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向2mL0.1mol/LBaCl2 溶液(填化学式)中通入SO2 | 试管内有白色沉淀产生 |
实验操作 | 实验数据 |
向烧杯中加入煮沸了的0.1mol/L的BaCl2溶液25mL,再加入25mL植物油,冷却至室温,用pH传感器测定溶液pH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 | ![]() 图1:向BaCl2(无氧)溶液中通入SO2 |
向烧杯中分别加入25mL 0.1mol/L的BaCl2溶液、Ba(NO3)2溶液,通入SO2,用pH传感器分别测定溶液pH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 | ![]() 图2:分别向BaCl2、Ba(NO3)2溶液中通入SO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实验序号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1 | 向2mL 0.001mol/L NaHCO3溶液中加入1mL 0.1mol/LCaCl2溶液 | 无明显变化.用激光笔照射,没有出现光亮的通路. |
实验2 | 向2mL 0.1mol/L NaHCO3溶液中加入1mL 0.1mol/LCaCl2溶液 | 略显白色均匀的浑浊,用激光笔照射,出现光亮的通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该反应的△H>0 | |
B. | 若该反应在T1、T2时的平衡常数分别为K1、K2,则K1<K2 | |
C. | 在T2时,若反应体系处于状态D,则此时v正>v逆 | |
D. | 若状态B、C、D的压强分别为PB、PC 、PD ,则 PC=PD>PB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乙二醇>乙醇>苯酚 | |
B. | 用质谱法可确定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 | |
C. | 用核磁共振氢谱能够区分CH3CH2CHO和CH3COCH3 | |
D. | 乙二酸、甲醛、苯乙烯均可发生聚合反应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图Ⅰ,电流形成的完整过程是:负极Zn-2e-═Zn2+,电子经导线流向正极,正极Cu2++2e-═Cu | |
B. | 图Ⅰ,在不改变总反应的前提下,可用Na2SO4替换ZnSO4,用石墨替换Cu棒 | |
C. | 图Ⅱ,通电后H+和Na+先从阳极区移动到阴极,然后阴极才发生反应2H++2e-═H2↑ | |
D. | 图Ⅱ,通电后,由于OH-向阳极迁移,导致阳极附近pH升高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已知: ![]() | |
步骤:![]() | 现象: 待试管b中颜色不变后与试管a比较,溶液颜色变浅. 滴加浓硫酸,试管c温度略有升高,溶液颜色与试管a相比,变深. |
A. | 该反应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 | |
B. | 待试管b中溶液颜色不变的目的是使Cr2O72-完全反应 | |
C. | 该实验不能证明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 | |
D. | 试管c中的现象说明影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