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53520  153528  153534  153538  153544  153546  153550  153556  153558  153564  153570  153574  153576  153580  153586  153588  153594  153598  153600  153604  153606  153610  153612  153614  153615  153616  153618  153619  153620  153622  153624  153628  153630  153634  153636  153640  153646  153648  153654  153658  153660  153664  153670  153676  153678  153684  153688  153690  153696  153700  153706  153714  203614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1)如图是中学化学中常用于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的装置,请根据装置回答问题:
装置图1中A的名称是蒸馏烧瓶,B的名称是冷凝管.A 中一般要加入碎瓷片,其作用是防止暴沸.装置图2中盛溶液的仪器名称是蒸发皿.
(2)过滤后的食盐水仍含有可溶性的CaCl2、MgCl2、Na2SO4等杂质,通过如下几个实验步骤,可制得纯净的食盐水:①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②加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③加入稍过量的BaCl2溶液;④滴入稀盐酸至无气泡产生;⑤过滤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②③①⑤④或③②①⑤④或③①②⑤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在含有弱电解质的溶液中,往往有多个化学平衡共存.
(1)一定温度下,向1L 0.1mol•L-1CH3COOH溶液中加入0.1mol CH3COONa固体,溶液中
$\frac{c(C{H}_{3}CO{O}^{-})•c({H}^{+})}{c(C{H}_{3}COOH)}$不变(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写出表示该混合溶液中所有离子浓度之间的一个等式c(CH3COO-)+c(OH-)=c(Na+)+c(H+).
(2)常温下向20mL 0.1mol•L-1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1HCl溶液40mL,溶液中含碳元素的各种微粒(CO2因逸出未画出)物质的量分数随溶液pH变化的情况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同一溶液中,H2CO3、HCO3-、CO32-不能(填“能”或“不能”)大量共存;
②当pH=7时,溶液中含碳元素的主要微粒有HCO3-、H2CO3,溶液中含量最多的三种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关系为c(Na+)>c(Cl-)>c(H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既有利于节约资源,又有利于保护环境.实验室利用废弃旧电池的铜帽(Zn、Cu总含量约为99%)回收铜并制备ZnO的部分实验过程如下:

(1)①铜帽溶解时加入H2O2的目的是Cu+H2O2+H2SO4=CuSO4+2H2O(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铜帽溶解后需将溶液中过量H2O2除去.除去H2O2的简便方法是加热至沸.
(2)为确定加入锌灰(主要成分为Zn、ZnO,杂质为铁及其氧化物)含量,实验中需测定除去H2O2后溶液中Cu2+的含量.实验操作为: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含有Cu2+的溶液于带塞锥形瓶中,加适量水稀释,调节pH=3~4,加入过量KI,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上述过程中的离子方程式如下:
2Cu2++4I-=2CuI(白色)↓+I2      I2+2S2O32-=2I-+S4O62-
①滴定选用的指示剂为淀粉溶液,滴定终点观察到的现象为蓝色褪去并半分钟内不恢复.
②若滴定前溶液中H2O2没有除尽,所测定的Cu2+的含量将会偏高(填“偏高”“偏低”“不变”).
(3)已知pH>11时Zn(OH)2能溶于NaOH溶液生成[Zn(OH)4]2-.下表列出了几种离子生成氢氧化物沉淀pH(开始沉淀的pH按金属离子浓度为1.0mol•L-1计算)
开始沉淀的pH完全沉淀的pH
Fe3+1.13.2
Fe2+5.88.8
Zn2+5.98.9
实验中可选用的试剂:30% H2O2、1.0mol•L-1HNO3、1.0mol•L-1 NaOH.
由除去铜的滤液制备ZnO的实验步骤依次为:①向滤液中加入30%H2O2,使其充分反应;
②滴加1.0mol•L-1NaOH,调节溶液PH约为5(或3.2≤pH<5.9),使Fe3+沉淀完全;
③过滤;
④向滤液中滴加1.0mol•L-1NaOH,调节溶液PH约为10(或8.9≤pH≤11),使Zn2+沉淀完全;
⑤过滤、洗涤、干燥
⑥900℃煅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X、Y、Z、M、G五种元素分属三个短周期,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Z同主族,可形成离子化合物ZX;Y、M同主族,可形成MY2、MY3两种分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Y的价电子排布式2s22p4,MY3的杂化轨道类型sp2
(2)ZX的电子式为;五种元素中非金属气态氢化物还原性最强的是H2S(写化学式).
