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55025  155033  155039  155043  155049  155051  155055  155061  155063  155069  155075  155079  155081  155085  155091  155093  155099  155103  155105  155109  155111  155115  155117  155119  155120  155121  155123  155124  155125  155127  155129  155133  155135  155139  155141  155145  155151  155153  155159  155163  155165  155169  155175  155181  155183  155189  155193  155195  155201  155205  155211  155219  203614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高压下氮气聚合生成高聚氮,其晶体中每个氮原子都通过三个单键与其他氮原子结合并向空间发展构成立体网状结构.已知晶体中N-N键的键能为160KJ/mol,而N≡N的键能为942KJ/mol.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键能越大说明化学键越牢固,所构成的物质越稳定
B.高聚氮晶体属于原子晶体
C.该晶体中氮原子数与氮氮键数比为1:3
D.高聚氮可以用作炸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醋酸镍[(CH3COO)2Ni]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一种以含镍废料(含 NiS、Al2O3、FeO、CaO、SiO2)为原料,制取醋酸镍的工艺流程图如下:

相关离子生成氢氧化物的pH和相关物质的溶解性如表:
金属离子开始沉淀的pH沉淀完全的pH 物质20℃时溶解性(H2O)
Fe3+1.13.2CaS04微溶
Fe2+5.88.8NiF可溶
Al3+3.05.0CaF2难溶
Ni2+6.79.5NiCO3Ksp=9.6×10-4
(1)调节pH步骤中,溶液pH的调节范围是5.0≤pH<6.7.
(2)滤液1和滤液3主取成分的化学式分別是SiO2、CaSO4、CaF2
(3)写出氧化步骤中加入H2O2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Fe2++H2O2+2H+═2Fe3++2H2O.
(4)酸浸过程中,1mol NiS失去6NA个电子,同时生成两种无色有毒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iS+H2SO4+2HNO3═NiSO4+SO2↑+2NO↑+2H2O.
(5)沉镍过程中,若c(Ni2+)=2.0mol•L-1,欲使100ml该滤液中的Ni2+沉淀物完全,[c(Ni2+)≤10-5mol•L-1],则需要加人Na2CO3固体的质量最少为1038.8g(保留小数点后1位有效数字)
(6)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在不同温度下对含镍废料进行酸浸.酸浸出率随时间变化如图.酸浸的最佳温度与时间分别为70℃、120mi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9.1,2-二溴乙烷是常用的有机合成中间体,某小组用如下装置合成1,2-二溴乙烷.
装置B中发生的反应为C2H5OH$→_{170℃}^{浓H_{2}SO_{4}}$CH2=CH2↑+H2O
产物和部分反应物的相关数据如下:
  沸点/℃ 密度/(g•cm-3 水中溶解性
 1,2-二溴乙烷 131.4 2.18 微溶
 溴 58.83.12  微溶
 乙醇 78.5 0.79 溶
合成反应:
在冰水浴冷却下将20.0mL浓硫酸与10.0mL95%乙醇混合均匀地到反应液,取出10.0mL加入三颈烧瓶B中,剩余部分装入滴液漏斗A中.E的试管中加入8.0g液溴,再加入2-3mL水,使管外用水冷却.断开D、E之间的导管,加热B,待装置内空气被排除后,连接D和E,继续加热并保持温度在170-180℃,打开滴液漏斗活塞,缓慢滴加反应液,直至反应完毕.
分离提纯:
将粗产物分别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水洗涤,分离后加入无水氯化钙干燥,待溶液澄清后进行蒸馏,得到纯净的1,2-二溴乙烷6.3g.
回答下列问题:
(1)混合浓硫酸与乙醇时,加入试剂的正确顺序是先加乙醇,再加浓硫酸;使用冰水浴降温的目的是防止乙醇挥发.
(2)为防止暴沸,装置B中还应加入碎瓷片;C的作用是平衡气压;E中试管里加水的目的是防止溴、产物1,2-二溴乙烷挥发.
(3)判断生成1,2-二溴乙烷反应结束的方法是E中试管里的液体变为无色;反应结束时正确的操作是断开DE之间的导管,再停止加热.
(4)洗涤和分离粗产物时使用的玻璃仪器是分液漏斗、烧杯.
(5)本实验中,1,2-二溴乙烷的产率为67%.
(6)下列操作中,将导致产物产率降低的是abc(填正确答案的标号).
a.乙烯通入溴时迅速鼓泡       b.实验室没有装置D
c.去掉装置E烧杯中的水        d.装置F中NaOH溶液用水代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物质在氢氧化钠溶液和加热条件下反应后生成的对应有机物中,能够被催化氧化成醛的是(  )
A.(CH32CHClB.CH3C(CH32IC.(CH33COOCCH2CH3D.CH3C(CH32CH2Br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B.在共价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共价键
C.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D.非极性键也可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6.在101kPa 时,2g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 热量,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g)+O2(g)=2H2O(1)△H=-571.6kJ•mo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从樟科植物枝叶中提取的精油含有甲、乙两种成分:

