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53146  153154  153160  153164  153170  153172  153176  153182  153184  153190  153196  153200  153202  153206  153212  153214  153220  153224  153226  153230  153232  153236  153238  153240  153241  153242  153244  153245  153246  153248  153250  153254  153256  153260  153262  153266  153272  153274  153280  153284  153286  153290  153296  153302  153304  153310  153314  153316  153322  153326  153332  153340  203614 

科目: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2.配合物Na2[Fe(CN)5(NO)]可用于离子检验,此配合物中不存在的化学键是(  )
A.离子键B.金属键C.氢键D.极性共价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向绝热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SO2和NO2,在一定条件下使反应SO2(g)+NO2(g)═SO3(g)+NO(g)达到平衡,正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如图所示.由图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B.反应物浓度:c>b>a
C.a、b均未建立平衡,c点恰好达到平衡
D.若在恒温恒容容器中,以相同的投料进行该反应,平衡后转化率小于绝热恒容容器中的转化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根据下列化合物:①H2SO4 ②CH3COOH ③NaCl ④NaOH,⑤NH4Cl,⑥NH3•H2O,⑦(NH42SO4 ⑧Na2C2O4 ⑨NH4HSO4,回答问题:
(1)⑧溶液中,盐水解的离子方程式C2O42-+H2O?OH-+HC2O4-
(2)已知水存在如下平衡:H2O+H2O?H3O++OH-,现欲使平衡向左移动,且所得溶液显酸性,可加入的试剂是上述中的①②⑨.
(3)浓度均为 0.1mol?L-1 的③⑤溶液比较:c(Na+)>c(NH4+).浓度均为 0.1mol?L-1 的③⑤溶液等体积混合后,c(Na+)+c(NH4+)+c(NH3?H2O)=c(Na+)+c(Cl-).
(4)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①②③④⑤⑥六种稀溶液,按 pH 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填序号)④>⑥>③>⑤>②>①.
(5)pH 相同的⑤、⑦、⑨三种稀溶液中,c(NH4+)的顺序是(填序号)⑤=⑦>⑨.
(6)pH 均为 4,等体积的①和②溶液分别加水稀释 n 倍、m 倍,稀释后两种溶液的 pH都变成 6,则 m>n(填“<”、“>”或“=”).
(7)常温下,使溶液⑤中,c(NH4+)=c(Cl-)的操作是加入适量的醋酸铵溶液(或加入适量氨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多选题

9.在0.1mol•L-1 Na2CO3溶液中,欲使CO32-的浓度尽量接近0.1mol•L-1,则应向溶液中加(  )
A.HClB.Na2CO3C.NaClD.K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车辆排放的氮氧化物、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是导致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活性炭可处理大气污染物NO.在5L密闭容器中加入NO和活性炭(假设无杂质),一定条件下生成气体E和F.当温度分别在T1和T2时,测得各物质平衡时物质的量(n/mol)如表:
       物质
T/℃
活性炭NOEF
初始3.0000.1000
T12.9600.0200.0400.040
T22.9750.0500.0250.025
(1)写出NO与活性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2NO?N2+CO2
(2)计算上述反应T1℃时的平衡常数K1=4;
(3)上述反应T1℃时达到化学平衡后再通入0.1molNO气体,则达到新化学平衡时NO的转化率为80%;
(4)如图为在T1℃达到平衡后在t2、t3、t4、t5时改变某一个反应条件,平衡体系中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且所改变的条件均不同.已知t3-t4阶段为使用催化剂.请判断该反应△H<0(填“>”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NO2与SO2混合可发生反应:NO2+SO2?SO3+NO.
I.在100℃1molNO2与1molSO2的混合气体置于绝热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①正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填字母).