(3)X2M的燃烧热△H=-a kJ•mol-1,写出X2M燃烧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2H2S(g)+3O2(g)=2 SO2(g)+2H2O(l),△H=-2aKJ•mol-1
(4)熔融状态下,Z的单质和FeG2能组成可充电电池(装置示意图如下),反应原理为:2Z+FeG2 Fe+2ZG放电时,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Fe2++2e-=Fe:充电时,钠(写物质名称)电极接电源的负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5.用“<”和“>”填空
(1)金属性Na<K    
(2)金属性B<Al  
(3)非金属性P<Cl
(4)非金属性S<Cl    
(5)非金属性O>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4.从能量的角度看,断开化学键要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要释放能量.一个化学反应时释放能量还是吸收能量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从能量形式上看,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因此可以把化学反应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所有的燃烧反应都要释放能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3.某烃A 0.2mol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生成化合物B、C各1.2mol,试回答:
(1)烃A的分子式是C6H12
(2)若取一定量的烃A充分燃烧后,生成B、C各3mol,则有42g的A参加了反应,燃烧时消耗标准状况下的氧气100.8L.
(3)若烃A能使溴水褪色,在催化剂作用下与H2发生加成反应后生成,则A的结构简式为(CH33CCH=CH2
(4)若烃A能使溴水褪色,且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共平面,则A的结构简式为(CH32C=C(CH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已知某待测液由Ag+、Fe2+、Al3+、K+、Ba2+、NH4+、NO3-、SO42-中的若干种离子组成,进行如下实验:[已知:含Al3+溶液中加氢氧化钠溶液先生成Al(OH)3沉淀,加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沉淀会溶解,反应方程式:Al(OH)3+NaOH=NaAlO2+2H2O]
第一步: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无沉淀生成.
第二步:继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有白色沉淀生成.
第三步:过滤,取少量滤液,滴入NaOH溶液至溶
液呈碱性,在此过程中溶液沉淀量的变化如图所示,加热该溶液,可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该待测液中一定含有Fe2+、Al3+、Ba2+、NH4+、NO3-  离子,一定没有SO42-、Ag+离子
(2)某同学采用测pH的方法来判断滴入NaOH溶液后是否使溶液呈碱性,该实验操作是取一片pH试纸置于表面皿上,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点在pH试纸的中部,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判断溶液是否呈碱性.
(3)第三步中产生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的离子方程式为NH4++OH-$\frac{\underline{\;\;△\;\;}}{\;}$NH3↑+H2O,该步骤中预期会出现另外一个特殊的实验现象,该现象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Fe(OH)2+O2+2H2O=4Fe(OH)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实验室可用酒精、浓硫酸作试剂来制取乙烯,但实验表明,还有许多副反应发生,如反应中会生成SO2、CO2、水蒸气等无机物.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备纯净的乙烯并探究乙烯与单质溴能否反应及反应类型.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制备乙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3CH2OH$→_{170℃}^{浓硫酸}$CH2=CH2↑+H2O,实验中,加热F装置时必须使液体温度迅速升至170℃.
(2)写出浓硫酸与酒精直接反应生成上述无机副产物的化学方程式:CH3CH2OH+6H2SO4(浓)-→2CO2↑+6SO2↑+9H2O.
(3)为实现上述实验目的,装置的连接顺序为F→A→B→E→C→D.(各装置限用一次)
(4)当C中观察到溶液褪色时,表明单质溴能与乙烯反应;当D中有浅黄色沉淀生成时,表明C中发生的是取代反应;若D没有出现前面所描述的现象时,表明C中发生的是加成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煤化工中常需研究不同温度下平衡常数、投料比及产率等问题.已知CO(g)+H2O(g)?H2(g)+CO2(g)的平衡常数随温度的变化如下表:
温度/℃4005008301 000
平衡常数K10910.6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填“放热”或“吸热”),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frac{c({H}_{2})•c(C{O}_{2})}{c(CO)•c({H}_{2}O)}$,.
(2)能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bc(填序号)
a.容器中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中 c(CO)不变
c.υ(H2)=υ(H2O)          d.c(CO2)=c(CO)
(3)在实际生产中,该反应的适宜条件为C.
A.加压,400~500℃催化剂 B.加压,830~1000℃催化剂
C.常压,400~500℃催化剂D.常压,830~1000℃催化剂
(4)在830℃时,2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4molCO(g)和6molH2O(g),10min后达到平衡时,CO2的平衡浓度为1.2mol/L,用H2浓度变化来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2mol/(L•min),CO的转化率是60%.
(5)为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a(填字母序号)
a.增大CO浓度                              b.升高温度
c.将生成物分离出去                         d.使用高效催化剂.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