(1)①乙中非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碳碳双键.
②甲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聚反应,其产物的结构简式是
③同时满足下列4个条件的甲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是
a.苯环上有两个不同的取代基,结构中不含甲基
b.能与Br2的CCl4溶液发生加成反应
c.能与NaOH溶液反应
d.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两种
(2)由甲转化为乙的过程为(已略去无关产物):

①反应I的反应类型是加成反应.
②反应II的化学方程式是
③反应Ⅲ所需的试剂是NaOH醇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4.下列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实验操作现象结论
A在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至室温,再加入碘水.溶液变蓝说明淀粉没有水解
B将乙醇与酸性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混合橙色溶液变为绿色乙醇具有还原性
C蔗糖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水解后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未出现银镜水解的产物中没有葡萄糖
D将新制Cu(OH)2与葡萄糖溶液混合加热产生红色沉淀(Cu2O)葡萄糖具有氧化性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X、Y、Z、M、R、W均为周期表中前四周期的元素.X的基态原子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s2;Y原子的L电子层的P能级上有一个空轨道;Z元素的基态原子最外层有3个未成对电子,次外层有2个电子; M 的原子的2p轨道上有1个电子的自旋方向与其它电子的自旋方向相反;R是海水中除氢、氧元素外含量最多的元素;W为过渡元素,它的基态原子外围电子排布成对电子数和未成对电子数相同且为最外层电子数的两倍.回答下列问题(相关回答均用元素符号表示):
(1)W的基态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图为.其基态原子有7种能量不同的电子;
(2)R的氢化物的沸点比其上一周期同族元素氢化物的沸点低的原因是HF分子中存在氢键.
(3)ZM3-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其中Z的杂化方式为sp2
(4)W与YM易形成配合物W(YM)5,在W(YM)5中W的化合价为0;与YM分子互为等电子体的离子的化学式为CN-
(5)W单质的晶体在不同温度下有两种原子堆积方式,晶胞分别如下图A、B所示:
图B中原子堆积方式为面心立方密堆积,A、B中W原子的配位数之比为1:2.A、B晶胞的棱长分别为a cm和b cm,则A、B两种晶体的密度之比为b3:2a3
(6)X和W组成的合金是目前已发现的储氢密度最高的储氢材料之一,其晶胞结构如图甲(黑球代表W,白球代表X).则该合金的化学式为FeMg2或Mg2F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为有效控制雾霾,各地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大气质量,研究并有效控制空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氧化物和硫氧化物含量显得尤为重要.
(1)汽车内燃机工作时会引起N2和O2的反应:N2(g)+O2(g)?2NO(g),是导致汽车尾气中含有NO的原因之一.
①在T1、T2温度下,一定量的NO发生分解反应时N2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如图1所示,根据图象判断反应N2(g)+O2(g)?2NO(g)的△H>0(填“>”或“<”).

②在T3温度下,向2L密闭容器中充入10mol N2与5mol O2,50秒后达到平衡,测得NO的物质的量为2mol,则该反应的速率v(N2)=0.01mol•L-1•s-1.该温度下,若开始时向上述容器中充入N2与O2均为1mol,则达到平衡后N2的转化率为14.3%(保留一位小数)
(2)利用图2所示装置(电极均为惰性电极)可吸收SO2,用阴极排出的溶液可吸收NO2
①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SO2+2H2O-2e-═SO42-+4H+
②在碱性条件下,用阴极排出的溶液吸收NO2,使其转化为无害气体,同时有SO32-生成.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3)一定条件下可用甲醇与CO反应生成醋酸消除CO污染.常温下,将a mol•L-1的醋酸与b mol•L-1Ba(OH)2溶液等体积混合,充分反应后,溶液中存在2c(Ba2+)=c(CH3COO-),则该混合溶液中醋酸的电离常数Ka=$\frac{2b}{a-2b}$×10-7L/mol(用含a和b的代数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