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2015-2016学年福建省高一上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向浓度相等、体积均为50mL的A、B两份NaOH溶液中,分别通入一定量的 CO2后,再稀释到100mL。
(1)在 NaOH 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 CO2后,溶液中溶质的可能组成是①NaHCO3 ②Na2CO3 ③NaOH、Na2CO3 ④______________。
(2)在稀释后的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的盐酸,产生CO2的体积(标准状况)与所加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
①A曲线表明,原溶液通入CO2后,所得溶质与盐酸反应产生CO2的最大体积是 mL(标准状况)。
②原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2016学年四川省高一上期末模拟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用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标准状况下,11.2 L H2O中含有的分子数为0.5 NA
B.32 g O2所含的原子数为2 NA
C.1 mol/L NaCl溶液中含有的Na+的数为NA
D.1 mol Na2O2中离子总数为4 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2016学年四川省高一上期末模拟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各组离子中,能在同一溶液中大量共存,加入一小块钠后仍能大量共存的是
A.Na+、K+、Cl-、CO32- B.Cu2+、Na+、SO42-、CO32-
C.Ba2+、K+、Cl-、SO42- D.K+、Na+、HCO3-、N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2016学年四川省高一上期末模拟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A.干燥Cl2 | B.分离汽油与食盐溶液 | C.实验室制取少量蒸馏水 | D.比较Na2CO3与NaHCO3的稳定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2016学年四川省高一上期末模拟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钠保存在石蜡油或煤油中
B.氯水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C.保存FeSO4溶液需加入少量铁粉
D.实验室盛装NaOH溶液的试剂瓶用玻璃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2016学年四川省高一上期末模拟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摩尔是化学上常用的一个物理量
B.0.5 mol Na2CO3中含有的Na+的数目是3.01×1023
C.瓦斯中甲烷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4时极易爆炸,此时其体积比(相同条件下)为1∶2
D.相同质量的铝粉,分别放入足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放出的氢气在同温同压下的体积之比是1∶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2016学年四川省高一上期末模拟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分析下列反应:3S+6 KOH = 2K2S+K2SO3+3H2O,据此作答:
(1)用双线桥标出该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方向和数目:3S +6 KOH = 2K2S+K2SO3+3H2O
(2)该反应的氧化产物是 。
(3)该反应的氧化剂与还原剂的质量比是 。
(4)当消耗0.3 mol S时,则转移的电子数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2016学年四川省高一上期末模拟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某待测液中可能含有Ba2+、Fe3+、K+、Fe2+、CO32-、Cl-等离子,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适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稀H2SO4,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过滤,取少量滤液,滴入2滴KSCN溶液,没有明显的现象出现;
③在步骤②中的溶液中,继续滴加氯水,溶液立即变红。
根据实验现象回答:
(1)待测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 ,一定不含有的离子是 ;
(2)还有一种离子不能确定是否存在,要确认这种离子的实验方法和现象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湖南省高三上学期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5 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已知青蒿素的结构如图所示,有关青蒿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为C15H22O5
B.能够发生水解反应
C.每个分子中含有4个六元环
D.青蒿素能够治疗疟疾可能与结构中存在过氧键基团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届湖南省高三上学期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98K时,在2L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2NO2(g) N2O4(g) △H=-akJ/mol(a>0).N2O4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达平衡时,N2O4的浓度为NO2的2倍,
若反应在398K进行,某时刻测得n(NO2)=0.6mol、n(N2O4)=1.2mol,则此时,下列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v(正)>v(逆) B. v(正)<v(逆)
C. v(正)=v(逆) D. v(正)、v(逆)大小关系不确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