A.反应在c点达到平衡状态
B.反应物浓度:a点小于b点
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t1=△t2时,SO2的消耗量:a~b段大于b~c段
②判断此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DEF
A.体系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B.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D.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改变
E.体系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F.v(NO2=v(NO)
II.在常温时,维持体系总压强P恒定体积为V升的1molNO2与1molSO2混合气体于密闭容器发生上述反应.已知NO2的平均转化率为α,则在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frac{{α}^{2}}{({1-α)}^{2}}$(用α,V等符号表示).
(3)熔融盐燃料电池具有较高的发电效率,因而受到重视.某燃料电池以熔融的K2CO3(其中不含O2-和HCO3-)为电解质,以丁烷为燃料,以空气为氧化剂,以具有催化作用和导电性能的稀土金属材料为电极.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燃料电池正极电极反应式为:O2+CO2+2e-=CO32-
②25℃时,某学生想用该燃料电池电解一定量的硫酸钠饱和溶液中进行电解,当电路中有amol电子转移时,溶液中析出mgNa2SO4•10H2O晶体.若温度不变,在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frac{71m}{161(m+9a)}$×100%,消耗掉的丁烷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0.86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下列关于金属元素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金属元素的原子只有还原性,离子只有氧化性
②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都显正价
③元素的金属性越强,相应的离子氧化性越弱
④失电子数越多,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A..①②③B.②③C.D.全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解答下列问题,本题共两个小题.
(1)已知H2O2分子的结构如图所示:H2O2分子不是直线形的,两个氢原子犹如在半展开的书的两面上,两个氧原子在书脊位置上,书页夹角为93°52′,而两个O-H键与O-O键的夹角均为96°52′.
试回答:
①H2O2结构式是H-O-O-H.
②H2O2分子是含有极性(填“极性”或“非极性”)分子.
③H2O2难溶于非极性溶剂CS2,简要说因H2O2为极性分子,而CS2为非极性溶剂,根据“相似相溶”规律,H2O2难溶于CS2
(2)3-氯-2-丁氨酸的结构简式为:,一个该有机物分子中含有2个手性碳原子.其中一对对映异构体用简单的投影式表示为:,则另一对对映异构体的简单投影式为:.②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用有关化学用语回答问题:
(1)根据已知条件,写出下列微粒的结构示意图、电子式或化学式;
①某原子核外有17个电子,该原子的电子式为
②离子R-的电子层结构和Ne原子相同,该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③离子R2+的电子层结构和Ar原子相同,该离子的电子式为:Ca2+
④由二个拟子核和10个电子组成的负一价阴离子的化学式为:OH-
⑤由二个原子核和10个电子组成的物质的分子式为:HF.
(2)A、B、C、D四种元素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且不大于18,已知A是最轻的元素,B、D原于的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相等,C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与A原子相同,D元素原子的M层电子数是其L层电子数与K层电子数之差.
①C原子的结构示意简图为D2-的电子式为
②四种元素中的几种相互组合,分别可以形成酸、碱或盐,请写出:
形成的酸的化学式:H2SO4(举一例)
形成的盐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Na2SO4=2Na++SO42- (举一例)
③由B、D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SO2(举一例)与由A、B、C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相反应的方程式为2NaOH+SO2=Na2SO3+H2O.
(3)已知X、Y、Z、W四种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依次递增.X原子的核外电子只有一个,Y、Z、W原子只有两层电子,Y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恰好是该层所能容纳最大电子数的一半,W原子得到2个电子即达到了原子的稳定结构.
①Y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简图为;Z元素原子的电子式为
②元素X、Z,W按原子个数比4:2:3可以形成一种盐,该盐的化学式是NH4NO3
(4)按照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n为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电子依次从能量低的电子层填到能量高的电子层,请写出核电荷数为53的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某化学科研小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得到如下变化规律(图中P表示压强,T表示温度,n表示物质的量):
 
根据以上规律判断,上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反应Ⅰ:△H>0,P2>P1B.反应Ⅱ:△H<0,T1>T2
C.反应Ⅲ:△H>0,T2<T1;或△H<0,T2>T1D.反应Ⅳ:△H<0,T2>T1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