况下的气体11.2 L,则原混合物可能的组成是n代表物质的量
A.n(Fe)<n(S)总质量等于44 g
B.n(Fe)>n(S)总质量等于44 g
C.n(Fe)=n(S)总质量大于44 g
D.n(Fe)>n(S)总质量小于44 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碳跟浓硫酸共热产生的气体X和铜跟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Y同时通入盛有足量氯化钡溶液的洗气瓶中(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
B.在Z导管出来的气体中无
C.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
D.在Z导管口有红棕色气体出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有关亚硫酸的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亚硫酸是SO2的水溶液,显酸性
B.SO3溶于水,剧烈反应生成亚硫酸
C.亚硫酸具有漂白性,能够使品红溶液褪色
D.亚硫酸不稳定,易分解为水和S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利用下列试剂,选用合适方法鉴别Na2SO4、Na2SO3、Na2CO3、NaCl四种溶液,最佳试剂组是( )
A.BaCl2、HCl、品红溶液 B.BaCl2、HCl、石蕊试液
C.AgNO3和HNO3溶液 D.AgNO3和BaCl2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